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信公众平台」灰度图文标签功能

 锋言冷语 2021-06-30

昨天登录「公众号」的后台,系统提示我被「邀请体验图文标签功能」,一小段描述外加一个示意图,如下:

2020年以来,我收到5个微信公众平台的灰度测试申请,除了最新的图文标签功能」,还有「个人认证「视频原创」、「页面模板」、「付费阅读」。

这让我想起传统的产品,虽然用户量没有那么大,但其实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学习下产品节奏。

1、灰度测试

我理解的「灰度测试」,是产品发布新版本或新功能前,提前选定一部分用户试用下产品新功能点。然后根据这部分客户试用产品的情况,选择是否对所有用户放开或者根据客户反馈将功能点改进后再发布。这个过程中,可能不同的用户群,灰度的版本也不一样,平台方根据这些不同用户、不同版本的灰度结果,综合来调整最终的产品方案。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可能对「灰度测试」、「A/B测试比较熟悉。但我认为这种工作模式和方式,对传统产品其实也非常有用。

传统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我形容为一竿子扎到底,制定好了目标然后基本上就是封闭开发,测试,最终产品发行。出了问题,一堆人开会讨论,然后又重复上述过程。

其实可以借鉴互联网公司的一些做法,「灰度测试的目的是验证方案对用户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需求是核心。但用户需求的收集和分析又是传统行业非常难以做好的一点,这就导致产品不停地改进、甚至推翻重来。

「灰度发布流程」则是关注过程,可以用下面一张图来表示:

「灰度测试其实更关注用户和需求,但传统行业如何来实现是一个难题。互联网公司有产品经理和运营人员,他们来负责产品灰度的节奏和客户端信息的采集。但在传统行业,这两个岗位基本上更偏向于市场和售后。

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由工程师去做这件事,根据规划的要求,分节点完成了模块功能点后,和产品及项目经理沟通,先选一个点或部分点来验证自己的程序和功能,自己去采集和分析数据,并通过业务或者售后积极地和用户做沟通。得到反馈后,再调整,直到完成一个比较好的版本。

2、做事的灰度

产品的「灰度」说的是针对某一个功能点,先小范围投放,如果没有问题则逐步扩大范围,如果有问题则进行改进后再投放。

我觉得在团队管理、公司内制度发布等方面,其实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团队管理中,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一个做法到底好不好,可以先小范围试一下,如果大家都觉得好就可以大力推行,如果大家执行起来有各种问题,则可以不用太机械和僵化地推行。否则,最终的效果不好不说,下一次很可能会推翻重来。

任正非曾经写过《管理的灰度》,他提到: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我看到很多公司制度发布,常规的做法就是一刀切比如处罚措施人力招聘。其实可以适当地在前期进行一些「灰度测试」。定好目标和策略后,先在小范围内试一试,然后针对问题再快速地进行改进。

很多时候,一句「制度就是这么要求的」很可能就堵死了各种尝试的可能,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僵化的流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