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松春:感受记忆之道

 深圳诗词 2021-06-30

感受记忆之道

——第一次读《考试脑科学》

陈松春

现在我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了,在我读《考试脑科学》之前,我有时还沉浸在羞愧之中。这种羞愧伴随了我近四十年,时不时从某个角落里钻出来,似乎无处不在并且天生与我为敌,那就是遗忘。

我从小读史,最佩服那些天生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的人,也梦想成为那样的人。但是事与愿违,偏偏自己的脑袋不争气,做过的事、读过的书、见过的人,都容易在不久后从自己的脑海里沉了下去,最后没了痕迹,似乎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走出校园,我以为可以不再记东西了,读书也是乐得一个不求甚解。但是职业生涯的不顺心,使我不得不走上自考之路,于是乎记忆力又成了我再次无法逃避的难关。我像很多人一样,到处寻找增强记忆力的捷径,凭着一股激情读了很多关于记忆力的书,按着书上的方法我也曾有模有样地努力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放弃了。

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类似于记忆魔法或记忆大师之类的书,但读过前言,我觉得这位作者是一位实事求是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坦然地面对历史问题,对着当下也带着怀疑的态度,并且能够给人以启发。我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基于我对他的信任,我读完了这本书。以下我谈一谈我浅陋的体会,但由于水平有限,只能分享个大概。

我觉得这是一本关于记忆之道的书。这是相对于我以往读过的一些教人如何记忆的书而言,他们顶多是记忆之术。道可适用于所有人,术却因人而异。记忆之术教的一些如何运用语言的谐音等方法来达到记忆效果,一开始我觉得挺有趣,但是他们信誓旦旦可以终身难忘的东西,我努力记过的信息现在却如泥牛入海。为什么用这方法别人能够记住的东西我却记不住,这是因为我的问题吗?直到遇上这本书我才明白,遗忘本来就是自然的事情。可是别人怎么就能记得那么好呢?别人是别人的事,与我何关?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再深感羞愧呢?

本书以朴实而风趣的文笔,揭示大脑运作的原理,带着读者去认识记忆的真相,认识了神秘而固执的海马体,最后告诉读者,无论是谁都会忘记。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既欣慰又感叹,欣慰的是自己原来很正常,感叹的是接下来我该怎么办?作者教我要欺骗大脑。天啊,要我欺骗大脑?我可一向都很诚实的。为什么要欺骗大脑?因为大脑的守门员海马体很固执,它只对那些危及身家性命的重要信息感兴趣。作者所说的欺骗其实是一种策略,也就是让我反复地去记忆,使海马体误以为要记的信息很重要。原来是这样,那这种方法真的可靠吗?作者提出了我曾在几十本书都读过的“遗忘曲线”。其实我对这个“遗忘曲线”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连他的名字我都遗忘了,仅知道有这么回事。可是话说回来,我也没有认真地践行过。好吧,我仅可以有怀疑的态度,谈不上批判的资格。然后作者告诉我,大脑更重视输出,因为这是为了欺骗海马体的具体措施。

接着作者又带着我去认识老太婆,不好意思,是LTP,别称记忆之源,这个概念我是第一次听说。作者告诉我,记忆的关键是LTP,因为记忆的形成与它密切相关。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LTP是海马体的产品,它有助于记忆,但要产生LTP必须反复地去刺激海马体的神经元。这听起来太专业了。作者说,没关系,了解就好。然后作者又提到了我一直将信将疑的“莫扎特效应”,引用了劳舍尔博士的话,莫扎特的音乐能够通过令人愉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协调人的左脑和右脑。哇靠,看来我真的要好好地听听了,现在就听。原来听着听着就有好心情,有了好心情学习就效率高了。

然后我又认识了杏仁核,不过这个是吃不到的,作者把海马体比喻为记忆工厂,杏仁核就是海马体的邻居——情绪工厂,激活杏仁核有利于提升记忆力。这点我很感兴趣,也可以说是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在记忆一些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促进记忆力的提升。当然,情绪是可以通过音乐或某些情景来人为制造的,把要记忆的信息和情景结合在一起,从而加深我们的记忆。举个例子,我要记忆一个电话号,但是电话号本身仅仅是一串数字,那么就把这些数字形象化、具体化,然后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个情景,把自己的情绪加了进去,关联起来。这样就找到了欺骗大脑的工具了。然后再利用前面所提到的“遗忘曲线”进行补充,不断地向海马体发送信息,直到它兴奋不已。想通了这一点,对于那些记忆之术我就不觉得奇怪了,他们确实没有大的问题。同时我觉得通过调取记忆中熟悉的数据陌生的信息结合起来,也一样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比如前面的LTP很多人估计记不住,我故意说成“老太婆”就容易记了。好吧,读到这里我觉得这本书的精髓应该都囊括了。

最后我就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这本书结合不少实例,分享了很多干货,但尽管容易理解,读一遍还是不够的,很多知识点有待探讨。以上,我是认真的。

2021年5月15日 深圳公明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