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烽火(五一)—冀东抗日大暴动

 秦岭军事 2015-05-18

抗日烽火(五一)冀东抗日大暴动

     

冀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北踞长城,南临渤海,西控京津,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物产可资军需,而且深山密林,可供迂回,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理想战场。

 

 

日军侵占东三省后,为吞并全中国,首先夺取冀东。早在1933年初,他们就兴兵攻占长城各口。驻守在喜峰口、冷口、古北口一带的国民党爱国官兵在冀东人民的支援下奋起反击,后因国民党政府不予援助而失败。

 

 

1933531日,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同日本侵略军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塘沽协定,把冀东划为非军事区。1935年的何梅协定将冀东拱手让给了日军。从此,冀东就完全沦陷为日本侵华的军事跳板和兵站基地。600万冀东人民,变为日军铁蹄下的亡国奴,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1937年,党中央在陕北洛川会议上提出,在冀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会后,毛主席提出在雾灵山建立中央领导机构。

 

    

         李运昌                 王平陆烈士          王大中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王平陆:打响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第一枪的人。1938年1月7日夜,带领一支队绕过清河沿村,突袭“清河沿国境警防所”,在战斗中负伤,因失血过多捐躯殉国,年仅36岁。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冀热边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下达后,各方面开始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李运昌于193710月回到冀东,任冀热边特委书记,王平陆任军事部长,王大中任宣传部长。

 

 

12月,李运昌代表冀东党组织在滦县多余屯召开京东十县抗日人民代表会议,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

 

  

    宋时轮  上将             邓华  上将

 

19385月,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将宋时轮支队调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进行东进前的整训和准备。

 

 

在宋时轮司令员和邓华政委的领导下,第四纵队经平西向冀东挺进,连克昌平、延庆、永宁、兴隆等县城,相继攻占平谷、宝坻、丰润、蓟县等。部队进入冀东时,留下一个大队坚持平北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平北抗日武装斗争局面。至此,冀东人民的武装抗日大暴动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高志远              王仲华                李运昌                洪麟阁

 

高志远:1938年10月初,抗日联军奉命开赴平西整训。高志远率先头部队随八路军第四纵队西撤,途中几经战事损失惨重。翌年春,以通敌罪(此说有争议)被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处决于平西,时年32岁。

王仲华:(原名:董毓华),董必武侄子,郭沫若学生。冀东抗日联军总政委。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一,二九运动的组织和发起者,高志远的莫逆知交。1939年6月,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董毓华,终因长期疾病和奋战劳累而病倒,终年32岁。

洪麟阁:1938年10月15日,在马兰峪设伏时负伤多处,直到剩下一颗子弹,举枪对准自己的头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86月下旬,由李运昌主持,在丰润县田家湾子村召开了起义前军事会议,会议通过了我党提出的冀东抗日联军行动纲领,推选高志远任抗联司令,李运昌和洪麟阁任副司令,王仲华任政治部主任会议决定于1938716日起义。

 

承兴密联合县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热、辽22个县抗日斗争的交通枢纽,是承(德)、兴(隆)、密(云)三县抗日指挥中心,是冀东大暴动的中心地带。

 

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快速东进,以及冀东人民起义消息的暴露,使敌人准备全力镇压。形势紧迫,情况危急,于是轰轰烈烈的冀东抗日大暴动提前开始了。

   

 

76日,在北宁路南,滦县的李润民、高培之等同志在港北村发动起义,成立了抗联第五总队,活动于昌黎、滦县、乐亭,宣传抗日主张,收缴民间枪支,摧毁敌伪政权。部队所到之处,群众欢欣鼓舞,纷纷要求参军,有的带枪入伍。

193810月中旬,抗联和四纵开始了大规模的西撤。抗联五总队被敌人打散,总队长李润民、政治主任高培之流落北平被捕,惨遭杀害。

 

 

78日,北宁路北安各庄警察局长周维新率百余人起义,与于振忠领导的昌黎起义军合编为第九总队,随后又与铁局寨、商家林一带起义军合编,迅速发展到1200多人。

 

 

几天后,滦县城内伪保安队300多人出发向起义军进攻。被设伏于杨家院的五总队彻底打垮,生俘大队长刘韬以下20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200余支。我军首战告捷,军民异常振奋,敌伪统治动摇。五总队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

 

 

     高小安  烈士          阎达开  河北省委副书记

 

后来,五总队南下到茨榆坨,与曾家湾起义的高小安同志率千余人赶来会合,整编为抗联第十三总队,到司各庄与吴绍舟起义军会合,又组编成第十四总队。在倴城与高志远的第六总队会合后,攻克了乐亭县城。

 

 

这时,阎达开、黎巨峰、杨振华等同志在乐亭、昌黎县起义,编为十总队。乐亭沿海的盐警起义后,打下汤家河据点,扩大3000多人编为三十九总队。滦县的李玉玺成立一个独立大队。

渤海滨的渔民石占山和乐亭的王静安起义后也发展到1000多人,编为第一、第二独立大队(以后扩编为特务第二、第三总队)。在滦县南部有曹致福成立的独立总队。

8月底,我党在昌黎、滦县、乐亭地区以五总队为主力组织的抗日联军约1.5万人。

 

 

77日,在迁安县西庄村,苏林彦、魏春波等同志集合了西庄、铁厂、王官营、新集等地400多名队员,编成抗联第四总队,孔庆同任总队长。

710日,第四总队进入铁厂与在丰润南部起义的徐志部200人会合。遵化县伪保安队130余人,向铁厂镇扑来。孔庆同同志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到铁厂以北的玉皇庙迎击敌人,激战2小时,将伪军大部歼灭,俘80余人,缴获战马11匹。从此,吓得遵化敌人紧闭城门不敢外出。

 

     

      苏林彦  烈士            魏春波  烈士          韩东征  河北省水利厅副厅长

 

在喜峰口、洒河桥、三屯营起义的部队编成第十二总队,张秉东任总队长。在新集、杨子店、兴城一带由魏春波、韩东征、周治国同志发动起义的部队,编成第十四总队,总队长为陈汉民。

 

   

周志国  鞍山市财贸部副部长          孔庆同烈士               丁振东烈士                阎锡九烈士

 

不久,第四总队从遵化南下,平息了丰润王官营一带民团的叛乱,更推动了入伍抗战的高潮。几天内,第四总队就发展到4000人。

丰润县刘家营一带起义的部队,编为第十三总队,刘踢彤任总队长。这时,其他各地党组织领导的起义军,如山洪爆发,一涌而出。

在遵化西部有李子华、马子敬成立的新五总队;在遵化南部有石休、甄凤鳌成立的特务一总队;

在唐山北有刘锡纯、蒋林斋、岳武成立的第十五总队;

 

 

在丰润中南部有李介人(徐志)、张树畹、鲍子菁、王维昕等成立的丰润五总队;

在遵化东北有高进忠、高存成立的特务第二大队;

耿玉辉、李维廉成立的独立大队;

在王官营有高树轩、潘任之、王文龙成立的特务第八大队。

截至8月中旬,在丰润、滦县、迁安、遵化地区以第四总队为主力成立的抗联队伍约有2万余人。

 

 

714日,以蓟县为中心的冀东西部地区,中共蓟县县委领导了邦均起义。三区民团副团总王建国带领十几名救国会员,攻克了邦均镇伪警察局,活捉伪警30余人,缴获大枪30多支,正式成立三区队,王建国任区队长。

715日,中共蓟县党组织领导各区救国会员同时起义,成立了第五总队,商香阁任总队长。以马伸桥二区救国会员为基础成立了十六总队,刘卓群任总队长。白坻中、郝希武带领救国会员打下了七区下仓警察所,缴大枪20多支,随后发动各地民众起义,编为六总队。在二区南部,廖广荣组建了十七总队。在二区西部,以救国分会为基础组成了十八总队,王济川任总队长。

 

 

以蓟县五区的民团、救国会员和蓟县、三河、顺义、密云、平谷交界处的7股起义武装为基础组建了五县联合总队,胡香圃任总队长。以遵化县石门镇起义的警察民团为基础,组建了十七总队,朱绍卿任总队长。

在西部地区,由我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起义武装约5000人,前后在蓟县与敌伪军作战10余次,给敌人以严重打击,并配合洪麟阁部打下玉田县城、配合八路军攻下蓟县县城。

 

   

   吴德  北京市委书记             周文彬  烈士                胡志发  烈士             节振国  烈士

 

716日夜间,抗联第二路部队策应吴德领导的开滦矿工起义,派出五个总队和一个大队约万余人,破坏北宁铁路,占领了洼里、古冶两车站,把唐山至昌黎间200多里铁路截成数段,使北宁路停车半月之久。

赵各庄、唐庄子、林西等地的矿工,在周文彬、胡志发、节振国等同志的领导下先后起义,和唐山敌伪军多次作战。

周文彬:1943年夏,任中共冀热边特委组织部长。1944年10月16日在河北丰润县杨家铺主持召开冀热边特委扩大会议,不幸被日伪军包围,在突围时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6岁。

胡志发:1940年4月,在榛子镇西新庄营被日伪军包围,誓死不投降,恼羞成怒的敌人便放火烧着了玉米秸。胡志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

节振国:1940年8月1日,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率部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时年30岁。

 

 

19日,唐山矿工7000人举行武装暴动,成立工人特务大队,攻占古冶及洼里车站。四纵队和地方抗日武装扩大到7万余人,并先后粉碎了敌人的两次围攻。

滦县马城原民团头目高志远和胡各庄一带联庄会首领陈宇寰,在多余屯、小陈庄一带起义,成立了12个总队,一万余人,攻克乐亭县城。

 

 

洪麟阁和杨十三于遵化县地北头村起义,在李楚离同志指导帮助下,成立了第一、第二两个总队,约4000人,活动于玉田、丰润一带,曾在蓟县抗联的配合下攻占玉田县城,解放了沙流河、鸦鸿桥、窝洛沽等镇。

在兴隆县,有共产党高升组织起义队伍约400人,配合八路军活动。在青龙县有刘青山组织的义勇军900人,以后开进冀东与抗联第九总队合编。

 

 

此外,在武装暴动浩大声势的影响下,还有多股自动组织起来的队伍。在昌黎南部有自发组织队伍的丁万有部3500人,后参加抗日联军,曾围攻昌黎县城。在兴隆、遵化一带有绿林英雄杨二的2000多人,称救国第五路军,后被敌人包围击溃,杨二牺牲。

 

 

国民党的蓝衣社成员也纷纷起义,组织部队。原国民党蓟县党部负责人李维周组建了有500人左右的蓟北抗日救国军。陈维藩在宝坻、武清一带组建了中央忠义救国军第七路军,约万余人。

 

 

蓝衣社成员王文组建了忠义救国军第九路军,约3000余人。还有许多叫不上名来的抗日军,自立旗号,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抗日的声势。

 

 

 

整个冀东武装暴动,从76日港北起义和77日岩口起义开始,经过一个多月的暴风骤雨,首先在以滦县、昌黎、乐亭、迁安、遵化、丰润、玉田、蓟县、平谷、三河地区和开滦煤矿为中心的广大山地和平原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周围各县人民参加起义,总计二十一个县参加了暴动,仅抗联系统就组建了有7万多人全副武装的47个总队,国民党和其他抗日军队还有3万多人,远远超出预料。

 

 

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组织的一次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壮举。在短短两个多月,东起山海关,西到潮白河,北从雾灵山,南至渤海滨,20多个县的广大地区,组成武装齐整的10万余人的抗日部队。

 

 

起义军与八路军协同作战占领了兴隆、昌平、蓟县、平谷、玉田、宝坻、卢龙、迁安、乐亭9座县城,横扫敌伪的反动设施,被日本侵略者蹂躏5年之久的冀东人民,一扫愁眉苦脸,欢欣鼓舞,高唱凯歌。

这一起义的胜利,震撼平津,轰动全国,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冀东的统治,配合全国抗战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为开创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为收复东北、争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八路军四纵队在宋时轮、邓华同志的率领下,于7月进入平谷、蓟县、迁安、遵化县境。

 

 

19388月中旬,四纵队领导机关到达遵化县铁厂镇,与抗联主力胜利会师。四纵党委和冀热边特委以及八路军和抗联各路的主要负责干部在铁厂村的鲁家大院举行了联席会议。

会议由邓华主持,李运昌、胡锡奎、李楚离、王仲华、周文彬都参加了会议,杨十三代表洪麟阁,张乐天代表鲍子菁参加了会议。

 

   

         胡锡奎                 李楚离               李运昌               王仲华

 

   

         周文彬                   杨十三               陈宇寰                鲍子菁

 

会议对冀东暴动后的形势作了正确的分析。指出冀东大暴动是胜利的,但部队多,秩序乱,纪律差,需要统一领导和指挥,要抓紧整顿部队。同时,提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主张,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

由宋时轮任军区司令员,邓华任政委,李运昌、洪麟阁、高志远任副司令员,下设五个军分区,并确定了各分区的领导干部。

 

    

       肖克  上将          马辉之  交通部副部长       伍晋南  广西省委书记处书记

 

     

    宋时轮  上将         程世才中将  装甲兵副司令员         邓华  上将

 

会议还决定成立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建立各县的抗日政权工作,负责统一筹粮筹款,保证部队供给,建立抗日秩序,训练抗日干部,组织抗日救国会等。这次会议的决定是正确的,对于巩固冀东暴动的胜利成果,建设根据地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91日,中共中央与中共北方局致电宋、邓、冀热边特委并转抗日联军。电文说:我们相信这一支在抗战中新进、生成、壮大起来的生力军,定能在冀东各党派各领袖合作与正确领导下继续胜利,创造冀热边新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坚持抗战,给日寇的野蛮侵略以更沉重的打击,为驱逐日寇,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

这一电报,既肯定了起义胜利的意义,又明确了抗联的奋斗目标,给冀东抗日军民以极大的鼓舞。

 

 

19392月,中央决定成立以肖克为司令员的冀热察挺进军。肖克明确提出巩固平西,开展平北,坚持冀东,统一了冀东部队的领导指挥,增强了坚持和开展冀东游击战争的决心。

19458月日本投降前,冀热辽根据地已建成有25个联合县、5万党员、约3万军队、20万民兵、560万人口,包括冀东全境、热河大部和辽西的大块解放区,为日后收复热河,解放东北准备了突击力量和前进基地。

 

 

平西涞水县山南村;左为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墓碑,右为其副官李荣久墓碑平西人民为纪念高志远,以高志远渠作为地名。

 

 

 

当年曾与高志远刺杀刘佐周的陈国五几十年以后方被追为烈士

 

          冀东家乡父老乡亲在高志远的坟墓前敬献给民族英雄高志远总司令的花篮

 

 

 

八路军最惨烈的一次败仗 五万大军仅剩一千人

193810月初,八路军四纵政委邓华主持召开了九间房子会议,决定八路军主力和冀东抗日联军全部向平西转移,西撤整训,结果惨遭失败,冀东抗日力量遭受严重挫折,出发时的五万大军,到达平西的只有高志远部千余人和蓟县遵化一带的几百人。

 

 

10月中旬,抗联和四纵开始了大规模的西撤。高志远部在前,洪麟阁、陈宇寰部居中,李运昌部断后。5万人的大军拉成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前边的过了潮白河,后边的李运昌部刚起步走。部队从遵化,经蓟县、平谷、密云过潮白河。时值深秋,战士们穿单衣,沿途又没有根据地依托,缺乏粮草准备,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沿途群众难以支应,风餐露宿,又冷又饿,步履艰难;同时,暴动群众大多是第一次远离家乡,抛弃妻儿老小,又没有经过训练,没有坚强的政治工作基础;在狭长的地带,频遭敌人的截击,抗联战士伤亡惨重。

 

 

在蓟县,敌人截击了高志远部。抗联三路独立大队长曹致福率200人迎敌。抗联三路副司令陈宇寰阵亡,他率领的三个总队瓦解溃散。洪麟阁率领的抗联队伍在马伸桥北遭到敌人的截击,抗联副司令洪麟阁牺牲,余部由李楚离、杨效昭带领继续西撤。冀东抗联昌黎支队西撤途中,行至遵化县宫里村一带宿营。日伪军步骑兵一部秘密包围了宫里村,占领高地向抗联司令部攻击。

 

 

 

抗联退守在一个大院里仓促应战,冀东抗联昌黎支队司令丁万有壮烈牺牲。李运昌部的战斗在瓦罐头最为惨烈,上边有敌机轰炸扫射,两边有日伪军的夹击。抗日联军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游击队的优势全部失去,完全处于挨打的被动局面。人们纷纷倒下,或者溃逃。损失惨重。打了一天恶仗,死伤600余人。

 

 

随后,日伪军严密封锁潮白河。这时,李运昌的部队和李楚离领导的原来洪麟阁的部队总共只剩下六千余人,如果再继续西进,必将前后受敌,全军覆没。鉴于这种形势,李运昌、胡锡奎和李楚离在平谷县樊各庄召开了二路领导干部会议,决定抗联停止西进,返回冀东,保持力量,重新发展,坚持游击战争。李运昌带6000人的部队经三河、宝坻,在国民党第七、九路军的帮助下,横渡蓟运河,过玉田,绕丰润,到达滦县北部的杨柳庄一带。途中遭到敌人不断地围追堵截,连日苦战,疲惫不堪,部队天天伤亡减员,转战到迁安柳沟峪时,他身边只剩下130人。

 

 

抗联五总队被敌人打散,总队长李润民、政治主任高培之流落北平被捕,惨遭杀害。过了潮白河的高志远部,连遭敌人袭击,部队成批地散去,到达平西根据地的不足1000人。

 

 

 

 

这次严重挫折的根本原因是错误高估了敌人的力量,认为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对几万人缺乏实战经验的抗联队伍长途行军的困难估计不足;李运昌等同志的正确意见没有被采纳,九间房会议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正是这一错误决定,使得冀东抗日将士付出了惨痛代价,使得冀东抗日大业遭受巨大挫折。正如毛主席在当年的电报中所指出的那样,“……没有尽可能保持并发展这一胜利,没有很好地团结地方党及军队,没有很镇静地应付那里的局面,以致退出原地区,军队及群众武装受到相当大的损失

 

 

平西大撤退虽然以失败而结束,但为共产党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以后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作了干部和组织上的准备。来平西整训的大批干部和部队,先后派回冀东,大力加强这一地区的领导和斗争力量。1939 年的七、八、九月,在一年前暴动失败后隐蔽起来的武装力量的基础上,利用青纱帐的时机发展游击战争,各县的小武装建立起来,原八路军留下的三个小支队很快发展到1000人,县、区、村政权和党群组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李运昌在迁安县柳沟峪召开了抗联干部会议。决定恢复地方工作,收拢部队,到年底又集中1400多人,重新建起3个总队。他们加上四纵留下的3个支队,组合成坚持冀东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