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郦食其出了一个计策,若非张良及时出现,差点就断了刘邦的事业

 人之意 2021-06-29

在项羽进攻荥阳很急,刘邦处境困难的时候,刘邦找郦食其商量,怎样才能削弱项羽力量的问题。

郦食其这位儒生,引经据典,建议刘邦立六国后人为王,认为这是分化孤立项羽势力的好办法。郦食其说:“以前商汤灭夏桀后,封夏桀后人为诸侯;周武王杀了商纣后,分封其后人在宋为诸侯。秦始皇灭六国后,不封六国后人,使他们无立锥安身之地,这是秦始皇失德之处,所以秦朝很快灭亡了。你现在如果能立六国的后人为诸侯,他们的君臣百姓都会感激你的恩德,愿意为你出力卖命。你得到六国后人和百姓的拥护,项羽就会孤立,他自然就会来臣服你了。”

郦食其的建议,在秦末的战乱中,屡有人提到,对刘邦来说,并不新鲜。刘邦在危急的情况下,正在走投无路时,经郦食其一提,觉得这也是一个办法,所以刘邦马上回答郦食其说:“你的办法好。我马上下令刻封六国后人的印信,你准备好带着去分封。”

在郦食其还没有动身去分封的时候,有一天张良去拜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他等不及吃完,就赶忙告诉张良说:“张良你快过来,有人给我出了一个计策,可以削弱和孤立项羽的力量,这个计策你看怎么样?”

张良听了刘邦的叙述后,问刘邦说:“这是谁给你出的主意,如果听了他的话,你的事业也就完了。”刘邦一听傻了眼,忙问张良:“为什么呀?”张良借用刘邦吃饭用的筷子,慢慢给他从八个方面论证了此计策的不可行。

第一,以前商汤和周武王伐夏桀和商纣后,之所以敢于分封其后人为诸侯,是因为已经置夏桀和商纣于死地。你现在并没有置项羽于死命,怎么敢分封其后人为诸侯呢?

第二,周武王进入殷商的地方后,曾经表彰殷的贤人商客和箕子,并封比干的墓,以争取殷人的支持。你现在的力量还达不到项羽占据的地方,怎么能争取项羽部下贤人的支持呢?

第三,周武王进入殷都后,曾将藏于钜桥仓的粮食、鹿台的钱财,散发给贫苦的百姓,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你现在府库空虚,没有什么钱财可散发给贫苦的百姓。

第四,周武王灭殷商后,把兵车和武器都入了库,表示不再动用武力,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你现在正愁军力的不足,哪能偃旗息鼓,不动用武力呢?

第五,周武王灭殷商后,将战马都放牧于华山之阳的草原上,不再进行训练,表示与民休息。你现在正愁军马骑兵之不足,哪能让战马休息而不用呢?

第六。周武王灭殷商后,将进行军事运输的牛,都放牧于桃林(今陕西潼关一带)的草原上,不再为军队搞运输,你现在唯恐运输的不足,哪能不让牛再搞运输呢?

第七,现在将士们之所以远离亲人和故乡,跟着你与项羽作战,目的是胜利后能够得到分封。如果你分封了六国后人,这就让将士知道跟着你再也不会得到分封,他们就会另找主人,纷纷离开你,谁还再跟着你打天下,为你出力卖命呢?

第八,只要项羽的力量比我们强大,立了六国的后人,他们也会去依附项羽,而不会听从你的指挥,哪能削弱和孤立项羽的力量呢?

张良的这八点分析,前六点讲的是历史,重点是后两点,说明分封六国的后人,对刘邦并无好处。刘邦听后,忽然醒悟,连饭也顾不得吃完,就大骂郦食其说:“真是一个腐儒!几乎听了他的话,败了我的事!”马上下令,销毁已经铸造的分封六国后人的印信,不再进行分封。

张良作为韩国大臣之后,从反秦起义一开始,就极力主张拥立韩国的后人为王。他对韩王成也是忠心耿耿,一心一意地支持他复国。从这一点上看,他是主张分封六国后人的。

可是为什么在郦食其提出立六团后人的主张后,他却变成了极力的反对者呢?

这正是张良政治见识的高明之处。他的思想在随着形势的发屣和变化,改变着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张良开始走上反秦的道路,完全是为了复辟韩国,为韩国复仇。他主张立韩国后,是为他的这个目的服务的。这是他参加反秦起义初期的思想和认识。随着反秦起义斗争的发展,秦朝被推翻了,韩国也恢复了,张良报仇复辟的目的达到了。可是结果怎么样呢?项羽不让韩王成就国,又把他杀害了。别的复国的六国后人,不是彼此为了争夺地盘,互相混战不已,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就是变成别人手中的傀儡,成为政治家的玩物。张良原来所想象的推翻秦的统治,分封六国后人,天下过太平安乐的日子,已经不再可能。因此,张良原来的政治幻想,在事实面前破灭了。

张良是一个不断追求和探索治国良方的政治家。在事实的教育面前,他很快就抛弃了原来抱的陈腐政治观念,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当他听到郦食其的建议后,马上向刘邦分析了其危害,指出了其不可行的原因。因为他对这个问题经过长期的思索和考虑,已经胸有成竹,不再对分封六国后人的做法存有任何幻想。这说明张良在政治上要比郦食其高明得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