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北京首都体育馆。 26岁的黄家驹背着吉他,操着一口港普,唱起了崔健的《一无所有》。
这是Beyond乐队首次来到内陆,举办他们的第一场内陆专场演唱会。 与崔健粗犷豪放的唱腔不同,这个来自香港的摇滚青年,用另一种方式唱出了“我”的倔强与坚定。 ▲北京演唱会现场。图源:网络 当晚,首体一万八千个座位全部坐满。 但Beyond乐队前半场唱的都是粤语歌曲,北方观众听不太懂,中途几乎走掉了一半人。 这次不算太成功的演唱会,并不影响黄家驹的兴致。两场表演过后,他们去爬了八达岭长城。 如今,这个摇滚青年已经离开我们28年了。他的音乐,仍在唤醒和鼓舞着世界上千万个“我”。 ▲表演中的黄家驹。图源:网络 01十二、三岁的某一天,黄家驹的好朋友问他:“你究竟喜爱什么?” 这问题问得黄家驹措手不及:“各类运动咯。” 朋友又问:“听歌呢?” 黄家驹挠了挠头,幽幽地说:“歌?好像没有任何感觉。” 吊诡的是,这场对话发生后的20年,他都在跟这个“没有任何感觉”的东西打交道。 ▲少年家驹。图源:网络 当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在英国发行他们的第一支单曲的时候,黄家驹出生在香港一个劳工家庭。这一年是1962年。 随后,The Beatles乐队掀起的摇滚乐狂潮席卷全世界。当时作为英国,首先受到了影响,很快兴起了一股组乐队的热潮。 70年代后,香港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本土的流行音乐也逐渐发展起来,但仍然处处是欧美音乐的影子。 偶然的一天,少年黄家驹看到一个“奇装异服”的男人在电视机里唱着七十年代的迷幻音乐。从此,这个他认为“必定不是这地球的人”成为了自己的偶像——“摇滚变色龙”David Bowie(大卫·鲍伊)。 ▲David Bowie。图源:网络 这名前卫的摇滚歌手,影响了黄家驹的一生。 17岁,黄家驹从刚搬走的邻居家捡回一把布满灰尘的木吉他,太过欢喜,一出手就是十瓶“天拿水”(用来稀释油漆的液体),誓要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这把被朋友嫌弃、腐蚀得面目全非的木吉他,成为了他的吉他初体验。 很快,自娱自乐的黄家驹加入了一个业余乐队,负责节奏吉他的弹奏。某次排练的时候,他突然遭到了主音吉他手的痛骂:“技术太差,永远无法成就大事!” 这一骂,把黄家驹气得不行。自尊心作祟的他暗自发誓,未来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超过骂他的人。 黄家驹做到了。 自诩“天不怕,地不怕”的黄家驹,在经历了公司助理、铝窗、冷气工程、五金、电视台布景员和保险经纪等工作的“折磨”后,逐渐找到了实现自己内心英雄主义的舞台——摇滚乐。 1983年,黄家驹与叶世荣等人组建的乐队参加《吉他》杂志举办的比赛,一举拿到冠军,他们给自己起名Beyond,中文名“超越”,从此开启了不断超越自我的旅程。 ▲山叶吉他大赛。图源:网络 这时候的Beyond被看作是“地下乐队”的一份子。跟他们一样的,还有太极、达明一派等,是香港乐坛里的“非主流”。 乐队组建不到两年,已经积累了一些作品的Beyond开始筹备自己第一场演唱会,想要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音乐。 也是在这时候,读美术的大专生黄贯中代替即将离队的陈时安,成为了乐队的吉他手。这时候乐队成员一共是四个,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配方”:黄家驹、黄家强、叶世荣、黄贯中。 ▲Beyond合照。图源:网络 1985年,Beyond的第一场演唱会,台前幕后、租音响、画海报、卖门票等等,都是乐队成员自己身水身汗做成的。结算之后,应该算得上“有赚有蚀”——虽然亏了6000块,但收获了一个叫陈健添的经纪人,他们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一切似乎也没那么糟糕。 尽管第一场演唱会亏本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散播音乐作品的想法,于是又自掏腰包,在1986年做出了乐队的第一张录音专辑——《再见理想》。 ▲专辑《再见理想》封面。图源:网络 在这张专辑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初的Beyond,最初的黄家驹。 除了高呼Rock 'n' Roll,还有一声声来自年青人的怒吼。 广阔的世界,渺小的我们,让人局促又害怕,但一定要张开双眼,才能《飞越苦海》。
瞬息万变的世界让人不知所措,那就变得勇猛,成为世界的《巨人》。
后来的事情证明,唱《再见理想》的黄家驹,其实从未跟他的理想说过再见。他孜孜不倦地在音乐里关照自己,关照眼前,关照地球上遥远的角落。
1988年,Beyond第一张批判社会现象的专辑发行了。他们看到的是光怪陆离的都市和被忽略的边缘人。 繁华旖旎的都市不过是个《现代舞台》,每天都有“好戏”轮番上演,笑脸相迎的每个人都在各演各的。
出生于香港苏屋村的黄家驹,童年看到的不是繁华艳丽的都市,而是还没开发到的荒山野岭。他的童年记忆,朴素、简单、纯粹,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创作的歌曲,不仰望,也不俯视,看到的只是跟自己一样的平凡人,千姿百态的生活。 ▲家驹与家强。图源:网络 除了聊理想和社会,聊“自我”与“自由”,黄家驹也从未忘记传达人类最真挚、最扣人心弦的情感。《冷雨夜》和《真的爱你》,都是他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温柔且动人。
黄家驹带领下的Beyond乐队,似乎时时在告诉大家,“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不觉得我自己反叛,我觉得自己很正常!”黄家驹说过。 摇滚乐,是他对世界上各种未解的问题发起挑战的最佳武器。 02随着“偶像化”浪潮的到来,香港乐坛的翻唱和改编风气愈演愈烈。香港流行乐坛上传唱的粤语歌,乐曲大部分来自欧美、日本。 坚持原创的Beyond乐队,反倒显得孤独而另类。 1988年,Beyond发表了专辑《秘密警察》,成为他们从“地下”走到“地上”的桥梁。虽然黄家驹从来不认为自己做的是“地下乐队”,只是玩自己喜欢听的音乐。 在这片《大地》上,有多少饱经风霜的面孔和故事?
这首带着强烈东方色彩的摇滚乐,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这是Beyond风格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他们事业上的巨大飞跃。 《大地》为乐队带来了两个奖项,一个是无线电视台的“十大劲歌金曲奖”,另一个是商业电台的“叱咤乐坛流行榜组合奖”银奖。 ▲出席某次颁奖典礼的Beyond。图源:网络 里面的《喜欢你》,也频频上榜,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情歌之一。
他们的歌越来越受欢迎,在歌迷的追捧下,拥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乐队成员开始需要参加综艺节目、参与影视拍摄、广告代言,与音乐创作无关的活动越来越多。他们成为了香港娱乐圈的一员。公司也会要求他们改变自己的曲风,向大众流行靠拢。 ▲Beyond、刘德华、黎明、张学友等人的合照。图源:网络 在黄家驹眼里,当时的娱乐圈,大家都在《俾面派对》里笑脸相迎,做名节的奴隶。
叶世荣在一次采访里说:“《大地》《真的爱你》获奖之后,我们突然爆红。可是我们并不开心,因为红了之后,要被迫接受许多无聊的事情,生活再也不简单了。” 在那个浮华的时代,音乐成为了娱乐的消遣。但,黄家驹始终坚持,他们的大部分歌曲都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用来欣赏的,作品唱的是他们的心声。 1991年,黄家驹留下一句“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随后前往音乐工业更加成熟的日本发展,希望能在那里找到摇滚乐队更广阔的天空。 ![]() ▲1991《生命接触》演唱会。图源:网络 可惜,事与愿违。 他们到日本后才发现,原来日本是个比香港还要更香港的地方。黄贯中后来说:“晴天霹雳!原来日本这个市场比我们香港更企业化,原来日本的摇滚是一个假象,原来比香港那一套更烂!” 面对老板总是说“日本人如何如何”的喋喋不休,有一天,黄贯中忍不住了:“你永远告诉我们日本这样这样,你为什么要老远费力气去签一个香港的团回来,把他们都变成日本人,你这样是不是很矛盾呢?” Beyond不想成为任何人,只想做自己。 ![]() ▲Beyond日本发展时期合照。图源:网络 乐队好友刘宏博后来回忆:“家驹觉得这一年多他们受到的限制很多,家驹怕如此做下去,会违背他最初做音乐的心愿。他宁愿选择回到香港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音乐,哪怕是纯音乐也好。在日本这一段时间,对他整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他觉得自由是何等重要。他觉得作为一个创作人,一定要有一个奔放的心去自由的思考和创作。” 在日本那段时间,黄家驹写下了《遥望》,黄贯中写下了《温暖的家乡》,黄家强写下了《厌倦寂寞》,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他们,还是那个扎根生活、直抒胸臆的音乐人。
面对Beyond乐队变得商业化的质疑,黄家驹也做过回应:“我承认试过商业化,这是吸纳乐迷的一种方法。如果我坚持要玩自己认为好的音乐,而乐迷不懂得、不接受,就会抗拒,觉得烦厌,不想再听的音乐。我认为并没有故意商业化。” ![]() ▲Beyond演出。图源:网络 所谓的商业化,现在看来,不过是他们换了一种更柔和的姿态去跟世界对话。 没有人听的歌,就是没有被人听见的声音。这并不是黄家驹所希望的。 “如果太刻意去做一样东西出来,你会吃力不讨好。”他说。 在日本的挫败,让黄家驹再次思考了关于理想的问题,到底自己的《海阔天空》在哪里?
![]() ▲演出的家驹。图源:网络 但时间是如此的残酷。谁也想不到,这首创作于1993年的巅峰之作,会成为黄家驹的绝唱。 二十多年来,《海阔天空》已经超越了语言,上升为一种信仰和信念。只是,他本人再也听不到了。 031990年,一位被关押了27年之久的黑人终于离开了监狱。他一生领导南非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后来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曼德拉。 这个遥远的伟大人物,在1990年与经济发达的香港产生了关联。 那些关于曼德拉、非洲人民的《光辉岁月》,在光鲜亮丽的大都市里传唱着,人们的目光开始投向地球上遥远的另一端。
歌曲发表后,黄家驹成为了年度香港最佳填词人,Beyond成为了世界宣明会的代言人。 1991年2月,Beyond应世界宣明会的邀请到非洲去探访第三世界的穷困人民,目的地是肯尼亚。见惯高楼大厦的都市人,在这片水深火热的土地上,看到了世界极其不平衡的一面。 通过与当地人的深入交流,黄家驹学会了斯瓦希里语(肯尼亚当地语言)“Amani”,之后向全世界讲述了第三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痛斥战争,就是Beyond的态度。和平与爱,是整个世界的理想。 ![]() ▲在非洲的Beyond。图源:网络 黄家驹说过:“我去看第三世界不单只看贫穷,而是看第三世界的改变;看未来的第三世界,以人类的良知为出发点,用感性反思人的所作所为。非洲向来予人穷困和落后的感觉,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物质,在那里也许会成为很有意义的物质。世界不断前进,眼看他们的生命停滞下来,不禁觉得可惜;只要我们肯付出一点关注,他们也可以跟我们迈进明天。” ![]() ▲为非洲儿童演奏的家驹。图源:网络 他对第三世界人民的关照,并不止于音乐。 1990年11月11日,Beyond成立“Beyond第三世界基金”,决定把歌迷会收支的盈余部分捐给世界宣明会,用于对第三世界的扶持。 “我希望我们先行个头,让其他的艺人也可以拿出一些盈余的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关于Beyond第三世界基金成立的报道。图源:网络 他计划要出一本非洲写真,将写真集的收益都投入到第三世界基金里。可惜这个计划四度提起,却四度被公司以没有经验、市场受众等各种理由搁置,最终未能实现。 黄家驹和他的Beyond乐队,没有站在世界中心,但呼唤爱的声音,世界都听到了。 “音乐创作源于生活,我们比较喜欢留心世界的趋势,为创作带来冲击。” 你们《可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人群,还有很多被踩踏的渺小的理想。
1993年6月24日,这名呼唤和平与爱的音乐人,在日本东京录制节目时不慎从舞台上跌落成重伤,之后昏迷不醒。六天后,6月30日,不幸去世。 年仅31岁。 仔细一算,从Beyond乐队组建到黄家驹不幸去世,仅仅10年时间。天妒英才,似乎从来如此。 谁还记得,在Beyond最早发行的那盒磁带专辑《再见理想》里面,有一首英文曲目《Long Way Without Friends》,那个曾经疯狂追逐David Bowie的摇滚青年,诉说着他的孤独,也诉说着他的坚定。
“我觉得自己背着吉他,就像背着一把宝剑。” ![]() ▲黄家驹。图源:网络 曾经走着《灰色轨迹》,却《不再犹豫》。
没有你的《光辉岁月》,《谁伴我闯荡》?
《逝去日子》,才知道有一种精神无法忘却:自由、力量和爱。
谢谢你,永远温柔,也永远刚硬的摇滚战士。 参考资料: Beyond乐队:《心内心外》 邹家琦编著:《光辉岁月:黄家驹传》,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 胡西波:《乐与怒: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Beyond乐队歌词与香港文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采访:《Beyond在日本的乐与怒》,《滚石杂志中文版》2006年7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