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勃兴与百家争鸣

 国学新知堂 2021-06-30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灿烂的时代。这个时代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一直是人们思考的最重大的课题。
西周末年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动,也引起了文化上的巨大变动,最显著的现象是官学衰败,私学兴起,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西周时代的学术、文化、教育等活动,与宗教和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祝、宗、卜、史等官员掌管着宗庙祭祀、记言记事等有关的文书管理的事宜。思想文化活动就是从这些事务中产生的。那时,平民中间是没有文化活动与事务的。
东周时,以周天子为代表的世袭统治贵族没落,地位下降,与文化与技术相关官员得不到奉养,失官后纷纷流入民间。他们在民间以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求生,客观上起到了知识和文化传播的作用。这是平民阶层接触文化知识的开始。
另一方面,周室衰微,各诸侯国要求内部的社会安定、国富民强,外部则图生存、争霸权,甚或统一天下。所以面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杂问题,急需各类人才和思想来应对。而对于初步接触到文化知识平民学者而言,都想利用自己所学实现拯救乱世、治平天下的理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东周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博学的学者、政治家、思想家,如晋国叔向、齐国晏婴、郑国子产、宋国向戌、鲁国孔丘等,逐渐向形成系统的私学方向上发展。及至战国便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象了。
《汉书·艺文志》中概括这一过程时说:“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峰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私学以匡求时弊为目标,重点讨论社会政治问题,形成了一个个不同学术流派。汉代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将这些学术流派分为六家,分别是“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汉书·艺文志》则将先秦的不同学术流派分为儒、道、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又以为小说家仅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所以只重其余九家。
诸子之学,最显著的特征是都以道德政治学说为主,虽偶尔会有形上哲学问题的思考,但也都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主旨服务。诸子之学各有自己独立的立场,也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学术思想上的斗争也反映着不同阶级之间尖锐的斗争。
人类的文明史,从根本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哲学史与思想史上斗争最终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尤其是阶级斗争在理论上的反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