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叔有三个孩子,一女二男,二子排行最小。可能是重男轻女的习俗,只算兄弟两人的排位。 二子自小就聪明伶俐,长的浓眉大眼,讨人喜欢。表叔爱如珍宝,每逢走亲访友,上街下集,都把二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常言说三岁至老,六十不改。二子小时的天赋异禀,果然不负众望;上学时看书过目不忘,解答问题能举一反三,比同时期的孩子聪明太多。每年的奖状贴满堂屋里的墙壁,表叔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二子成了表叔的骄傲。 后来二子考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村里那天,村长亲自带人敲锣打鼓,送到家里。表叔随后摆上几桌酒席,请来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热闹一番。这村里近十年来,出了第一个名校大学生,成了全村人的荣光,大家传得沸沸扬扬,满是敬佩羡慕。表叔一家也沉浸在二子的荣耀之中。 大学毕业的二子,成为了县城中学的人民教师。教师职位神圣,工作清闲。日常双休,一年两假,法定节日还有休息,是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工作。 工作中的二子积极向上,任劳任怨,同事之间关系融洽,深得领导的信任赞赏。于是领导有意培养他,担负重要的教学课程。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知不觉中,二子长成了玉树临风般俊雅小伙,同时到了适婚的年纪。表叔是方圆十里八乡有头有脸的人,家底殷实,交际广泛,虽不是显赫豪门,却是当地小康人家。况且二子是吃皇粮拿工资的人,地位身份在那摆着,婚姻上的事情端不可草率马虎,表叔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二子对于自己的婚事,从没放在心上;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喝过洋墨水。思想不同于农村汉子的传统保守,对于老辈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是反感。平日里表婶的唠叨,表姐有意无意的安示;让他在单位同事中物色一个女朋友,他都哼哼哈哈敷衍了事。 天长日久,二子不急不躁,云淡风轻的样子,可急坏了表叔一家。这俗话说的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岁月不饶人,眼看二子年纪二十有五,这婚事还没有个着落。苏北农村有句俗语:男过二十五,衣服破了没人补。意思就是男孩子过二十五岁,年龄大了难找到媳妇。早婚是苏北农村的传统;一般人家女孩二十岁出嫁,男孩子二十岁家里人就开始张罗婚事,更有甚者十八、九岁就结婚的。如果到二十五岁,还没有娶个媳妇,讨个婆娘,那就成了四邻八村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柄。 这以后的日子,表叔忙里忙外的操持,表婶表姐前村后庄的打听。但凡有适龄待嫁的姑娘人家,表婶总是有意无意找个理由,去女孩家里坐坐看看,问长问短。 邻村的张家二婶,为人性格泼辣开朗,快人快语,平日里爱说媒拉纤,成就很多姻缘美事;在周边四邻八村是出了名的巧舌如簧。 对于二子的婚事,二婶早就洞察于心;职业的敏感,让她觉得此事马虎不得。且不说表叔在村里的名望,就是二子的优越的条件,也是要她好好思量一番。毕竟成了二子的婚事,一则给她说媒拉纤添了彩,二则少不了表叔一家人的感激和丰厚的谢媒礼。这以后在村上大番小事的,撑着表叔的面子,也好行个方便。 张家二婶出面,表婶操持张罗,二人可谓一拍即合。于是表叔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常;相亲的姑娘络绎不绝,一波波来,一波波的走,踏破了门槛。大家心里都明白,二子是县城中学教师,吃公家饭拿公饷的国家人。这闺女嫁给了二子,就是掉进了福窝里;况且二子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以后谋个一官半职也未可知。 二子机警聪明,头脑灵活。别看他工作上顺风顺水,呼风唤雨的,这一和姑娘家接触就腼腼腆腆,不知所措。每次相亲,他都像经历一次紧张的考试;不是傻楞楞面红耳赤地站着,就是目光呆滞,机械木纳地回答女方家人的问话,结果可想而知。即便是女孩子对他满意,家人也是极力的反对,最后都是不欢而散。 这相亲的姑娘中,也不都是庸脂俗粉,歪瓜裂枣。有很多高学历的,气质高雅貌美如花的女子。可惜二子就是情滞商浅,不懂风花雪月;女孩向他表露心迹,他吭吭哧哧满头大汗,不知所措,最后逃之夭夭。 最搞笑的是一次相亲中,女孩被二子玉树临风的儒雅气质迷住,目不转睛盯着看。二子也被女孩美貌气质吸引,按理说这郎才女貌一段好姻缘,要板上定钉。结果二子却又结结巴巴,吭吭哧哧,一脸的窘态把相亲搞砸了。事后女孩来找过二子一次,因二子去省城进修学习而错过。后来全县中学同考,各乡镇中学监考教师互调,二子和那女孩子分同一监考小组。这真是天赐姻缘,女孩见到二子激动不已,又不好挑明,焦急地看着二子。二子却满面通红,躲进教室里,隔窗偷偷看着人家,后来姑娘围着校园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二子。 二子的婚事,成了表叔的心病。往日二子带来的荣耀,此时化成了表叔的愁眉不展和表婶的长吁短叹。渐渐的村里有了对二子的流言蜚语;有人说二子眼光高,看不起农村姑娘。也有人说二子和校长女儿好上了,想做乘龙快婿。更有甚者说二子有生理上缺陷,不然那么好的条件能找不到老婆? 这流言蜚语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一时间四乡八邻的,背地里议论纷纷。 二子对于村里人的议论,平静如水,一笑了之。表叔是有头有脸,性格要强的人,对于众人异样的目光,嘲弄的话语,如芒在背。表婶也在长舌妇们的指指点点中,唉声叹气抬不起头。 老话说的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可能是先前二子的姻缘没到,后来还是张家二婶,介绍了一位姑娘。这姑娘温婉贤惠,持家有道,把家里事情料理得井井有条。表叔表婶高兴得逢人便夸奖儿媳的好,村里的流言蜚语也没了踪影。 家有良妻,二子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同时没丢掉大学时的写作爱好,没两年孩子出生,所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大媒体发表,还出了几本书,在省市文坛小有名气。再后来他又在市里买了房,把老人们接进了城里生活。 作者简介:陈福清,祖籍盱眙,现居常州,爱好广泛,尤喜古体诗词,作诗词杂文多篇,性格豪放,不拘小节,追求真性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