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纳托:戴比尔斯的“封号斗罗”

 钻石观察 2021-06-29

▲ 戴比尔斯元老合影

说起戴比尔斯的历史,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创始人塞西尔·罗兹(Cecil Rhodes),也就是上面这张照片前排正中间的那位。但是你知道我圈出来的那个人是谁吗?

曾经是罗兹最惧怕的竞争对手,后来却帮助戴比尔斯成就了霸业,还设计了影响后世百年的销售系统。只不过,现在谈论起戴比尔斯的时候,却极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他的名字叫巴尼·巴纳托(Barney Barnato),可能是戴比尔斯最强大的“封号斗罗”级人物。

▲ Barney Barnato(1851-1897)

巴尼·巴纳托出生在伦敦东部的一个犹太家庭。他出生的时候家里非常贫困,所以巴纳托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父亲的二手服装店里帮工。为了维持生计,他甚至和亲兄弟哈利一起在伦敦街头表演杂耍。

1873年,巴纳托兄弟俩一起到了南非。当时南非已经批量开采了两年的钻石,去那边的人也很多。巴纳托一开始去南非的目的不是挖钻石,而是给当地的矿工做杂耍表演赚钱而已。慢慢地他发现原来矿工不太喜欢杂耍,因为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开采钻石上,都希望能借此一夜暴富。

这个现象对巴纳托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他觉得杂耍“事业”似乎没有前途,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可以试着买卖钻石。

一开始巴纳托只是买一颗毛坯石然后卖掉赚点微薄的利润,但后来他觉得似乎可以自己动手去挖。只不过当时开采钻石需要申请一个“许可证”(claim),而整个金伯利地区大约有3600张许可证在流通。

也不知道巴纳托兄弟俩采用了什么特殊的手段,居然一下子拿到了四张许可证。借此机会,他们成立了“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也就是后来戴比尔斯最大的竞争对手:Kimberley Central Diamond Mining Company。

▲ 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

也许是因为身上流着犹太人的血液的关系,聪明的巴纳托很快找到了钻石行业的痛点:一、价格不稳。二、效率太低。

虽说自己挖石头赚得比之前倒卖毛坯石多了不少,但这个行业的价格风险还是很大的。那时有太多的人在金伯利挖矿,所以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卖不掉的毛坯石,一来二去的,这些钻石的价格就被压得很低,甚至不够矿工的生活费。十九世纪的钻石行业不像现在有那么多中游加工厂,下游市场更是没有打开,但上游挖毛坯石的人却一抓一大把,所以挖了矿还是亏本的可能性非常高。

至于挖矿效率的问题就更明显了:由于去南非挖钻石的大部分都是小企业,有些甚至都算不上企业,因此导致了当地的事故率很高、挖出来的毛坯石质量也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一些大公司主持的矿区相对好一些,但从整体上来看,南非的钻石开采业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看到了这两个痛点之后,巴纳托得出了一个结论:必须联合。

当然了,据后来的记载,巴纳托并不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个意识到市场痛点的人,因为另一边塞西尔·罗兹也开始动手了。于是巴纳托和罗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洗劫”了自己能涉及到的所有“许可证单位”。

只不过当时在南非“圈地”的公司有好多,其中不乏一些相当强大的力量,比如欧洲财团罗斯柴尔德家族、法国好望角钻石公司等等。经过一番“混战”,原来的3600张许可证被压缩成了100张。在那些巨头的眼里,巴纳托和罗兹是两个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混战过后,为了抢占市场,各位大鳄开始向市场倾销钻石毛坯,企图通过提高自己在供应中的占比来获得最终的胜利。紧跟着,正如巴纳托和罗兹预测的那样,钻石价格出现了暴跌。这轮暴跌将不少财团挤出了南非,罗兹趁机收购了很多企业,但唯独对巴纳托束手无策。

当两个人终于几乎平分天下的时候,南非钻石业迎来了最重要的一次融合。

当时罗兹准备以140万英镑的价格收购法国的好望角公司,巴纳托听说之后,立刻开出了175万英镑的价格,打算从罗兹手中把法国公司抢过来。此时罗兹就展现了他的力量:他找到了巴纳托,希望对方能收回之前的收购请求。作为交换,罗兹会在买下好望角之后,以30万英镑的超低价格转让给巴纳托,同时巴纳托把自己公司20%的股权转给戴比尔斯。

巴纳托同意了这个offer,这也成为了戴比尔斯独霸天下的最重要一步。因为当时戴比尔斯已经在股市上收购了巴纳托的很多股票,加上这次交易获得的20%,戴比尔斯基本控制了巴纳托的“金伯利中央钻石矿业公司”。

后来有人评论说,巴纳托同意罗兹的要求时,其实心里很清楚对方已经买了自己公司的不少股票了。他之所以会同意,也许是因为不想继续打架了。他要实现自己的初衷:联合。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 李白·侠客行

1888年,戴比尔斯联合矿业公司(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ing Company)正式成立。本文开头的那张照片,就是戴比尔斯的第一批大佬,罗兹端坐C位,旁边就是犹太人巴纳托。仔细一看,两个人翘二郎腿的姿势都是如此整齐划一。

公司成立之初,大家就严格贯彻了罗兹和巴纳托“限制供应”的思想,从英国找了十家大型钻石贸易公司,成立了最初的“钻石辛迪加”组织。这十家公司必须接受戴比尔斯的报价,作为交换的是大家能“联合控制”全球90%的钻石资源。

想到什么没?对,这就是后来叱咤风云的“戴比尔斯看货商”雏形。

巴纳托在戴比尔斯效力了一段时间,赚到了很多钱。后来他逐渐淡出了钻石行业,开始到处收购金矿公司的股票。那时的黄金开采业已经很成熟了,整个体系非常市场化,所以据传巴纳托其实并没有从中获得太多的利益。

1897年6月14日,年仅46岁的巴纳托死在了大西洋上(当时他正乘船返回英国老家)。他的死因据说十分蹊跷,有人说是自杀,也有人说是事故,甚至有人怀疑是谋杀,直到今天这都是一个谜。我看了很多材料之后,觉得最靠谱的一个版本,是muizenberg_history曾经刊登过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说,巴纳托当时已经病重,在面对茫茫大海时突然心有所悟,于是选择了回归大海、结束一生。

巴尼·巴纳托在钻石行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对钻石供应链的构想,以及对戴比尔斯销售系统的设计,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近百年的行业发展。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戴比尔斯,当我们回顾那段野蛮岁月的时候,都不得不佩服巴纳托的眼光和对当时局势的准确判断力。更重要的是,他在那个最关键的时刻,居然将最终的统治权交给了曾经的对手。是“情不自禁、惺惺相惜”吗?或者,这根本就是一种深谋远虑的大智若愚?

May the DiamondSpectator®️ be with you.

商务合作微信号:diamond-spectator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