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道德领袖,是怎样成就了清明节?

 张涔汐 2021-06-29

文     /     张涔汐

今天专门为大家普及一下清明节的由来,深入了解一下咱们的民族文化



01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很多海外的华人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胜过春节,更不要提呆在国内的中国人。

中国民族文化中,藏着一个重要文化就是“孝道”,清明节便是对先人缅怀的重要节日。

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今天让大家了解一下清明节,背后的民族文化隐藏着一个了不起的道德领袖。

首先说说时间——历法

目前我们国家用的两种历法:一种是公历,这是全球基本通用的历法。

另外一种是农历,比如正月,冬月,腊月,这些独特的称呼,是按照农历的历法称呼。

为什么提到农历?因为农历的历法跟二十四节气有关。



02

当年我爷爷小时候上学,必须将这二十四节气背得滚瓜烂熟。

现在城市化严重,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咱们中国独有农历的历法中,还有二十四节气,更不了解这“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那到底有哪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里就提到了一个重要节气——清明

重点来了,每年的一个轮回,这二十四节气到底有什么意义?


03

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一种气候规律,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国家,如果想要收获到好的粮食,就必须了解遵循大自然的运行规则。

所以古代的人通过经验的积累,制定了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节气,在特定的节气时间段,进行播种,收割。

按照这个规律生长的农作物,才有好收成。而清明,刚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农耕时节罢了。

有这样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因为这个时间段,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但为什么一个适合农耕的节气,怎么会变成了一个非常浓重的节日?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节日“寒食节”。在以前,每年的寒食节都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演变成了现在,把寒食节的习俗都归在了清明节之中,才有了今天的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意义。


04

每一个重要节日,都藏着一个人物故事,比如端午节之于屈原,中秋节之于嫦娥。

寒食节对应的另一个道德领袖——介子推,他跟屈原,伍子胥并称为“春秋三杰”。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的谋杀,四处流亡,受尽屈辱,跟着他一起出道的大臣们,都陆陆续续的逃亡了,只有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者他。

其中一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这就是典故“割股奉君”的由来。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了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此时的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派遣御林军搜山,结果空无一人。


05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万万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早已离开人世。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后来,晋文公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全国禁烟火,吃冷食来祭奠忠心爱国,不贪权贵的介子推。

从此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气节,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流芳百世。

黄庭坚在一首诗《清明》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可见对介子推的不慕权贵骨气和爱国的忠义,深受后人文人墨客的敬仰。

2500年前的故事,一直延续到今日,如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称为清明节,演变成如今寻宗认祖,祭奠先人的习俗。

时代在发展,各种节日逐渐被淡漠,国人唯独不敢怠慢清明节,因为这个节日流传着二千年来的民族文化之根,更是一种骨子里的信仰!



  


作者简介:张涔汐,青年作家,代表作《你的努力,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头发虽长见识不短,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犀利的解密职场的认知大坑,欢迎关注@我是涔汐,公号(idzhangcenxi99)让你增值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