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陀世容

 涓涓小泉 2021-06-30

佛陀世容——读《美的历程》札记六

佛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陀被称为觉悟者,很多时候指的就是释迦牟尼本人。至于乔达摩·悉达多,如何在等级森严的印度教之外,创立众生平等的佛教过程,这里不赘述。

佛陀世容,具体应该是佛陀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改变。

按照李泽厚先生一贯的主张,中国意识形态是实践理性,实际上任何一国,皆有此种倾向,不在实践中检验,此意识形态便易被挑战、取代。

为何佛教会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大背景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战争频仍,政权更迭频繁,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都有焦虑。

具体来说

统治者:

皇帝:多数是武人篡权,用儒家思想,就会被称为乱臣贼子,而用佛教作为意识形态,则可作为神的化身来永远统治人间;

门阀士族:朝不保夕,谈玄论道,魏晋玄学辨有无,南朝佛学争形神。

被压迫者:一为抗争,二为逃避。跪倒佛像前,为了解除苦难,祈求来生幸福。

佛教从西域传入后,以不可逆的方式,加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表现为美学方面三阶段:

魏:洞窟艺术,印度传过来的佛传、佛本生等题材。主要有,割肉贸鸽、舍身伺虎、须达拏好善乐施和五百强盗剜目故事等,这些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在如此强烈动荡的形式中,正可以体会到它们当时吸引、煽动和麻醉人们去皈依天国的那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唐:唐窟代之以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更多是舒适的房间。佛教内部头目也领官俸、有官阶,佛教中国化非常明显。与儒家同化合流,比如,有执行“大棒”职能、凶猛吓人的天王、力士,有执行“胡萝卜”、职能、异常和蔼可亲的菩萨、观音,端居中央、雍容大度、无为而无不为的本尊佛相。

宋:壁画中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加浓,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大起来了,对山水、楼台描画多起来了。壁画故事本身也更具有戏剧性,连寺院的“俗讲”都变成了地道的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

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不要那一切烦琐宗教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以上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P110-127)

到这个时候,我们完成了对宗教佛教的改造,这个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宗教改革”,回归到儒学所倡导的责任主体,就是每个个体自身。

李泽厚先生对于魏、唐、宋三个时期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进行了分类:

理想胜(魏)

现实(宋),

二者结合(唐)。

 (以上图片来自《美的历程》插图P28-37)

李先生比较推崇第一种,因为它比较充分地运用了雕塑这门艺术的种类特性:以静态人体的大致轮廓,表达出高度概括性的令人景仰的对象和理想。

佛陀世容,其实也是根据人的需要,而不停的变化,而人对审美及意识形态的变化,又离不开社会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长达近四百年的动荡,给外来佛教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唐宋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对于佛教的追求,变成一种对人的潜能发挥可能性的一种境界拓展。

可见,佛陀世容,跟历史一样,很多时候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种社会客观性与个体主观性的结合,才有了中国式的佛教。

佛陀世容,线索很明确,通过有形的洞窟艺术,述说着一千多年的往事。

那么,佛教内容对于今天有什么启示?是其中的大爱,其中的慈悲,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

佛教对我的影响呢?其实也是很大的,主要来说是,给我一种更大的眼界与格局,按佛陀对于宇宙人生的理解,有其超越时空一面,从唯物史观来说,其消极遁世往往为人所诟病,但其洞察宇宙真相,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却能实实在在地给人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