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振飞与孟小冬

 读书作乐 2021-06-30

 1952年蒙香港《文汇报》见邀,我在上海有关领导的鼓励下,匆匆踏上了征途。天下也真有那么巧的事,刚走上开往广州的火车,我就发现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恰好和我在同一节卧车上。他一路向我谈了当时香港的许多实际情况,又问我换了个新环境,有没有顾虑。我实在想不出什么,便像开玩笑地说:“只有一点,在香港没京戏可看,恐怕只能像白居易当年在得阳时那样,发出'终岁不闻丝竹声’之叹了。”他马上告诉我情况已变,1949年香港去了大批外地人,其中不仅有少数暂时留下的京剧演员,而且业余的京剧活动也已开始发展。在《文汇》《大公》等报社里面,就有人经常在引吭高歌,甚至还请了内行去教戏。我听了真有些喜出望外。

图片

程砚秋、俞振飞之《琴挑》

 到香港把工作接下来之后,我逐渐了解到当时留在香港的著名京剧演员有花旦于素秋、毕正琳,老生汪正华、程正泰,武旦粉菊花,武生李瑞亭,净角施正泉等,苦于行当不全,人手不足,每年不过演出三四次,还必须约些票友合作,才能凑成一台戏。即使这样,卖座仍然很差,台下的观众多半是台上演出者的家属或朋友。

 结合当年香港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并不奇怪。其时全港人口约三百万,虽说刚去了不少外省人,但广东籍居民仍占百分之八九十。绝大多数人不熟悉、不爱看的京剧,又怎能在香港兴旺起来?

 这里就要提到当代的京昆剧艺术大师俞振飞了。在我到香港前他已和马连良、张君秋在港演唱过一段时期,后来马张北归,他因故暂留。以他的演技之高,声名之盛,在港却也成了“平阳虎”。一次他演出《太白醉写》,那是他独有的看家好戏,并由他当时的夫人、名票黄蔓云演杨贵妃,堪称珠联璧合,我和几位新闻界的朋友看了,无不击节叹赏,但场子里的座位却至少有一半空着。

图片
俞振飞之《太白醉写》

 其实俞老本人也不愿在港久留,只因他家有位尊长染病在床,难以舍之而去!同时他父亲的遗作《粟庐曲谱》正由香港中华书局重印,非他亲自校勘不可。到了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和梅兰芳先生的敦促下,他终于断然丢开各种私务,偕夫人同返北京,先后和梅兰芳、程砚秋合作,演出了许多好戏。

 1956年来到上海,又主持上海戏曲学校,专心教育,培养出了李炳淑、杨春霞、蔡正仁、计镇华、刘异龙等大批京、昆剧新秀,解除了这两个剧种在人才上的断代危机。他本人也心情舒畅,既寿且康,至今已是九十高龄,仍能不断参加各种活动,为内外行所一致景仰。

 俞老以外,当时还有一位京剧界的奇才也正伏处香港,那就是有“冬皇”之称的近代最优秀的女老生孟小冬。孟出生梨园世家,十几岁就在上海共舞台演出,外形清秀,嗓音宽亮。那时候我还在中学里念书,为了听她的戏,休假日都泡在共舞台。不久孟小冬去了北京,拜余叔岩为师,学了不少戏,同时认识了梅兰芳,由同台演出而相互热恋,却因多种原因,以悲剧告终。这件事影响了她的一生,从此她尽管在艺术上越来越精炼,声名已超出了许多男性的老生,但心灵上的创伤却再也不能愈合了。她一直很少出台,拒绝与人来往,还抽上了鸦片烟,甚至糊里糊涂地听从她早年舞合上的小姐妹姚玉兰的安排,住到了杜月笙家去。那真是明珠暗投,美玉蒙尘。

图片
1952年孟小冬收赵培鑫、钱培荣、吴必彰为徒

 1951年左右杜月笙死后,她仍孤独地留在香港,整天躲在公寓里抽烟,幸而还有位著名老琴师王瑞芝仍很忠诚地追随着她,并鼓励她偶尔吊吊嗓子,或者给赵培鑫等几个票友说说戏,以遣岁月。1953年后,大陆上的文艺界人士出于关怀团结的愿望,也像对待俞振飞一样,多次邀请她回来,共襄振兴京剧的大业,连王瑞芝也受到感召,匆匆束装北归,可惜的是孟小冬却始终以体弱多病为辞,没有接受。

 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女艺人,感情那根弦特别脆弱,受到一些打击或挫折,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也不足深责,但其结果却是怀才未展、凄凄清清地结束了生,除几盒录音带之外,孟小冬连一个传人也没有,光随灯灭,也未免太辜负激赏她艺术的观众的厚望了。

(《戏迷自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