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6-28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原创2021-06-28 15:32·文杰说历史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淮阳感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国家的兴亡更迭是一个朝代的历史必然,无论是因为皇帝的残暴也好,还是因果关系也罢,其最终的结果总会在一场分裂割据战中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朝代。

就拿隋朝来说,在隋朝时期,隋炀帝在百姓眼中一定是一个昏君、暴君,他所开创的京杭大运河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举动。虽然纵观历史,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为子孙后代带来了数之不尽的好处,但是这种超前的意识,在当时是很致命的。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于是在隋朝末期,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运动,我们所熟知的《隋唐英雄传》也是从这里开始了篇章。在这一段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起义的优秀领袖,例如李渊李世民所带领的唐朝集团,以及王世充和萧铣。

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人物不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李渊李世民,而是萧铣。这位起义领袖拥有着不俗的背景,而且在隋末乱世当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篇章。他坐拥江南,拥兵四十万,但是并没有成就一番大业,而是选择了屈膝投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背景出色,性格猜忌

萧铣的背景是非常出色的,在古代,人们都非常讲究血统的纯正,而皇室对其更是非常看重。所以每位皇子出生,都有专门的太监机构进行登记入册,并且发放金碟来表明这个孩子血统的纯正性。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萧铣正是如此,他是西梁皇室后人出身,可以说身份相当显贵。但是在当时,西梁已经灭亡,这位西梁皇室后人虽然身份听起来很显贵,但其实生活上早已是穷困潦倒,生活得非常不容易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萧铣对权力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所以在他继位之后,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当时吸引了非常多的西梁旧属来到萧铣的麾下效力,一时间也是风光无两。当时实力虽然谈不上隋末时期最强的军阀,但是也不是那么好惹的。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但是萧铣对权力的渴望表现得太过于强势,在很多方面,他都以高度中央集权的方式掌控权力。一方面他掌控了权力,消除了自己的猜忌,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却让在座的文武百官每天都如履薄冰。

于是这种莫名的猜忌,导致了梁国内部相当的混乱。其实他高度集权的方式是对的,但是在时间上确实太早了,如果他能像朱元璋一样,在前期过度放权,后期再想办法收回权力,其最终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好说。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所以,作为一名君王,过度的猜忌会让手下文武官员寒心。并且在当时还是动乱的时代,正是需要骄兵悍将来收复天下。这种猜忌,最终葬送了梁国的大好前途,最终面对李渊也只能缴械投降。

二、名为修养,暗自削权

其实对于萧铣本人来说,他其实并没有从头主导起义。因为在隋末时期,社会动荡混乱,除了李渊集团、王世充集团这两个超大的起义集团以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起义团体在。而董景珍也是其中之一。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董景珍作为起义军的领袖,在当时也是打了许多的胜仗,于是出生入死的起义军弟兄们就想拥护他成为割据一方的君主。但是董景珍却是认为自己出身卑微,不能担当此大任。在当时,古人都讲究师出有名,所以董景珍迫切地需要找到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来拥护他成为一代君王。

就这样,董景珍找到了萧铣,上面也说到,萧铣身份尊贵,但是由于他并不是实际的起义军领袖,所以也觉得如坐针毡。毕竟明朝时期小明王的下场我们也都知道,所以在位期间萧铣最猜忌武将。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最重要的是,在朝堂之上,虽然分为文武百官,但实际上最有权力、最不听话的恰恰是这些武将们,所以萧铣需要削弱武将的权利。经过不断思考,萧铣决定以修养的方式,让武将手下的士兵们都回家种田去。

这样一来,武将手中无兵可用,最后也只能乖乖听他的话。这个政策一经实施,就引发了武将的不满。虽然名为士兵修养,但其实就是在削弱我们武将的实力,他们这些人非常的不服气,于是就商议密谋谋反。

但是谋反一事最终还是让萧铣发现了蛛丝马迹,早早地就防备了起来,武将们也只能作罢,谋反的事宜最终还是搁浅了下来。但是这件事一出,武将们纷纷自危,都开始暗中囤积自己的府兵势力,以防不测。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这种变态的君臣猜忌,可以说是一种蝴蝶效应,但是这种蝴蝶效应还并没有来到最终的结局。其实董景珍让萧铣来掌控权力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萧铣还无法控制武将,最终大家只能翻脸不认人。

三、人人自危,一盘散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萧铣所统治的梁朝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漏洞了,梁国的破船已经在到处漏水,然而萧铣还不自知。隋末乱世的最后阶段,李渊发动了对梁国的进攻,梁国当时拥兵四十万,依靠江南富饶之地,抗衡李渊问题不大。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在当时,李渊也深知萧铣的实力,并且江南如此富饶,他们已经抱着啃硬骨头的决心与萧铣决一死战了。但是反观萧铣这边,朝堂之上武将们只想自保,根本不顾及梁国的死活,萧铣也面临着无将可用的尴尬局面。

于是仅仅一次交手,萧铣就损失了数位大将。萧铣深知负隅顽抗只是在拖延时间罢了,还不如早早投降,也许还能有一个不错的结局。于是梁国和李渊的战斗当中,仅仅只打了一场就草草结束。

坐镇江南,手握四十万大军,他为何不战而降?令唐王朝不战而胜?

萧铣依靠江南,手握四十万重兵,几乎毫无抵抗,就将国家拱手送给了李渊,不禁让人非常惋惜。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件事的始末既是巧合也是必然,萧铣猜忌武将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最终导致了梁国的覆灭。

结语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猜忌都是常有的,但是作为臣子,一定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才能全身而退。而对于君王来说,要有一颗非常大度的心态,才能在臣子之间恩威并施,最终让臣子臣服于你,死心塌地地为你办事。

正是因为在官场之上,这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自古以来可以全身而退的臣子太少太少。“狡兔死、走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而萧铣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定天下,就开始鸟尽弓藏!

参考文献:《隋唐五代史》《淮阳感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