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经验 | 牛兴东基于“肝胃同治”治疗脾胃病经验

 伊悠帆123 2021-06-30

牛兴东,教授,第4、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其从医50余年,衷中参西,广求博采,在学术上既继承前人,又不囿于成说,对脾胃病的临床研究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

图片
病因病机
     牛兴东教授认为,脾胃疾病的根本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则以郁、瘀、毒为要。脾胃病发病过程虽为复杂,但其病机总纲不离气机失调与瘀血阻络,且气机失调与瘀血阻络贯穿脾胃病之始终。与气血关系密切的脏腑为肝胆、脾胃,牛兴东教授深研经典,不断创新,应用叶天士“肝胃同治”法治疗脾胃病,临床屡获良效,并提出“调气活血”理论,在脾胃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肝胆与脾胃不仅在生理上紧密依存,在病理上亦息息相关,正如刘渡舟言:“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牛兴东教授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疾病常见肝胃同病,临床诊病需重视整体观念和脏腑辨证,并总结出“肝胃同治”六法。

肝胃同治六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七情内伤,肝气郁滞,肝的疏泄失职,则易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症见胃灼热、反酸、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等。牛兴东教授认为反酸、嗳气、胃灼热、嘈杂的病理机制为肝胃不和,胃气上逆,阻于咽喉胸膈,而生诸证。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以柴胡疏肝散合旋覆代赭汤、左金丸加减。若胸胁痛者加川楝子、郁金;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浙贝母、白及;大便干燥者加黄芩、大黄。

疏肝清热,和胃通降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热化火,郁火犯胃,胃气不降,症见反酸、嘈杂、嗳气、呃逆、胸骨后灼痛、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等。治疗当以疏肝清热、和胃通降为主,方用左金丸合化肝煎、旋覆代赭汤加减。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失调,瘀血内停,导致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胃脘痛多痛如针刺且有定处,疼痛拒按,伴大便色黑,严重时甚至吐血,遇情志刺激可加重,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涩。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疏肝和胃,健脾养血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木克土,脾气受损,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肝脾失和,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隐痛,痛连两胁,情志抑郁,神疲纳差,失眠心烦,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质淡或有齿痕,脉弦而弱。治以疏肝和胃、健脾养血为主,方选逍遥散加减。

暖肝温胃,理气止痛    肝胃受寒,寒凝气滞,导致胃气不和,不通则痛,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干呕或口吐涎沫,遇寒可加重,或伴颠顶冷痛、头晕等,舌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弦。治以暖肝温胃、理气止痛,方选吴茱萸汤加减。

柔肝滋阴,益胃生津    情志不遂,日久气郁化火而伤肝阴,火热内盛而伤及胃阴,导致胃失津液润养,气机壅滞,不通则痛,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隐痛,灼热心烦,饥不欲食,口干,形瘦乏力,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柔肝滋阴、益胃生津。方选一贯煎加减。有胃脘胀痛者加厚朴花、玫瑰花;胃脘嘈杂、反酸者加黄连、吴茱萸;血瘀者加丹参、莪术;大便干燥难解者加火麻仁、苦杏仁;纳食不佳者加谷麦芽等;阴津已伤者,当慎用燥烈、芳香理气药。


验案举隅

     患者,女,41岁,2015年4月13日初诊。主诉:反酸、胃灼热5年。现病史:患者因饮食不规律、冷热不均、进食过快、喜食辛辣而出现反酸、胃灼热、胃痛症状,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以缓解症状。近10 d上诉症状明显加重,遂就诊。刻下症:反酸,胃灼热,伴胃脘胀,气上冲但无嗳气,口干口苦,饮水尚可,纳差,咽痛,咳嗽,胸闷,气短,大便正常,小便黄少,眠差(常因夜间胃灼热而醒),舌质红,舌体略胖,舌苔薄黄,脉沉细。既往史:胆囊炎,下肢静脉曲张。胃镜检查显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阴性。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B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吞酸(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和胃,解郁清热。处方:化肝煎合乌贝散、乌及散加减。处方:牡丹皮15g,炒栀子10g,醋青皮15g,陈皮15g,柴胡10g,白芍15g,海螵蛸20g(冲服),黄芩片12g,浙贝母10g(冲服),白及12g(冲服),马勃6g(冲服),滑石12g(冲服)。水煎,7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2015年4月23日二诊:诸症明显减轻,仅食后胃脘有胀感,余无明显不适,舌体略胖,苔薄黄,脉沉细。于上方加炒鸡内金15g(冲服),白术15g。7剂,煎服法如上。
     2015年4月27日三诊:诸症消失,仅有大便略稀,每日1次,舌质正常,舌苔薄白黄,脉沉弦。调整方药巩固疗效。处方:海螵蛸、白及、浙贝母、滑石、马勃各12g(均为颗粒剂,冲服),柴胡10g,焦栀子10g,牡丹皮10g,麸炒枳壳12g,醋青皮12g,陈皮15g,山药30g。7剂,煎服法如前。
按语
     “吞酸”“吐酸”为脾胃病常见病证。“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称为“吞酸”;不咽下而吐出者,则称为“吐酸”。该症可单独出现,也可与胃痛、嗳气等症状兼见。该病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如“诸呕吐酸,暴注下迫,兼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均提示胃经有热,可酝酿成酸。本证多由肝火内郁,胃气失和而发,或因脾胃虚寒,不能运化而成。
     化肝煎为明·张景岳所创,由青皮、陈皮、栀子、牡丹皮、泽泻、白芍、川贝母7味药组成,载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陈·寒阵》中,可治疗“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言:“本方重在治肝,用白芍护肝阴,青、陈皮疏肝气,丹、栀清肝火,宜于肝脏气火内郁所致的胸胁满痛,或气火上逆犯肺的咳吐痰血等症。因气火能使湿痰阻滞,故加川贝、泽泻,川贝兼有解郁作用。”
     牛兴东教授常用该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嗳气、呃逆、反酸等。本案患者长期饮食不节,喜食辛辣,肝胃郁热,胃气失和而上逆,故见反酸、胃灼热;热灼津液,故见口干口苦;木火刑金,则见咽痛,咳嗽,胸闷。舌质红,苔薄黄,为肝胃郁热之象。方用化肝煎清肝火、疏肝气、柔肝阴,乌贝散、乌及散化痰散结,制酸止痛,黄芩清肺热及肝火,马勃清肺利咽解毒,滑石清热利湿,导热下行。全方共奏疏肝和胃、解郁清热之功。
     二诊患者诸症明显减轻,仅有食后胃脘胀感,余无明显不适,舌体略胖,舌苔薄黄,脉沉细。肝胃郁热减轻,脾虚健运失司,加白术、鸡内金以健脾消食。三诊时患者诸症消失,仅有大便略稀,舌苔薄白黄,脉沉弦,原方去黄芩之苦寒以免伤脾,加山药以健脾涩肠止泻,并防止理气药耗气伤阴。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大便干涩难解,失眠多梦,胃脘部疼痛,舌质淡,苔微黄,脉沉弦。四诊合参,综合分析可知,诊断为肝胃气滞、腑气不通证。故用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疏肝和胃,通调腑气。方中柴胡、青皮、香附入肝经,疏肝理气,白芍养阴柔肝,可防柴胡劫肝阴,木香芳香醒脾,陈皮理气行滞,沉香、槟榔、枳实导气下行以通腑气,麦冬、沙参养阴益胃,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病情好转,故守前方继服7剂。三诊患者诸症减轻,但便后乏力,加白术、党参健脾益气。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