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查员手记| 心之所向,行而不辍——古籍普查工作感悟

 新用户24497788 2021-06-30

作者/ 沈黎 苏州图书馆

初次接触古籍是学生时代,那时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我会每日坐在学校图书馆特藏部,看着温润的阳光透过宽大明亮的玻璃,洒在微微泛黄的书叶上,感受着翻动书叶间细微的尘埃夹杂着旧物的气味刺激着鼻腔,再听着古老的纸张发出并不清脆的沙沙声,我仿佛脱离了现在的时空,直接与古人进行对话交流。这是我与古籍渊源的开始。

图片

普查人员在库房清点古籍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我也在此契机下进入苏州图书馆,开始从事古籍普查编目工作。此次古籍普查工作的难度在于没有前人之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前进。为了整理古籍,我曾终日埋首书库,一边查阅各类古籍书目,一边请教前辈同事。时间久了,便慢慢从中悟出一些“门道”,什么年代会用什么样的纸张,什么地域会有什么样的版刻风格,什么样的手段是作伪……像拨开千百年的迷雾,从中寻找有效的线索信息。古书堆积的空间有一种特殊的氛围,静心工作时会闻到扑鼻而来的幽幽气息,沉凝雅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书香”,它来自于漫长岁月沉淀后的纸墨与樟木书柜香气的融汇。

图片

普查人员检查古籍破损情况
在整理编目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相信,每一部从遥远年代流传至今的古书背后,都有着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这些古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对于书籍的收藏和整理,代表着人类对于文化的尊崇,和对于文化遗产的继承。仅从明清两代的苏州地区看,一流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就层出不穷。赵琦美的脉望馆、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都曾极负盛名。瞿氏的铁琴铜剑楼、顾氏的过云楼也都历经百年,几代人收藏不辍,纵使风云变幻、数历艰险,依然悉心守护。佳境之前,本是险道;历史背后,唯见担当。这些藏书家和藏书楼,汇聚了大量典籍,肩负着保护古书的重任,同时在文献的整理、编目、研究、校勘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藏书、读书的理念和方式滋养了大批文人学者,而文人学者的聚书活动又影响着私家藏书的风尚。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因为有他们,中华文化的命脉才得以延续至今。

图片

工作人员著录古籍普查信息
如今,这些珍贵的古书已交付到我们这代人手里,成为各大图书馆的镇馆宝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守护和利用它们呢?顾廷龙先生曾说“编纂目的,专事整理,不为新作;专为前贤形役,不为个人张本”。做好古籍的整理编目工作,是对先贤的致敬,也能够为后来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文献基础。吾辈自当以大师之精神为念,承其学行、传其薪火,稍尽后生之责。

图片

工作人员采集古籍普查书影
在古籍普查过程中,我通常无力去想责任的重大或目标的宏远,面对浩若烟海的文献积淀,唯有尽力钻研,使其免于失传。收藏、整理、编目、研究、修复,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工作,都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辛的努力。文化的事情,总是急不出来的。幸运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工作,我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于2016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收录古籍书目12517条,这是我馆目前最完备的古籍藏书目录。虽然其中也存在不少错误,但在日常工作的积累和学习中,我们会逐步修正,最终形成一个账目清晰,著录准确,读者使用便利的馆藏书目。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使命。只要敬畏传统、不忘初心,我坚信古籍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一定能够摸清家底并安全地传承下去,为后人的研究铺路,如能助成人之盛举,亦可谓不负平生所学。

(转自《藏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