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迁西夜话〗抗战四烈士

 燕山茶社 2021-06-30

原载:1995年12月编迁西县文史资料第3辑《古塞撷丛》

撰文:张书明,退休干部

编校:马瑞宏

〖迁西夜话〗抗战四烈士

网络图片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以此为基础,在中共积极倡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团结一致,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抗日战争。冀东地区是衔接东北、华北的咽喉要道,是敌我双方力夺的战略要冲。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作出了战略决策,决定开辟华北敌后战场,毛泽东提出,“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为执行中央的这一战略计划,当年9月,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成立了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冀东分会,以此为标志,冀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业已形成。迁安县西部地区(今迁西境)是冀东中共地方组织活动的基本地区,是特委当时的常驻地带。这里群众基础好,抗日自卫会组织发展广泛,此时会员骤增至5,000多人。他们中间,除中共党员和工农基本群众、爱国知识分子外,还有地方上层和地方武装中的爱国志士。在国难当头,民族矛盾上升到首要、突出地位的时候,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纷纷响应中共号召,愤然而起,集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冀东抗日大暴动,投身于难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战争。然而,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获得成功,敌后抗战历尽了艰难和曲折。八年抗战中,每个中国人、每个抗战参加者都毫无例外地经受着生死考验。有的人动机不纯、底子不正,参加于革命高潮而逃避于白色恐怖,甚至投敌叛变,成了历史的罪人。与此相反,真正的爱国者则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同心同德,以死报国,彪炳千秋。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金子。下文介绍的四烈士,就是迁西爱国志士中的杰出代表。

战死他乡的“三疯子”

“三疯子”,原名韩绍荣,又名韩耀东(1908—1940),迁西县庙岭头乡郭庄户村人。一次,二哥韩绍芳在大将峪砸了土豪许的皮影戏,调解人谎称韩是个“疯子”,才平息了事端。从此,韩家五兄弟得此“疯子”绰号,韩绍荣行三,人称“三疯子”。

网络图片

韩绍荣青年时期,迁安西部兵荒马乱,票匪成帮。为看庄护院,韩家备了枪械,韩绍荣爱不释手,练就了一手好枪法。人传“三疯子”双手使枪,能“黑夜百步点香头”,“飞马点飞雀”,“百发百中,指哪儿打哪儿”,一时闹得远近皆知,连地方警团也不敢惹他。兴城警长几次请他,许诺让出自己的位子,而韩绍荣却推辞不受。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中共迁安县委在长河流域组建了抗日自卫团,进行抗日救亡活动,配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一线对日作战。受此影响,韩绍荣也联络了本地30多名无业游民,成立了“铁血团”。这是迁安县委关注、争取的地方武装之一。

1937年,在金厂峪金矿当矿警的“二疯子”韩绍芳接受县委负责人韩东征、郑玉声(李子光)的教育和争取, 初有抗日行为,即被汉奸告发到伪满热河省政府,不久被日伪捕杀。此事对韩绍荣刺激颇深。韩绍荣立誓为二哥报仇雪恨。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机关驻地迁安西部与丰润交界地区首先发起暴动,燃起了抗日熊熊烈火,也引燃了韩绍荣复仇的火焰。他听说挺进冀东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已到迁遵边界,便只身去投,参军抗日。部队首长接见了他,还讲了冀东的抗战形势和任务,指示他回乡联络旧友,聚众起义。当即,韩绍荣拿着四纵开据的委任书返回长河流域,找到迁安县委所属的长河区委书记韩佳尧共商起义大计。按照区委的意见,韩绍荣串联原“铁血团”旧部和一些穷苦青壮年,编入区委发动的数十名党员为骨干的起义军,于7月中旬在郭庄户一带组建了100多人的“迁卢抚青支队”,韩绍荣任支队长。在短短的五天之内,该部在长河沿动员枪械100余支。一天,韩绍荣带领这支起义军趁夜奇袭了金厂峪日伪据点,缴获了大批枪支和给养,吓得外出讨伐的日伪军未敢回兵金厂峪,据点一度陷于瘫痪。此后,该队开至迁西遵化交界的三十二岭、高拔岭一带,被八路军第四纵队编成第三十三大队的一个营,韩绍荣任营长。

在韩绍荣的带动下,五弟韩少敏也参加了抗日联军(后任迁青平联合县基干队队长,建国后任广东湛江军分区司令员)。日伪几次搜捕韩氏兄弟未能得逞,纵火烧了韩家五间草房。韩绍荣闻知,愤恨不已,更抱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8年秋,韩绍荣带队随主力西撤,经艰难跋涉,于冬季抵达平西宛平县第八区。1939年转战涞水县境。8月,该营在包家坟(村名)一带被敌包围。韩绍荣沉着指挥,打退强敌多次冲锋后,趁夜幕掩护余部突围。不料刚到一地宿营,又被包围,韩绍荣和文书落于敌手。日伪对韩营长严刑拷打,软硬兼施,还把战刀放在他脖子上,要他投降。韩绍荣骂敌不止,宁死不屈,最后从容地走向了绞架,永远告别了远在家乡的妻儿老小。

头悬喜峰城的侯瑞符

侯瑞符(1901—1939),原名侯庆生,今迁西县金龙口村人。青年时期毕业于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创办的西北军军官学校,在那里加入国民党。受冯玉祥办学思想熏染和该校中共党员的政治影响,侯瑞符奠定了爱国主义思想基础。

在西北军官学校毕业后,侯瑞符曾一度在河南做事,因对军阀割据的腐败政治不满,1934年弃职还乡,在本村当了教书先生。他经常向学生和乡亲们阐发政治观点;中国的前途,一是赤化,一是亡国,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一次为反对国民党当局的苛捐杂税,侯瑞符痛打了税警,招至迁安县保安队围村抄家。侯瑞符则带上十多名民团,凭十几条枪奋力反抗,冲出了包围。此后,侯在外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与中共地方组织取得了联系。

1938年7、8月间,冀东人民抗日暴动掀起高潮,各地抗联揭竿而起,八路军第四纵队一举攻占了迁安县城。侯瑞符看到报效国家的时机已到,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他主动前往迁安县城,向新近成立的迁安县抗日民主政府请示抗日工作。县长姜天民(姜馨山)给他发了委任状,指示他在西部组织队伍,举行起义。侯瑞符遂回到长河流域,串联了本村人刘作云、梁万富,瓦房庄人张兴国、高西云、高印芝,及龙湾人刘民等,待机举事。此时,中共迁安县委在许店子召开会议,鉴于原县委书记韩东征等到抗联任职,县委由韩子英、张顺、张仲三3人组成。县委研究决定,目前的工作重心仍是组织武装暴动。会后,县委立即派出党员,联合国民党员侯瑞符,在长河流域组建了数百人的“滦北抗日游击队”。侯瑞符任游击队队长,县委宣传部长张仲三任指导员。县委书记韩子英、组织部长张顺也随队活动。游击队经常昼伏夜出打击敌人,使一些日伪地方组织瓦解,每到一处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为此,敌人对侯瑞符等恨之入骨,曾悬赏五百元收买侯瑞符的人头。

〖迁西夜话〗抗战四烈士

网络图片

10月,侯瑞符带游击队奉命西撤,旨在开往平西根据地受训后,再返回冀东抗日。不料,队伍行至蓟县马伸桥一带遇阻,又见到前方抗联主力正从潮白河方向溃败东返,军心涣散,势难西行。县委研究决定,游击队撤回遵化、玉田交界地区等待上级命令。此时,抗联部队受挫严重,形势危急。在这种情况下,侯瑞符则带旧有人马离开主力,返回迁安西部家乡潜伏起来。

翌年3月的11日(农历正月二十一)夜里,驻喜峰口据点的日伪军七八十人在日军山口小队长指挥下包围了金龙口村,在梁万贵、梁香斋家抓住了侯瑞符和刘作云等5名游击队员。敌人对他们严刑拷打,逼他们说出组织活动地点及其他革命秘密,侯瑞符坚强不屈。日军又抓来侯瑞符的妻子拷打,企图使侯瑞符屈服。又到人群中寻找侯瑞符的儿子振武,因保长侯老会谎称其没来(实护在身后),敌仍未得逞。山口气得嗷嗷大叫,督阵打得侯瑞符皮开肉绽,侯瑞符终未低头。次日晨,山口下令把村民赶到村外的一个大园子里,布下刑场。保长带全村民众求情保人,山口不予理睬。之后,日本法西斯当众开枪打死侯瑞符和刘作云,又残忍地割下了侯瑞符的头颅,装在一个笼子里,强迫刘俊禄、梁万贵抬着,送到喜峰口据点,挂在城头上示众。

侯瑞符的牺牲精神唤起了更多的家乡人民奋起抗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河川人民同仇敌忾,与日寇血战到底。

视死如归的金老子

金老子,原名金钟,号子臣(1890—1940),迁西县沙岭子村人,农民出身。青年时因家族矛盾,动手伤了人,逃避官司流浪到丰润县境,偶然机会,插进了一个民间皮影班子,演唱“大”角,成了江湖艺人。多年的影匠生涯,使金钟养成了豪侠仗义的品性。他和西庄村的共产党员魏春波结交甚厚,从那里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七七事变后参加了抗日活动。

1938年春,金忠按照魏春波的指派,先从本村几家大户中动员出7支枪和一些子弹,还动员长子和陈怀保等五、六名青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为革命积蓄了力量。7月上旬,李运昌司令员在特委、抗联司令部驻地西庄村发布提前起义的命令之后,金忠奔走于沙岭子、兴城一带,联络有志青年,动员枪支,带领组织起来的农民参加了兴城暴动,表现了及其强烈的爱国热忱。其间,金忠被任命为抗日联军十四总队七大队副大队长。

〖迁西夜话〗抗战四烈士

网络图片

1939年,冀东抗日形势急转直下,抗联部队分散活动,金忠则重操旧业,以唱影为掩护,在迁安西部、丰润北部、遵化东部山区从事秘密的抗日斗争。1940年正月初十夜,金忠奉命带领两名抗联战士悄悄出击,用煤油将滦河大桥点燃。顿时,烈焰腾空而起,烧红了半边天。守桥日伪军惊慌万状,开枪追击。金忠见情况紧急,当夜将其他两名同志送出沙岭子村,自己隐蔽起来。

次日晨,由于汉奸告密,驻兴城据点的50多名日伪军在日本小队长村木的指挥下,由伪警察朱兰田引路,将金忠父子俩从村里绑架,然后又将金家抄袭一空,其中,金忠保存的抗联第七大队副大队长委任状也被抄走。

金忠被捕后,家人料定凶多吉少,便七拼八凑筹备了70多元钱和二三两烟土,去走动赎人,金忠的密友也设法营救,但都未成功。敌人将金忠关押在宪兵队西厢房里,软硬兼施,企图使他变节,金忠誓死不降。一个做伪事的熟人被金忠的凛然正气所感染,抱一线希望领着金忠的幼子(金善稳)去向村木求情,被金忠瞧见。金忠问明来意,对儿子训道:“你给我回去,不用向他们求情!我死了会有人给报仇的!”

正月十三兴城大集这天,金忠被押赴刑场。一路上他昂首挺胸,引吭唱起终生喜好的皮影腔,不时地和熟人打着招呼,俨然是去赶一场庙会。金忠等九名抗日干部和群众被押到老爷庙东边的大坑沿上,四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鬼子和伪警,村木亲自监刑。围观的群众默然肃立,许多人闭着眼睛,不忍去看即将出现的惨状。恐怖笼罩了整个刑场。突然,金忠喝道:“拿颗烟来,老子想抽烟!”他从容地点燃香烟,一口一口地抽着,吐着烟云,享受着最后一瞬人生。人们的目光集中到那支烟上,只见烟越抽越短,气氛也越来越紧张。突然,金忠扔了烟头,解开皮袄扣子,又将内衣扣子一个一个地解开,右手拍拍袒露的胸膛,以命令的口吻对刽子手们喊道:“来吧,照准点!”刽子手们简直被金忠的英雄气概惊呆了,迟迟没端起刺刀来。村木如临大敌,声嘶力竭地一声吼叫之后,四把刺刀才同时刺向了抗日英雄。然而,金忠并未倒下去,他在最后时刻仍喊道:“再来吧!老子再过20年还是八路军!”

51岁的民族英雄身中十刀,从容地就义了。连杀人魔鬼村木也不得不伸出大拇指叹道:“金忠硬汉子,少见,少见!”

孤胆英雄李魁元

1940年6月23日,迁安县城外的黄土山刑场上,八路军老战士李魁元遥望着家乡和战友们转去的方向,别情依依,发出震颤人心的呼唤……

李魁元(1892—1940),号品一,又名李国,迁西县罗家屯镇史家峪村人。贫苦出身,全家人常年赁房栖身,租佃度日。李魁元闯过关东,唱过皮影,当过地主的护院家丁,也曾受生活所迫,拉杆子当过土匪,抗战爆发前又在罗家屯保卫团当了团丁。当时,他已年近半百,上对八旬老母孝奉备至,下对两个女儿(长女珠儿,次女藕儿,无子)倍加怜爱。然而,闯荡半世的李魁元并非儿女情长之辈,为了拯救民族危难,他毅然抛弃了儿女私情,走上抗日救国的大义之途。

1938年,在迁安县委的深入宣传动员之下,李魁元在保卫团内部首先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第一个找到团佐杨佐臣劝道:“咱们再这么干可不行了(指做伪事),势必走投无路。我看打日本才是正道!”团佐执迷不悟。李魁元只好与其分道扬镳,联络宋来春、王德明等同乡一起参加了抗日联军。同年秋后,抗联西进受挫,部队被击溃,李魁元回乡潜伏,待机复出。1939年冬,由总队长郑维家(老红军,又名郑子明)、副总队长张仲三(墙板峪人,原名张连富)、教导员杨春垠率领的冀东八路军第三总队游击转战,驻进史家峪村。李魁元像失散的孩子见到了亲人一样喜出望外,热情地接待了自己的队伍。他迫不及待地向首长请求二次参军,重返抗日战场。总队首长认为,李魁元年纪虽大,而热情极高,抗日的态度坚决,枪法好,地理熟,在这一带打游击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就批准了他的请求。果然,部队一有行动,都由李魁元带路穿插于敌据点之间。进村宿营,也都由他与地方上层和乡保接头,筹备给养,组织群众进行民族气节教育。到1940年上半年,三总队在长城沿线山区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扩大了游击根据地。李魁元老当益壮,发挥了很大作用。

〖迁西夜话〗抗战四烈士

网络图片

6月18日,李魁元随首长郑维家、杨春垠及十几个干部战士转移到太平寨据点附近的韩家河村,驻罗家屯据点之敌闻风出动,向这里包抄。三总队出村向北转移时目标暴露,日伪军蜂群般紧追其后,敌众我寡,情况十分紧急。在此关头,李魁元挺身而出要求一人殿后,掩护首长转移。大家争执不下,李魁元急切道:“别争啦,我五十来岁了,死了也不是短命鬼!你们都二十多岁,死了可惜。再不走,我就开枪钉死你们这儿!”就这样,他一人留下,隐身瞄射,阻击追兵。他右手负伤,就用左手举枪,又打死几名伪军,直到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敌人步步逼近他,要他交枪投降。李魁元望望远去的部队,打算举枪自刎,但偏偏摊上了一颗臭子!最后,他卸了手枪,抛向了苇塘。李魁元被俘后,敌人将他钉在牛车帮上,押进罗家屯据点。

在罗家屯,李魁元被关了五天,受尽了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而坚贞不屈,连奸诈毒辣的日本翻译邱盛兴也无计可施,奈何他不得,最后只好把他转押迁安县城。那天是罗家屯大集。李魁元站在押送他的汽车上随口编词唱起皮影腔,向乡亲们告别。唱词是:“流氓坏蛋小东洋,当汉奸难免枪下亡。四百官兵有何用?敌不过老子的一杆枪……”

在迁安县城,日本宪兵队又派翻译官等人摆酒劝降。李魁元一气之下掀翻了酒席,打了翻译官,甘受一死。

日本宪兵在黄土山布下刑场。刑场对面的山上,一个叫刘仲迁的看山人也是李魁元的老乡,目击了李魁元就义的悲壮一幕。行刑前,执行官问李魁元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英雄回道:“有,老子还有话要说。”只见他庄严地向西北方向迈了几步,遥望家乡发出了四声呼唤:

“我八十岁的老妈呀,儿子不能给您老人家尽孝了!”

“珠儿、藕儿啊,我的两个闺女,爹不能养活你们了!”

“孩子她妈,我的贤妻呀,今生今世咱夫妻不能见面了!”

“弟兄们呀,你们可要给哥哥报仇哇!”

孤胆英雄李魁元英勇就义了。他的四声呼唤,划破长天,激荡滦河,震撼了群山,凄悲悠壮,至今在耳,在山野间久久回响。

尾 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韩绍荣、侯瑞符、金钟、李魁元四烈士深明民族大义,为拯救中华民族,他们摆脱黑暗而走向光明,抛妻别子而转向抗日,视死如归而杀身成仁。在民族解放战争中,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早已化为燕山浩气、长城之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