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学勤:论三重证据法与三星堆的意义——饶宗颐先生三文“读后记”语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21-06-30

“三星堆”研究 · 专题

论三重证据法与三星堆的意义

——饶宗颐先生三文“读后记”

文 | 李学勤

摘要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验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多元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的认识,使我们对殷代历史文化的理解大为改观。饶宗颐先生倡导甲骨文、田野考古与传世文献并重的“三重证据法”,使古文字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饶先生关于三星堆的研究,皆以甲骨文与文献、考古彼此证明,是“三重证据法”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三重证据法   三星堆   饶宗颐

本文所提到的饶宗颐先生三文,后收入《西南文化创世纪:殷代陇蜀部族地理与三星堆、金沙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一书。该书有俞伟超先生写于1996年的序言。李先生此文,为生前未公开发表的遗稿,此为首发,特此说明。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是近年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饶选堂(宗颐)先生以其卓识慧眼,于新发现讯息初传之际,即察觉所蕴含的意义,连续有论作多篇。我几次前来香港,得闻绪论。此番应邀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又读到选堂先生新著《蜀与廪君、土人(夷)》《卜辞“图片”即漾水、汉水说》《(张骞所说)邛竹杖之邛与殷代图片方》等篇,其视野更为宏阔,论述极尽精微,由三星堆及于整个巴蜀,又扩充到殷代西南文化等等重大问题,不禁欢喜赞叹。附志数语,谨请指教。

考古学的工作与研究,是探索古代文明的必要途径。远古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的历史、文化和美术,湮没遗忘经数千年之久,其所以终得重新认识,端赖考古。中国古代文明的情形与之不同,经籍典章传流后世,绵延不绝,同时地下文物宝藏也十分丰富,能够补充文献的不足。因此,王静安(国维)先生70年前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提出二重证据法,取传世文献与各种文物相印证,实开中国现代考古学之先声。

近20年来,中国考古学进展迅速,几乎年年有惊人发现。有学者誉之为考古学的黄金时代,洵非过当。在各类发现中间,尤以古文字文物居特殊地位。上自史前陶文,下至秦汉简帛,无不为前所未见,蔚为大观,对学术研究关系至巨。选堂先生有鉴于此,特揭櫫三重证据法,使古文字之重要性得以凸显。文献、考古与古文字各成专门之学,彼此犄角,互相贯通,必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探讨拓辟一新局面。

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都很复杂繁难,绝非易治,但真正难中之难的,尚不是知识的延扩,而是识见的超越。要在学术上取得重要的前进,必须如荀子所说的“解蔽”,即破除成见。成见的执着,每每根深蒂固,如果没有卓越的识见、坚毅的精神,是无法予以解除的。近年古代研究方面逐步形成的一些新见解,都要经历重重艰辛,才能改变旧说,为学术界所接受。其间有些观点,这种“解蔽”的过程迄今还没有完结。

新形成的学术论点,包括对中国古代文明多元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的认识。长期以来,流行的看法以为中国文明出于一源,局限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而且是封闭的。典籍文献里凡同这种看法不符之处,均被认为后人附会臆造。早期的考古工作,由于大多是在中原范围以内,不能推翻这种传统看法。近年各地田野工作逐步推开,中原以外各种文化面貌有所揭示,传统的看法就可以改变,而且不得不改变了。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以四川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代蜀国,其史迹在古书中本有不少记载,但近代学人多抱怀疑态度,或将其地域缩小,或将其年代移后,甚至斥为荒诞无稽,必将之廓清破除。考古新发现的研究不仅复活了蜀人的古史,而且提供了研究当时广大西南的关键性线索,使我们对殷代历史文化的理解大为改观。选堂先生诸篇论著的意义,窃以为即在于此。

选堂先生研究三星堆遗址的发现,首重其“使人认识西南文化在古代有其独特之成就,可据以修正过去对古代蜀文化估计太低之误解”,此一出发点即以整个西南文化作为背景。继之,选堂先生对西南古史做纵横两方面的推断。从纵的方面说,结合《世本》《史记》等书,指出“黄帝之子昌意居若水,青阳居江水,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其后裔之禹兴于西羌。汉代传说,禹即生于汶山(石纽),诸说谅非出于虚构,或有史实为其素地。则川康滇高原(自西昌至云南),实为古蜀国之辖区,即汉时越巂郡一带,以雅砻江、若水为中心,北抵汶川、甘肃之武都,东至犍为,南极昆明,形成独特文明孕育之区,为中华文化摇篮之一”,直接追溯到文明起源问题。从横的方面说,选堂先生畅论氐羌诸族,以及西南夷。特别是讨论《牧誓》八国,不同意顾颉刚先生《史林杂识初集》的旧说,主张八国仍在西南,俱为殷代雄邦,确系不刊之论。由此又广征甲骨卜辞,先立定点,辗转推求,所考在秦、陇、楚、蜀的地名,竟达半百之数。这些都是古代研究上最关紧要的问题。

很多人会记得,前几年选堂先生前往越南河内,亲自观察研究了冯原文化玉牙璋等珍贵文物,其在远东学院90周年会议所提出的论点在学术界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这里述及的他的新著,也论到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以至亚非文化在古昔的接触,更是关系重大。选堂先生的这些研究,皆系以甲骨文与文献、考古彼此证明,是三重证据法的实际应用。相信在他这部新著全书问世之时,大家将对三重证据法的重大功效有更深刻的认识。

1995年9月于香港

李学勤(1933—2019),男,北京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

作者简介

中国文化研究

2021年夏之卷

目录

图片

“美育教育”专题

主持人语

顾春芳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美育观念及媒介形式探索

叶朗、顾春芳

“天文”“人文”之辨与古代美育思想

袁济喜

传统诗教的现代美育转进——以蔡元培美育观为考察中心   

席格

“三星堆”研究专题

主持人语

孙华

论三重证据法与三星堆的意义——饶宗颐先生三文“读后记”

李学勤

试析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刀形端刃器的制作年代

冉宏林

三星堆文化研究四十年

许丹阳

当代文化热点

新秩序背景下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逆接受分析

李怀亮

学人研究

“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李学勤先生治学理念之我见——从近年仙逝的两位学术泰斗说起  

王晖

《李学勤文集》的编辑及其学术意义     

刘国忠 

中国文学文化

《红楼梦》中的四幅美人画

王怀义

以卦入诗——论邵雍诗歌对偶修辞的艺术特色  

张瑾、郭鹏

比较视野下清代大儒陈澧词之风格论  

李曙光

中国历史文化

史嵩之起复事件再探                     

徐红

“领土”概念在晚清中国的翻译、传播与运用 

易锐

中国典籍翻译研究

《沧浪诗话》在西方的英译与传播——两种代表译本的翻译诗学对比分析

王洪涛

李渔作品在法国的译介与研究

丁濛

中外文化交流

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霸权?——从《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读切入

胡波、董晓波

华美协进社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再论梅兰芳访美之始末   

陈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