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第一龙”如果在今天出土,濮阳或许早已在考古界出圈

 濮上新语 2021-06-29


最近,三星堆考古“出圈”了,从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发现象牙及象牙制品开始,其消息不断在网上发酵。亿万网友们像云监工一样,每天都为新出土的文物欢呼。在社交媒体和直播时代,这次挖掘不再是单纯的考古行为,而变成了一场“当下的”文化事件。
 
造型独特的纵目面具、神秘莫测的黄金权杖,高大修长的青铜大立人……上个世纪初,这里刚被发现一个角落就震惊了整个世界。它就是古蜀文明的标志——三星堆。它诞生在中国的西部,出现过,兴盛过,然后从地球表面消失,留下无数谜题。

洪博| © 撰文
小语| © 版式

其实在早34年前的1987年,濮阳也曾发生了一件震惊国内考古界的重磅事件,那就是“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只不过那时候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融媒体,没有抖音、快手,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只是在平面报纸和杂志上传播,受众范围比较小。即便是这样,濮阳作为中华第一龙的发源地,也在中国考古历史上不可撼动、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唤醒“中华第一龙”的考古活力,再次点燃濮阳龙文化的魅力势在必行,也将大有可为。
 

西水坡45号墓是在濮阳“大干快上”的背景下重见天日的。
 
1983年9月1日,安阳撤地(区)濮阳建市,原来安阳地区的一套人马一夜之间成了濮阳市的拓荒者,却在安阳继续舒适地办公。1986年年初,市领导看到自己的人马老在人家安阳的地盘上办公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一声令下:谁要是在6月底前不到濮阳办公,以后市里就不要你这个机构了。濮阳的大建设就此掀起大高潮。
 
中原化肥厂上马需要水,大量的人员过来还需要水,西水坡水库建设就此成为濮阳市的燃眉工程。但再急也得保证不破坏文物呀!于是,新来乍到濮阳的孙德萱就濮阳的考古工作致信南开大学先秦史专家王玉哲教授,请他给予指点。
 
王教授很快就回了信:濮阳是颛顼故都,是雷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龙泽的所造地,伏羲的母亲就是在濮阳踩了巨人的脚印后生下伏羲的。在濮阳搞考古,你一定要注意这些史实与传说。
 
孙德萱说,听了王教授的话,他是有思想准备的,但还是没料到会有这么大的、震惊世界的发现:怎么就发现了6500年前仰韶时期的古墓,而且还有龙虎陪葬呀!这年代可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天辟地的传说时代,这古墓可是三皇五帝时代的古墓呀!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蚌砌龙状砌塑在墓主人的东侧,蚌龙头向北,背向西,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恰似腾空飞舞,更像遨游大海。蚌龙被塑造得张口露齿,趾尖爪利,而且富有立体感,充分反映出西水坡仰韶文化先民的超凡的思维与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1987年10月21日,全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率专家组一行10人,来濮阳指导西水坡考古工作,当见到第一组蚌砌龙虎时,激动地大声说:“我总算为故宫里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中华第一龙”之名由此著称于世。

 
同年12月10日,新华社第一次发通稿《河南濮阳出土华夏第一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国主流媒体竞相刊出。
 

1988年3月,考古界主流刊物《文物》第三期首篇发表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同时,《中原文物报》、《华夏考古》第一期均以首篇刊发了该篇文章。1988年3月,国家文物局下发河南省《关于做好濮阳仰韶文化蚌砌龙虎遗址保护发掘工作的函》(【1988】文物字第129号)文件,要求河南切实加强对蚌砌龙虎的保护与发掘。
 
同年,《人民画报》用19种文字版本占两大页篇幅,文图并茂,向全世界122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了濮阳市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继而《世界知识画报》,《中华文化画报》同题刊出。
 
同年11月,美国科学院院士、哈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张兴直先生《“濮阳三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人兽 题》,在1988年第11期《文物》上刊发,把中国文明史前溯至8000年前。

1989年,《自然科学史研究》(第九卷)第2期,刊出冯时教授的《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将中国天文学起源时间,从过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前到公元前4500年。
 
1990年3月,《文物》第3期,刊发冯时教授《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的天文研究》,对前述见解又作了深入研究。
 
2003年4-5月,CCTV10频道“探索·发现”摄制组在濮阳历时一个半月,录制的《濮阳西水坡星图之谜》,长50分钟。年底在CCTV10频道、国际频道向海内外播出数十遍,反应强烈,光盘一版再版,仍不能满足海内外华人与国际友人的需求。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蚌砌龙虎的发现,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证据,正因为他的特殊价值,才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是多么的悠久,文化遗存是多么丰富。特别是自上古以来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这一具有划时代性、突破性的重大发现,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探索、探讨和研究。
 
濮阳作为上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块土坷垃里面都是文化,这里虽然没有青铜器,也鲜有汉白玉,但是中华文明的根就在这里。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友对考古的热情值得珍视,濮阳作为历史文化名称,也不能落后,应该尽快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豫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深挖宣传推介濮阳的厚重历史资源,构建一条“文化高铁”。随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情的进一步迸发。聚焦濮阳文化热点,精准发力,尽快实现濮阳特色文化“出圈”关乎濮阳人的当下和未来。
 
参考资料:浅议濮阳《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形》的出土及意义,作者 宋存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