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减少需求的含混性(上)

 锋言冷语 2021-06-30

最近负责的几款硬件陆陆续续进展到中后期了,但我发现不确定性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多的迹象,经常会出现以下这些问题。

1、进度越来越慢,最终要么是延期,要么是功能完成得不完整;

2、随着开发的进程,最原始的需求发生了多次变更,但最终版的需求如果你去问团队内的人,每个人理解都不一致;

3、产品是在快速迭代,但每个版本都是对上个版本的否定或调整幅度很大;

4、引入新的设计方案,团队成员为了配合新方法或新的符号系统,带来了新的困难;

5、一款硬件产品,涉及的环节较多,如果手机的光学成像元件更改了,则硬件电路、嵌入式软件算法、客户端都需要跟着更新,不同职能间的沟通、接口文件以及通信协议便面临着出错的风险;

6、因为这些反复的调整(或大或细微),团队成员头绪混乱,有时候会因为反复调整而情绪暴躁。


如果你是从事软、硬件开发或相关管理工作,你所在的团队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呢?欢迎继续补充。

为什么类似的问题会反复出现呢?《探索需求—设计前的质量》这本书或许能给你一些答案或启发。

开发的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将人的期望转换为产品的过程。而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人们试图发现其期望的东西」也即需求,是转换为产品的第一步,也是含混性最多的那一步。这和我们的文化、日常做事的风格也有一些关联,比如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多是:别把话说死,留三分余地;文学作品中,一语双关、文字的细微差异反而耐人寻味。

但产品实现的过程正好相反,假设解决需求阶段的成本是1美元,则设计阶段的成本是需求阶段的3-6倍,而如果问题留到实际运行阶段再解决,其成本可能已经是需求阶段的40-1000倍。

这些浪费绝大多数的原因都是因为对需求的含混理解造成。导致需求含混性的原因很多,作者在书里的第一部分给我们列举了一些。比如:

  • 缺少的需求(建一座房子,其材料是什么?)

  • 含混的词语(房子的大小是相对的,如何度量?)

  • 无意中引入的假设(最开始的需求是“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不是“设计一个建筑物”)

  • 观察和回忆错误(观察图纸或回忆最初需求导致的错误)

  • 解释错误(用户和设计的理解不一致导致的解释错误)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也许你能想到一些方法,比如:学习书面需求,然后和客户一起坐下来询问他们一些敏锐的问题。但作者把这个过程称为“可靠但不真实的直接问题的用法”。因为我们经常认为好用、管用的“客户面对面调研”一方面对面谈技巧有要求,另外一方面很多问题都是隐藏着的,如果我们不掌握一些探索需求的工具,其结果也会与初始需求相差很大。

作者以决策树模型为例(这是一种用于弥补直接问题的工具),我们向沿着一颗“树”的可能分枝逐步探索一样来绘制设计,这一模型有助于你通过提问所得的回答到达目的地。

决策树有一颗树根、若干树叶,除了客户恰好想要的那片叶子之外,任何叶子都是设计错误。或者说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但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对错误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案。

举一个例子:如果客户想要一辆绿色自行车,那么一辆紫色自行车可能就比一个绿色滑雪板更容易接受。在那种情况下,“它是什么颜色的?”可能是一个较靠后的设计问题,而“它是自行车还是滑雪板呢?”的问题则应该相对较早。

所以,问题的次序在实践中和问题本身一样重要。一个有判断力的次序将会产出一个接近于“完美”的解决方案,还能够把为了矫正错误假设所需的工作量降到最低。你不仅需要直接问题,你还需要一些技巧来帮助你用正确的次序问这些问题。

我们通常遇到的问题,决策的错误假设更有可能接近树的根节点附件发生,却更容易在接近叶子附近发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在设计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发挥更多的机灵和努力来针对解决含混性,或者用开发人员的行话说,就是需要更多的前期努力,而不仅仅是更多的努力。

回到文章最开始,在项目和产品的后期之所以问题频出,你会发现是因为前期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市场调研不充分、客户沟通不完整、需求落地不严谨、需求变更跟进不及时,所有的这些综合到一起,就导致了后期的步履维艰。

那应该怎么做呢?《探索需求—设计前的质量》中的第二部分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下篇文章再说。

2018年第14篇原创文章2018014《减少需求的含混性(上)》

每周最少两篇文章之2018年第26周(2018.6.25-2018.7.1)记录之一: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