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熟古建筑——寺庙教堂、园林古塔

 常熟记忆 2021-06-29

摘自《重修常昭合志》《常熟市志》《虞山林场志》《虞山镇志》《梅李镇志》

配图:常熟记忆

一、寺庙

南朝齐梁年间,境内兴福寺、中峰讲寺、三峰寺、宝岩寺已香火鼎盛,名重江南。越唐、宋、元、明、清,寺庙堂观或雄踞虞山之巅,或深隐林海之内,屡废屡修。民国后渐圮。“文化大革命”中,除兴福寺、维摩寺成空宇外,余皆折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兴福寺、维摩寺、藏海寺、报国院相继修复,主体建筑多明清风格。

1、兴福寺 

在虞山北麓破龙涧畔。据历代邑志载,此寺于南朝齐始兴五年(483年),由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年)改名兴福寺,唐贞观后称破山寺,开元间著名诗人常建撰有《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寺名声远播。迄会昌末,武宗灭佛,拆去浮图而寺毁。大中践祚,再恢伽蓝。咸通九年(868年),懿宗赐大钟一口重约680公斤,并赐“破山兴福寺”额,遂成江南名刹。此后屡有兴废。是寺气象雄古,多唐时屋。

新中国成立后,兴福寺为邑中保留寺院之一,1956年重修华严讲堂。60年代,曾将大殿西部辟作文物陈列室及虞山林场场部、江苏省常熟农校等。“文化大革命”中,寺废,僧人居于东偏房,其余殿堂寮房用于县外贸公司仓库等。1980年始,政府拨款,信徒捐助,虞山林场亦投入人力、物力,经费总计87万余元,迄1985年以妙生上人为主持,重修兴福寺。保持原有形制。依次修复大雄宝殿、四高僧殿、法堂、禅室、云会堂、观堂、藏经楼,重建头山门,重塑三世佛、十八罗汉、四高僧像、四天王像。恢复寺内外众多景观。

兴福寺依山而峙,占地甚广,殿堂亭廊,自南而北共分为五列,中轴线上依次有头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系硬山顶,广三间,外檐斗拱四铺作,用象鼻昂,每间施斗拱三朵。明间作抬梁造,四椽袱及平梁线条柔和,用材硕大。椽底有铭文∶“皇明万历己未岁丁丑月丙寅日癸巳立,善信张拱斗喜舍吉祥如意。”大雄宝殿为歇山顶,广五间,八架椽,通面阔23.8米,进深14.4米,檐柱高6.60米,脊柱高9.80米。外檐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明间三朵,次、稍间两朵,内檐铺作减外檐一挑,斗口0.11米。彻上露明造,四椽袱及金柱皆楠木制。外殿前壁上嵌砌明万历间《重修破山寺记》碑一通。左右两轴线上分列救虎阁、佛堂、四高僧殿、藏经楼、观音堂和斋堂、香积厨、五观堂等。寺又有东西两园,东园有白莲池、空心潭、米碑亭、饮绿轩等。

1996年东后园重建玉佛楼、招待所,使寺院东侧蕴含江南园林特色。西园有放生池、团瓢(石舫)、对月潭经亭、鋄亭、君子亭、印心石屋等景观。沿后山麓处,置以长廊,使各景点疏密相间,曲径通幽。寺前破龙涧上跨明代龙涧桥、法华桥两座石拱桥。山门口涧前空地上耸立唐代大中年造及近年补建石刻陀罗尼经幢两座。各殿堂亭园壁间,尚存明清以来碑刻数十通。寺自唐宋以降即高僧辈出。寺既闻名,历代文人墨客来游者亦众,在寺中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碑记。寺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4月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维摩寺

在虞山辛峰亭西石屋涧上笤帽峰下。据历代邑志载,系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僧法运始建,初名石屋维摩庵。淳熙三年(1176年),邑人宋右丞相曾怀奏请为功德院,宋孝宗赐额“显亲资福禅院”。明初,僧寿松建观音殿。宣德四年(1429年)僧昙敷建天王殿并筑石路,改名“维摩寺”。万历间僧法乘造“金粟堂”、“不二法门”及方丈室等。时有名费隐者、浮杯至山,大启法幢,徒侣云集,寺遂大振,与慧日、破山、清凉诸寺齐名,合称常熟四大古寺。后渐圮。至清初,已破败不堪,寺僧用蓑衣笤笠披护韦驮菩萨佛龛,称“蓑衣韦驮”。清康熙中,僧起雍同邑人陆瑞升等募建大悲殿。

乾隆三十年(1765年),邑人景州知州屈成霖独力捐资白银千余两重修,顾镇撰记。有殿、堂、廊、轩、楼、阁、园、池之胜。据寺前“望湖岩”可南览尚湖,登“望海楼”可北望长江。咸丰十年(1860年)因战事,寺毁。光绪间,僧一煦重募建,屈氏后裔亦助修望海楼等,并设下院于西门外山前塘畔,但不复旧观。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保留寺院之一。“文化大革命”中废。1983年起由省太湖风景区建设委员会恢复虞山景点而拨款重修。迄1985年先后修复天王殿、弥陀殿、大殿、望海楼、南北厢房、长廊,整修葫芦池、钵盂泉,并重建山门、围墙、寺前路、小香雪海等,以“维摩山庄”之名向外开放。1990年1月,常熟孝友中学校友美籍华人张兆明先生及夫人周畹女士捐赠桂树百株植于此寺园内。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3、藏海寺

位于虞山拂水岩巅。宋代名为“觉海庵”。明洪武四年(1371年)僧道原建山门,改称“拂水东庵”。明嘉靖中增建地藏院。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僧通琇被召还山,奏请建塔葬母,敕赐帑金建大慈塔于院后,遂更名为“藏海禅院”。开法接众,蔚成丛席。明清两朝,历建大雄宝殿、弥勒殿、地藏殿、观音殿、药师殿、大悲殿、祖堂、方丈室、集善堂、听雨轩、船室、客寮、仙人堂、小客堂、经楼、香积厨、大慈塔、普同塔以及山下新旧下院等。为三吴朝供之所,极一时之盛。咸丰十年之乱,寺残破仅存山门。同治后方次第恢复,兼管一墙之隔的报国院。据民国间汪青萍《常熟手册》云,民国23年(1934年)甲戍上巳,寺中失火,僧舍梵宇化为灰烬,惟报国院北极行宫,金像辉煌,巍然独存。1991年6月市佛教协会经充分酝酿,报请有关方面领导批准,于1992年5月奠基,历时五年耗资850万元,成功重建,于1997年10月举行隆重的开光仪式。

4、报国院

在虞山锦峰拂水岩上。其处原有邑人褚应韶于明嘉靖中所建真武庙。嗣后,明世宗以泥金彩绘斗姥及真武像各一轴赐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邑人严讷,讷不敢供于家,遂就真武庙基购地建院以奉,敕赐“报国院”额。邑中俗称拂水岩为祖师山,一般称报国院为“祖师庙”。据明万历间张应遴《虞山胜地记略》载,此院规模壮观,正殿榜曰“大罗天”,其幼时尝见覆碧琉璃,后易以常瓦。有大士、定光、碧霞、茅君诸殿左右分列。自春迄初夏,大江南北诸郡士女毕集,焚香膜拜,香税所入佐县官之急岁不下数百缗云。万历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亦曰∶“常熟严善斋公讷,圣上赐以泥金彩绘斗姥圣师神像各一轴,特募建雄殿于拂水岩,以致虔诚,四方进香者以万计,殆所谓一国之人皆若狂乎!”清顺治间,严讷孙栻曾修,康熙中栻孙榜眼虞惇亦修,乾隆时虞惇孙严有憘再修,不复旧观。咸丰后并入相邻之藏海寺,渐圮。民国23年藏海寺失火,殃及,仅剩北极行宫。70年代毁,惟存山门,1995年市佛教协会重建该院。

5、宝岩寺

建于梁天监年间(503~519年),初名延福禅院。在虞山宝岩湾,建筑美丽壮观。唐武宗灭佛被毁。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俶仰慕隐居该寺的高僧希辨之名,召其到杭州普门寺讲演,其归隐延福禅院后,钱氏施黄金五百两,助建七级浮图(佛塔)于院中,吴人相传泗州佛塔第一,此为第二。宋太宗皇帝也赞赏希辩,下诏进京都汴梁,赐法号“惠明大师”。宋端拱二年(989年)太宗恩准,又归隐常熟延福禅院。皇帝器重,当地富豪乡绅百姓纷纷捐资,历时五年,大兴土木重建寺院。宋天禧中,知县胡顺之请赐额宝岩禅院,仁宗朝又赐铜铸东岳圣帝像,遂成名寺。元、明、清历朝,屡修屡废。民国期间,仅剩茅屋数间,在重修破山兴福寺时,僧潭月在民众赞助及歙县程居士贻泽输金赞助下苦心经营,于民国23年建成普光明殿,后续建普贤殿、地藏殿、功德堂、玉佛楼、祖堂、斋堂、库房、香积厨等。民国26年9月24日,为避日寇轰炸,时主持潭月与当地十一名村民订立合同,于寺内开挖长20丈(66.67米),深1丈(3.33米),阔6尺(2米)的防空洞1个,当事人之一陈荣兴尚健在并保存合同一份。常熟解放初,宝岩寺楼阁较多,规模很大,解放上海的某部队曾借住是寺休整。“文化大革命”中寺毁。2000年,经市政府批准,重建宝岩寺列入“宝岩生态观光园”的总体建设规划,是年6年19日,举行宝岩寺“大雄宝殿”奠基仪式,7月18日举行“开工典礼”。

7、三峰清凉禅寺

始建于南朝梁代,因居虞山第三峰故名三峰寺。明嘉靖间几废,万历后屡有重建。寺宇宏大,占地甚广,全寺有三门、七殿、四阁、十六堂、两亭、两楼、一轩、五房、五院、一庄。寺舍多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南巡,寺僧超揆迎驾苏州奏请御书赐额“三峰清凉禅寺”。山门在寺外山麓之巅,离寺约里许,循石而上,达内山门,门首榜有巨字“三峰”,旁悬一联曰∶“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海阔天空”。清咸丰十年,大殿及方丈室并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三十年重建大殿,并增建寂照堂及堂东北隅院宇。寺后多百年古树、层层叠翠,万松连云,景象十分壮观。寺旁烧香街有120步石磴道通祖师山。该寺历代高僧辈出,寺中珍藏古迹文物特多。昔藏汲古阁《华严经》刻版全部,名人书画册页手卷尤多,惜藏之不慎散失较多。翁同龢晚年常到寺内“闻思阁”读书,并重书“寂照堂”匾悬堂中。曾参加辛亥革命,与孙中山先生过从甚密的近代著名僧人宗仰,就是在“三峰清凉禅寺”剃度出家的。民国26年,日军入侵,常熟沦陷时,三峰寺遭到很大破坏。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中寺被拆除。

8、铁佛寺

位于虞山门外天潭谷之南。亦名北地藏殿,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陆重科建,原名普仁禅寺。内有铸铁接引佛一尊,故名铁佛寺。其实铁佛并非全铁,只是头、颈及足部一段是铸铁,中部将砖石填砌之,高约4尺(1.33米)。翁司寇叔元建大殿,供铸铁接引佛像。”后又历次增建院宇。咸丰十年被毁。民国18年,重修庙宇,将铁佛的砖石部分改用香樟木雕刻代替,并增大至1丈8尺(6米)。言调甫先生做了副关于铁佛的对联∶“顶踵完全铁,身心表里香。”寺周围有数片枫林,每当秋日来临,风景极佳,游人络绎不尽。旧虞山十八景之“普仁秋爽”即指此地。寺于解放后毁。

9、小云栖寺

在虞山鹁鸽峰西,旧名冽泉禅寺,亦名白云栖,清康熙中建,乾隆年间孙岐福修,大殿建于半山,殿之西为客堂,称“云半间”。入为圆照堂,形如石舫。殿东为苍雪堂。由殿而北为重楼,广五楹,榜曰“天风海山楼”。遇天晴登楼,则海上诸山罗列可指。殿后有石磴,拾级可下名泉穴小石洞,洞中冬暖夏凉。寺内有古紫藤,古罗汉松,均是明清遗物。寺外乔木掩映,巨石嶒崚万斛涛声。每年莳开秧后,香客络绎不绝。清咸丰十年,大殿及诸楼阁并毁。后略加修葺,仅存客堂及舫斋数楹。常熟沦陷时,日本侵略军曾驻此练兵。至解放初,寺仅剩镌有“小云栖寺”和“松风泉月”的碑坊。80年代起,石洞管理区重建部分殿堂,供附近老年山民进行小型宗教活动。并辟设茶座供游客品茗。

二、教堂

1、景道堂

原在虞山北麓城区北门大街17号,北与仲雍墓道间牌坊相邻。系基督教监理公会(后改称卫理公会)所创教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寓居常熟之会稽籍人孙直斋赠地并捐款始建礼拜堂于此址。民国26年拟将堂翻建成楼房,因抗战爆发工半而停,后至民国37年复竣工。其楼坐西朝东,正门设于东面,置西洋式窗,共三层,第二层为主堂。总进深6间20.5米,面宽9米,脊高11米。正门之上端镌刻“景道堂”额,旁镌小字“民国37年监造”等,系吴曾善书。1959年始,该堂成为基督教五派的联合礼拜堂。于1995年因北门大街拓宽迁建于通江路七弦河畔。

三、园林

1、燕园

在辛峰巷。清乾隆间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创建,初名“蒋园”。后为其侄泰安县令蒋因培所有,延请叠石名家晋陵戈裕良叠黄石假山一座,取名“燕谷”,园因名“燕园”。再归常熟知县归令瑜。清末驻日本长崎、神户、朝鲜仁川领事张鸿购得,重加修葺,植入五针松、日本樱花等,并自署“燕谷老人”。近人花病鹤先生《虞山园林小识》引张小庾《瓶花庐诗钞》移录燕园之园景如次:一、五芝堂,二、赏诗阁,三、三婵娟室。四、天际行舟,五、童初仙馆,六、燕谷,七、引胜岩,八、过云桥,九、梦青莲花庵,十、绿转廊,十一、冬荣老屋,十二、竹里行厨。此园占地仅四亩余,构思巧妙,建筑别致,多名花珍木,富有江南园林特色。诸景中尤以“燕谷”假山为最,峻险清奇,变化万端,向为园艺家所赞赏。抗战间,园内部分景观曾遭损圮,建国后,园址先后为县公安局、文化馆、皮革厂等单位使用。1982年3月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起陆续进行修复,已恢复部分景观。

2、赵园

在翁府前,与曾园相接。原为明万历间御史钱岱所构“小辋川”部分旧址,清嘉庆间邑人吴峻基辟为“水园”。钱泳《履园丛话》云:“迈堂构壶隐园后数年,在彭家场得钱元辉南皋遗址,造为小筑,种竹养鱼,亦清幽可憩。”光绪庞志载:“壶隐园在西仓前,邑人吴峻基所构,今丁氏居之。又吴氏水园在九万圩。”民国丁志载:“吴氏水园在彭家场,亦峻基所构,咸丰庚申毁,阳湖赵烈文寓邑时重为葺治。今名水吾园,为常熟盛氏所得,舍为天宁寺下院。”据今人花病鹤及沈传甲先生等考,清同治,光绪间,园归赵烈文后称赵园。时赵宦游易州,由夫人邓廷祯之女邓嘉祥及内弟邓家缉襄其园事。至民国间,归常州盛氏,盛舍园于天宁寺,为下院,更名“宁静莲社”。民国16年,江南名画家吴观岱曾绘《宁静莲社图》。此园原以水为主体,园门东开,景点皆环池而筑,参差错落,巧而得体。西向为居室,系三进院落一座,曰“能静居”。又西有经堂五间,内供大士像,长廊曰:“殿春”。折而向北,设八角及方形台榭各一,临园墙处老柳盈堤,偃卧波上,远望虞山岗峦起伏,其境特佳。北端有单孔拱桥“柳风桥”,城河之水由桥下入“静溪”,过溪有天放楼,系赵烈文藏书处。溪南则假山丛立,晴岚挺秀。设九曲桥横跨水面,南达“舫楼柳浪”,折而东又有黄石假山,上置石井栏一,镌赵烈文所书题“梅泉”。园内有桧柏三株,蟠根嵌石,虬枝参天,为“小辋川”之故物。建国后,此园先后为常熟师范学校及苏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使用,今布局已有所变化。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3、曾园(虚廓园)

位于九万圩与翁府前之间,占地约20亩,西与赵园相邻,原系明代御史钱岱“小辋川”部分遗址。清光绪年间,《孽海花》作者曾朴之父——刑部郎中曾之撰营为家园后,取名“虚廓邨居”,俗称曾家花园,简称曾园。园正门面对九万圩,迤西边门额“城南新筑”。正后门在翁府前百岁坊(今书画院大门处),往西有小后门(今园大门处)。园内厅堂室舍十余所,题额者有:归耕课读庐、水天闲话、娱晖草堂、寿尔康室、君子长生、雪北香南等。园中清池一泓,通九万圩城河活水,池中植荷。池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邀月亭、梅花厅、超然榭、船厅以及桥亭、半亭、六角亭、八角亭绕池而筑,之间由长廊相连。池中曲桥通水榭(莲花世界),桥头“雪坛”置石桌石凳,花木掩映。坛上清风明月阁宝瓶结顶,与虞山辛峰亭遥相呼应。池东有黄石假山三组,一组靠水边,两组傍廊屋。假山镌刻多处,有小有天、石室、翠虬洞、愚公洞、磐矶、啸台、石门、虚廓子濯足处等题记。园东、北两隅壁嵌石刻数十块,内容除园主先世曾勉耘《归耕图》与园主《山庄课读图》外,诗文题跋皆出自李鸿章、翁同龢等30多位清代显宦名仕之手,蔚为大观。园中多珍花异木,香飘四季。正厅前香樟、白皮松及寿尔康室旁红豆树,系明代故遗,尤为珍奇。庭中矗立太湖石山子一尊,绉、瘦、透三者咸备,额题“妙有”,下镌园主于光绪二十年造园落成题记。曲折廊轩环通全园各处,人行其中,晴不日晒,雨不湿鞋。游居合一和倚山入景乃园之特色,多处景点都可见青山一角,而佳景又各不相同。沈鹏、吴大澂、杨圻、杨无恙等名人均住过此园,为园更添人文气息。30年代初,曾朴筑“洋楼”一幢于池西自用,并度过晚年。建国后,先后为常熟师范学校、县委党校、苏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及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所用。1982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学校撤让还园,经园林管理处修葺,于1996年2月对外开放。

4、之园

原址东起九曲黄河,南临九万圩,西至严家弄,北抵荷香馆浜,总面积达20余亩。系清光绪间江西、浙江布政使邑人翁曾桂(1837—1906)所构筑,俗称“翁家花园”。民国丁志:“之园在荷香馆,布政使翁曾桂所建,在所居之南园中,池水与城濠相通,颇称疏旷。”今据翁曾桂裔孙翁之激所撰《之园纪实》载述甚详。光绪初年,翁曾桂购置此处空地后,历十余年未修筑,二十四年(1898)其叔父两朝帝师翁同龢削职归,九月初过九万圩尝谓曾桂所购园地,柳榆松杉皆渐成荫而无一椽,有池甚宽云。次年始营建,二十六年五月十六日开启正门,当月二十八日翁同龢应邀至新园游览,认为极感畅适。园名“之园”,旧有因其曲水回流,形状似“之”故名一说,而翁之澂则称缘近代常熟翁氏辈份以曾、孙、之、庆排列,翁曾桂建园时,考虑兹园将为孙辈聚息之所,并冀其繁衍兴旺,故以“之”名。此园由住宅、园林、水面三部分组成,住宅在园东北隅,占地约五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以中央小岛及四面厅为全园之中心,环建松茅亭、船厅、六角亭、曲廊、假山、挹爽轩、半溪亭、花房、依绿草堂、垂虹桥、木香棚、漾碧桥、荷池等。宅又分内外,外宅有门厅、大厅、书房、花厅、洋书房、轿厅等。内宅则有平房及楼房三组,设回廊通水中之阁,为卧室。园中并广植名花异木。其砖刻门楼上镌有“城市山林”额,二侧镌对联“廿年缔构,一水澄清”。其中的之园、之福堂、挹爽轩、半溪亭等题额为翁同龢所书。整个园林布局皆因地制宜,但又无不构思巧妙,匠心独运。抗日战争中,部分景观被日军纵火烧毁,从此不复旧观。1953年,园址辟为市人民医院。

5、唐氏园

位于县南街47号,原系清末漕运总输唐一葵私家园林。据建国后虞山镇城东地区古建筑普查资料载:“内有书厅一座、亭子二座及船厅、池塘、假山、名树等。”《常熟市志》称,此园占地仅半亩,然匠心独运,筑有亭、台、轩、榭。中心一小池,上有三曲石桥,四周堆假山,植花木,俯视池水,有如临深渊之感。沿墙环以游廊,其北筑旱舫半截,又筑半亭多处。园景玲珑,富有诗意。建国后,为县图书馆使用,于1982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改为国家安全部门办公址。对原建筑加以修理并增辟数处景观。

6、虞山公园

在北门口虞山东麓,正门临北门大街。1931年以原“半巢居”及陈家山弄等地而建。初名常熟公园,因其时西门之“逍遥游”曾名虞山公园,故亦称此园为新公园,园倚山而建,北端沿明代城墙构筑,设景随山势起伏,建筑错落有致,中间缀以亭榭池桥,合自然风光与人工布局为一体,野趣特浓,得天独厚。1948年汪青萍《常熟手册》曰:“公园在旱北门内,依山傍城而筑,风景具天然之胜。亭榭点缀,栗里环翠,茶居遥对,游人憩息所也。”旧时之主要建筑和景点有:环翠小筑、挹翠山房、北廓草堂、饮绿轩、栗里、湖心亭、双茅亭、新亭、九曲桥、中山厅、民众教育馆、钱牧斋宅卷云石、凝碧假山等。至解放前夕,园景荒芜已甚。建国后,1950年更名为人民公园并渐次整修。计有重建栗里、环翠、园门,新建挹翠亭、王石谷亭、忠王碑亭、听松亭、半山轩、夕照榭、半山廊、支边亭、虞红亭、倚晴园,移入元赵孟頫沁雪石、明周木童子拜观音石等。并辟设儿童乐园、盆景园、公园饭店,曾设动物园等。1984年4月复更名虞山公园。1994年又重建大门。今存园占地达150余亩,为初建时数倍,是市内主要游览及休憩胜地之一。

四、古塔

1、崇教兴福寺塔

在城区东隅,俗名方塔。据历代邑志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有僧文用者谓客山高主位低,请立浮图以镇之,知县李闽之然其说,遂令建塔。至绍兴三年(1133),耗资15万缗,功未半而文用卒。咸淳八年(1272),又有僧法渊撤遗构重建而成,高九级,“上施露盘,表以金刹,周设栏盾,金碧丹艧”遂成一方巨观。越元代,木构渐圮。洪武八年(1375),寺僧静惠大合众施重加修葺,历八年告竣。宣德间亦有僧修。嘉靖四十二年(1563)第九级倾,翌年知县王叔果修。万历间邑人陈瓒、萧应宫累修。天启三年(1623)地震,塔顶向东北倾斜,顾大韶倡众修正。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蒋陈锡、蒋廷锡又修。乾隆十一年(1746)十月,王克明点灯失火焚坏木构,明年由王出资,督粮道程光钜倡众修复。咸丰十年(1860),寺毁而塔幸存。同治初,讹传塔下有贼人藏镪,邑民争往发掘致塔顶圮,僧明月募修未成。光绪三十年(1904),俞鍾颖、杨崇光等率众修第六七八九层,其余略加整修。抗日战争中,遭日机轰炸,烧毁底层副阶。建国后,于1963年至1964年大修,在地宫中发现石造像一件,其上镌刻铭文有:“囗州永光禅院僧庆仁,奉为十万信施,镌此宝石花台擎安弥陀变相宝镜永充供养,囗时大宋端拱元年戊子岁五月五日题记,匠人司马恩。除前,咸淳壬申再建宝塔。大清光绪甲辰秋,邑人前荆宜施道俞锺颖、前知铜梁县事杨崇光,督工重建上四级,余一律修整,掘得此石,附志于下,乙巳五月敬藏原处。”

1986年市文管会按宋代《营造法式》重建副阶。1999年至2000年全面整修。今存塔系正方形,四面九层,砖木楼阁式结构,盔形顶,逐层递收,立面轮廓呈抛物线状,外观秀丽。面阔3间,在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式,其余均作壶形。塔壁最厚处达2米,平座深0.9—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撑,每边设几何形栏杆三扇。塔心柱自第七层楼面起直贯塔顶,以圆形硬㯧木三接而成,径最粗达0.6米,总长32.5米。下边有东西向大柁梁二根承托,并于八、九层之中另设二梁作十字形状架于壁间,夹住塔心柱,藉以套托铁制刹件。塔刹自下而上由覆钵、鼓形束腰、承露盘、七重相轮、宝盖、盔形龙首翼角、宝瓶、宝珠等铁构件组成,约重达15吨。四角上,均以铁索链与九层戗头相连接,整塔从平地至刹顶总高度为67米余。方塔历来为常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游览景点,于1957年8月和1982年3月二次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聚沙百福塔

俗称“聚沙塔”,在梅李镇东街市稍。宋时梅李镇还处在江海之滨,相传以镇潮水冲激,故名。塔下建有法云禅寺,今寺已塌毁。该塔在宋代绍兴年间为邑人钱道所建,明崇祯时重修换塔顶复钵,清康熙年间又换刹杆下的横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僧雪林与里人邓氏兄弟3人再次集资重修,清道光十年(1830),楼梯楼板及飞檐走廊为野火所废,仅存顶上3层。民国元年(1911)6月15日,塔顶端为飓风吹坠,与宝顶同时坠下有铜小佛18尊,抄经1部,塔图1帧,惜均在沦陷时遗失。自此塔身逐渐倾斜。1981年11月10日,常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为减轻塔顶负荷,雇工将倾斜之复钵和塔刹取下。

聚沙塔八面七级,塔室为正方形,底层正方位开门,其上各层相闪四门四窗,以上施腰檐平座,底层有副阶周匝,翼角起翘。塔内有楼板及扶梯,可盘旋而上,直至塔顶,系仿木塔的楼阁式砖木混合结构。现存木构为明清维修之物,系仿宋代型制更改而成。塔壁内外留有部分粉刷的灰浆残迹,有土红色及白灰浆两种,白色为后来所加。土红色亦符合宋《法式》所谓“丹粉刷屋舍”之制。故该塔虽经历代修葺,然仍保留了南宋塔的形制和部分较完整的构件,对研究江南宋塔有较高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