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构历史教材,重组教学资源

 涓涓小泉 2021-06-30

解构历史教材,重组教学资源

——以《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为例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 周小泉 333000)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专题形式呈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指导性,但可操作性很难把握,需要历史教师认真解读《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知识体系,开发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以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以《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解读高中历史新课标,实现教材等资源的整合,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关键词:新课标 解构 重组 课例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之内逐渐展开,江西省于2008年也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得出自己对于新课标的正确认识,为正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试图以《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为例,解读课标,解构教材,重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

课标中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

共有8个专题。其中第7个专题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中第(3)和(5)是指导《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重要课程标准。其中不难发现,本课标在内容要求上比较简单,方便历史教材编写者和历史教师的操作。但在目标上的要求却很高,“通过三次科技革命中标志性事件的学习,要反映出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见,要通过三次科技革命中最典型的标志性事件讲述,让学生理解这么宏大的观念,还需要补充一结具体而微的细节,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积极体验。

二、解读教材编排相关问题

人教版教材中《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中“'蒸汽时代’的到来”一目,用了700多字(包括图片说明和资料回放)描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电气革命的出现”一目,教材同样用了700多字(包括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叙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经过和影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目,仅用600余字(包括历史纵横和图片说明),讲述了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即整课用2000字左右的篇幅,要讲清楚三次科技革命的来龙去脉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如果不补充一些相关背景和相关内容可能会使这堂课变得非常枯燥和生硬。那么,如何让学生对这堂课能够既了解主要的史实,又能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主干知识和学生学业负担方面,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权衡,才能更好地处理和把握本堂课的要旨。

三、重组教学资源

如上所述,如何处理本课教材,成为能否上好这堂课、能否实现新课标对这堂课的要求的重要因素。我是这样处理这堂课的:1、适当增加三次科技革命开展的背景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为什么三次科技革命能够开展,范围、深度、进度会越来越快,从而能够理解恩格斯那句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而得出“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结论。这里尤其要结合必修II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2、增加为科技革命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简介和感人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无不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能够让学生得出今天便利生活得来不易,感谢科学家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让学生得出结论,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在讲述课程的过程中实现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比如在讲“电气革命的出现”一目,把对电气革命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逐个展开讲述:富兰克林、伏打、奥斯特、法拉第、莫尔斯、西门子、爱迪生等。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发展过程的脉络。3、补充教材中对三次科技革命影响评价中的消极方面。新课标和教材的倾向非常明显,就是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积极的。而这并不能给学生以的认识,而应该补充一些消极方面使学生了解科技技术革命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目,课本中对网络的评价中,用了一句话来评价其负面影响。“但是,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是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这里有必要告诉学生,比如(1)从国家安全层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网络,传输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2)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讲,国际互联网上的色情信息泛滥,虚拟社会等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泥足深陷,不可自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4、补充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新课标与教材都体现了删繁就简,抓住主要问题解答现实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全面介绍,就会增加学生对人类社会这场历经200多年并且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理解的难度。我是通过学案的方式,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把学案发给学生回家预习,帮助学生对科技革命发展形成全面的认识。内容涉及,三次科技革命的起止年代,主要标志,主要领域,共同背景,各自特点,共同影响,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以及我国的对策等等。

四、依据教材,超越教材

    江西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二年,我在这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充分体会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以前的教材编排都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写,体例十分完备,而现在的教材在把握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取舍和调整。这给我了们历史教师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历史教师很大的空间,历史教师要理解新课标,解读历史教材,重组教学资源,以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培养新时代的学生的历史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引领学生依据教材,超越教材,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而最终实现超越新课标的目标。

参考书目: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IIII)》(人教版)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朱汉国、王斯德 主编

4)《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5)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张增强 张桂芳 张静《历史教学》2002.2

本文写作于200912月,距今已经十年。先后获得省、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后来,我基本上按照这种方法,对课本进行重新加工与整理,在这个过程中获益匪潜,感谢新课改给我的机会,在实践中成长是一件辛苦但很快乐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