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兰博2000 2021-06-30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1为三星堆3号埋葬坑新出的青铜器人像。入2为伊拉克苏美尔人的青铜器人像,距今6000年前后}

前言:

我要是有机会能够在三星堆考古现场,看清楚青铜器上的文字,该有多好啊!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顶尊人像头顶的大鼎底部,浮雕有4-5个连在一起的文字。

但是,照片的镜头太远了,我无法看清楚这几个文字的全貌和文字结构!

如果,能够将清楚的文字和三星堆顶尊人像放在一起解说,就完美了!

可惜,我没有寻找到更加清晰的图片。

一:三星堆新出的青铜人,是湖北随州市曾侯乙的祖先。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重: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重负。重荷。重量(liàng )。举重。负重。

三星堆遗址新出的青铜人,头顶上层还铸造有一个大鼎,人体呈现出负重的状态,是为了体现出“曾”字的词义,很重和重量的“重{zhòng}”字。

“尸曾”,是指上层的“層{层}”字。“曾”的字义之一,为“重”字。

这件三星堆新出青铜人的族称是“曾羌人”。

《说文解字》曾:层{}也,重也。

联想,是中国上古人类在造字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是中国“指事”类造字的原理和定义。

引重鼎。——《礼记·儒行》。注:“大鼎也。”

“重”字,是指青铜器大鼎。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曾,古同“增”,增加。

在三星堆这件青铜人的头顶再铸造一个大鼎,是指“增加{曾,加}”。

湖北省随州市考古出土了曾侯乙墓葬和“嬭加”墓葬。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三星堆新出的青铜器龙。图2为湖北省随州曾侯犺青铜器铭文}

三星堆这件青铜人头顶大鼎的旁边,还摆放有一件青铜“龙”,这件龙的造型和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墓葬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铭文相同。{以后再说这件青铜器龙,此处不展开了。}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伊拉克苏美尔文化时期的青铜器人像,距今6000年前后}

《说文解字》曾:古同“层”,重也。

这件距今6000年前后伊拉克苏美尔人青铜器雕塑头上顶着一个正方形的箱子,这个苏美尔人的嘴巴裂开,眉头紧锁,眼睛突出,双手紧紧握拳,表示头顶层层叠压的正方盒子物体很沉重{zhòng},他很吃重的表情是为了表达他的族称是“曾”字。

文字,是有型的存在。联想型文字,是无形的存在。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1为苏美尔人青铜器人像的眼睛。图2为热带雨林的青蛙。图3为三星堆青铜器人像的眼睛。}

于距今6000年-5000年前居住在伊拉克的黑头苏美尔人雕塑,是来自中国的商贾人族群华侨。伊拉克苏美尔青铜人造型,是三星堆青铜人造像的文化源头。

苏美尔青铜器人像和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眼睑造型,同出一辙。

苏美尔人和三星堆青铜器人的眼睛,是对热带雨林地区青蛙眼睛的写实造型。

苏美尔和三星堆青铜人的眼睛,皆是“青蛙眼”。

青蛙眼睛的特点:青蛙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当眼睑闭合时,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

这件三星堆青铜器人和西亚苏美尔人族群使用的文字,属于“青蛙蝌蚪文”。

三星堆顶尊人像的热带“青蛙眼”造型,是要告知您,他的家族和族人群体从伊拉克苏美尔地区出发,先到伊朗和阿富汗,再转道到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经印度来到缅甸,穿越热带雨林地区,进入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最后来到三星堆古城客居。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三星堆金箔青蛙,距今3200年前后。}

成都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金箔青蛙,倒过来看,就能发现三星堆人使用阴影浮雕镂空雕刻有甲骨文字体的“羊”字,属于“青蛙蝌蚪文的字体”。

成都“青羊区”的地名,源于青蛙和羊。

于距今6000年-4000年前后,苏美尔人和这位三星堆青铜人的祖籍地,在中国山东省“青州和益都县”周边地区。青州人铸造的青铜器,是“青色”。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三星堆顶尊人像头顶大鼎的局部}

三星堆顶尊人像头顶大鼎的器身,在龙头的位置,具有一只卷角羊“羊首”的浮雕。

羌曾人的族徽,是卷角羊首。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湖北省随州叶家山曾侯谏青铜器铭文}

距今3000年前后湖北随州“曾矦谏”青铜器铭文,属于“青蛙蝌蚪文”的字体。

商代青铜器的铭文,分为“牛蛙蝌蚪文”,“癞蛤蟆蝌蚪文”和“青蛙蝌蚪文”。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1,2为曾侯乙编钟}

《说文解字》举:舁{Yu}之假借也。“舁”字,训音“羊茹切”。

在湖北随州青铜器曾侯乙编钟的架子上,铸造有4个举重的铜人。

“層{层}”字通假“曾”字,在下層{下层}举起编钟架子的湖北随州曾族人,于距今2400年前后在政治上是属于楚国的附庸和随从,是“下层人{下曾人}”。

二:三星堆跪坐的青铜人,他姓“乞{气}”。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这件三星堆铜人跪坐的方式,是为了表达出他姓乞求的“乞”字。

《说文》乞:本作“气”

在三星堆古城还没有被商王武丁军事占领之前,在“曾羌人”族群还没有在战争中被妇好俘虏之前,这个三星堆铜人姓“气”。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1969年-1977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孝民屯南商代墓葬{M284.1}出土的青铜器及其铭文,藏于殷墟博物馆}

铭文识读:羌{羊},父乙,乞。

客居在三星堆古城内的“曾羌人”族群,于距今3230年前后被商王朝打败,被解押前往河南省安阳市居住。“曾羌人”族群向商王乞求活命,曾羌人由姓“气”改为姓“乞”。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说文》乞,本作“气”,借云气之字,表示乞求义。本义:乞讨

殷墟青铜器“羌,父乙,乞”铭文的“乞”字,是对一个人跪在地上,向别人乞求的状态。

三:三星堆青铜器人的手势,湖北随州和荆州方言叫做“拱手”和“客气”。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拱,敛手也。——《说文》。注:“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

【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注】垂衣拱手也。

三星堆青铜人的拱手礼,曾羌人族群叫做“搤”,简称“益”礼仪。

这件三星堆青铜人的总体族称是“益族人”,四川省古称益州,源于这件青铜器人像。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湖北省随州市大洪山}

于距今3000年前后,这件三星堆青铜人的后裔们,从山西省曲沃县逃难来到湖北省随州市居住,将此地命名为“大拱山”和“大共山”,源于三星堆青铜人的“拱手礼”。于距今3000年前湖北省随州的“曾侯”家族和“羋加”家族,皆是行拱手礼。

后期,随州的“大共山”原始地名,被人们讹传为“大洪山”。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这件三星堆青铜器人的“拱手礼”,又叫做“客气”。

这件三星堆青铜器人,他姓“气”,他是从伊拉克苏美尔地区搬迁回来的华侨,他是“客”人。

客气(kè qi),一指谦让,讲究礼仪。

来自伊拉克苏美尔的华侨客人对中国境内的主人们行礼,叫做“客气”。

三星堆青铜器经过研究,发现缺乏“锌”元素,和西亚地区的“无锌”青铜器相同{详见三星堆博物馆官网文章}。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苏美尔人的拱手礼}

以上距今5000年前苏美尔人的手势,叫做“收”和收敛,他的双臂向内回缩,手势向内,叫做“收”和“收益”。

这件苏美尔人雕像的整体色系,叫做“墨蘭”色。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以上三星堆青铜人的手势,叫做“推”,手臂向外,双手向前往外推。

三星堆人和苏美尔人先往内收手抱拳,再缓缓地往外向前推出,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动作,拱手礼。

三星堆文明,属于由内往外的文明。

【儀禮·乡飲酒禮賓厭介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厭。

【詩詁】上手當曰厭,謂手厭於胷,引手當曰揖,下手曰拜。

【周禮·秋官·司儀】土揖庶姓。時揖异姓。

三星堆青铜器人的拱手礼,是“中国礼仪之邦”文化的源头。

四:三星堆新出了“丝织物”残片,告诉您三星堆顶尊人像的职业是苏美尔的中国“缯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三星堆新出丝织物的研究}

三星堆4号坑发掘的丝织物残痕,是四川省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遗痕。正在发掘的3号坑,在采集的土样中发现了更加明显的丝织物残痕,有的看得出清晰的经纬组织。

“缯”字,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缯,帛也。从糸,曾聲。——《说文》

“缯”字,是西汉时期产生的文字。三星堆文明时期,“曾”字是中国“羌曾”人族群对丝绸和各种布帛的特指。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苏美尔人雕像,距今5000年前后}

苏美尔人,于距今7000年左右迁徙到西亚伊拉克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以上这件早期的苏美尔人雕像,身穿的衣裳,布料叫做“曾{缯}”。衣裳的款式,来自中国特有的斜开胸襟,服装名称叫做“罩袍”,是中国“羌曾人”族群在西亚地区出售的独特衣裳款式。

距今7000年前的移民到伊拉克两河流域的中国“曾羌”人族群,属于苏美尔人族群中的“美人”群体。“美”字,词义是指“大羊”。

苏美尔人群中的“苏人”群体,是三星堆古城的主人“吴人”群体。

苏美尔人群中的“苏人”群体,祖籍在距今6000年前江苏省苏州市的草鞋山遗址地区。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上图为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对凤对龙纹浅黄绢面绵袍”,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苏美尔人距今6000年前后的罩袍款式,在距今2400年前后在湖北省荆州地区依旧流行。

三星堆新出的青铜顶尊人像,是从伊拉克回来的苏美尔客人,

这位三星堆青铜人,是在西亚伊拉克卖丝绸的“羌曾”人华侨。

所谓华侨,就是在全世界卖产自中国的丝绸的华夏人,华侨赚了钱,就全部拉回中国去。

您去看一看,伊拉克苏美尔有这么大的青铜器吗?

距今7000年-3230年前后的伊拉克的本地人土著,找这位三星堆青铜人华侨买了布帛和丝绸商品,他就会对顾客行礼,表示感谢和客气!

他仿佛在对顾客说:“欢迎您下次光临,再来买布!”

中国商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得礼貌的人群。

礼仪,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商业哲学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