分享

书成专栏:老家的竹园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1-06-28

     我的家乡圪崂,座落在棣花古镇腰山中麓的天坡之下,村名圪崂,实际上是一条长达十多里的山沟。许多人家的房子依山傍水而建,原来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后来变成砖木结构,现在都变成了砖混结构。但不管房子怎样变化,大部分人家的房前或屋后都有一个大小不一、种类不同的竹园。这些竹园,大的三四分地,小的一二分地,种的有楠竹、斑竹、水竹、凤尾竹,给普通的农家小院增添了诗情画意,也引起了前来游玩客人的观赏和赞叹。

     竹子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深得崇文尚武的家乡人喜爱和欣赏。原来大部分人种的都是毛竹和扫帚竹,渐渐的又引进了外地竹子的品种,起先引进水竹的是教书先生文民哥,他从亲戚家挖了两棵水竹栽在门前的小溪旁,十几年时间发展到了五六分地的大竹园,蓊蓊郁郁的水竹长得修长茂密,直插云天,大的三四丈高,碗口粗细,风吹过竹园,青青的竹叶沙沙作响,似一群美丽羞涩的少女在窃窃私语,又像是碧绿平静的湖面荡起了涟漪,让人浮想连翩,好不惬意。在他的带动下,关狗、长记、常山、建民、栓子、书安等邻居也纷纷栽种了各种竹子,并逐渐发展成了竹园,其它村民也更新了自己的竹园品种,使整个山沟大部分人家有竹园,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成了腰山美丽的一湾景色。

     我家的老屋东侧也有一个小小的竹园,那是全村最小的竹园了——只有不到一分地。呈盆口型,且尽是斑竹,虽没有别人家的高大茂盛,但修长青翠的竹子稀稀疏疏长在屋侧,也使简陋的房舍清幽了许多,亮丽了许多。春天,我从城里回家,铺满落叶的竹园中冒出了许多胖乎乎嫩闪闪白中带青的竹笋,可爱得像个童男娃娃,扳几颗洗净炒着来吃,那种清香,那种滑爽,那种细嫩,令人未吃先流口水,放到口里舍不得咽下,过后久久回味无穷,余香满口……这片竹子是我在条儿沟教书时,周六回家路上在一个竹林里挖了两棵掮回来栽下的,现在已“印”到一百多株了。每每回家,我都要去竹园里呆一会儿:或扶竹仰望,看蓝天上白云舒卷,听小鸟在枝头上鸣唱;或依竹而坐,任思绪自由驰骋,灵感来了轻吟几首小诗;或捧书在其间徘徊,与竹叶窃窃私语,和竹笋喃喃对话……真是其乐无穷,享受了在城里从没有的清静和淡雅,甚至有几回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喝茶。

    家乡人养竹,除了用它们夹柿子、撑蚊帐、做竹床,大部分用来编凉席、竹椅、竹笼、背笼,手巧的还用来做根雕和各种工艺品出售。但多数人还是为了美化环境,绿化庭院。当然也不乏那些舞文弄墨的信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信条,让青青的翠竹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境界,在平淡恬静的农家生活中增加生机,增添诗意,不信,你到村院农户家中看看,许多人家的中堂、书房都挂有关于竹子内容的名人墨宝,譬如“莫嫌孤叶淡,终究不凋零”“清风徐来,竹影浮动”之类的条幅,让多少客人惊讶:小小的山村,人的思想境界如此清高,如此不俗,实在不敢小觑。

    竹园,家乡的一景,我心中的一片绿地,一片净土,一隅乐园。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 南    东 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大 乾 州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

书成专栏:阿里山的姑娘    

书成专栏:远去的纸喇叭

书成专栏:半块坨坨馍的记忆

张书成‖我为祖母请医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