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物潮玩

 自华居 2021-06-30

市面上的原矿朱泥壶相对比较稀有,本次就来谈谈朱泥所谓的皱?

虽然朱泥属红泥类,但与普通红泥又有严格区分。

首先从泥质的结构上分析,朱泥的含铁、硅等元素比例,元素的存在形式与普通红泥不同。

其二:成品结晶度也比普通红泥多得多,烧成的收缩率比普通红泥要高出60%。

其三:朱泥料细,粘性差,收缩率大,变形大,制作难,烧成更难,所以制作朱泥小品的泥料必须人工调剂,泥中必须含有颗粒,其颗粒的大小、多少则根据作品需要调节配置。倘若能在泥料配置,窑烧温度到位的情况下,一把烧成后的朱泥茶壶拿在手中,会让你感到胎质肌理细腻柔和、颗粒分布均匀、色泽鲜艳红润,表面透明度好,敲击声清脆,让你爱不释手。

现在的朱泥普遍太过光亮,这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及不懂朱泥壶的人们对其误解,从而增加了、氧化硅、玻璃水等化料,真的朱泥壶刚出炉时是不光亮的,本质是陶,应属于炻器,是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一种,早期朱泥壶外观也不怎么红,样子很丑,在经过泡养后才显得漂亮。壶坯未烧时,朱泥是浅黄、红泥是橘红色的,朱泥矿属嫩泥层。朱泥的概念是90年代台湾人到宜兴后才有,但这种矿一直都有。朱泥的收缩率大致是18%--26%,红泥的收缩率大致是12%,红泥可塑性不强,朱泥更差。朱泥本身的收缩率很高,容易起皱,但如做工好,就不会起皱,如厚溥不均,或做壶时泥的水份多就会起皱。如果使用时间短,颜色马上沉下来,并有反光,就说明可能是加了玻璃水和铁红粉。

朱泥是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泥种,也是比较水深的一个泥种,纵观历史作品不难发现早期朱泥砂性比较重,透气性很好,清晚以后泥性明显,透气性稍差。其实我们只要记住质感、透气、窑烧气氛这三个特性,就很容易区分。

所谓的“无朱不皱”是对朱泥的误解,只要看一些历史古董作品,就不难发现,历史上许多朱泥作品并不是这样的。关键还是选矿和炼制的方法,矿选好,炼制方法得当,再加上作者对朱泥泥性把握,就不会产生“无朱不皱”的现象。只有多看,争取多上手,多对比,多交流等,就可解开朱泥壶的本质,这样一来你会觉得朱泥并不神秘,看质感、看色泽、看窑烧气氛。纯朱泥一般是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度、质感很好。朱泥的音频声音则比较清脆,且密度、结晶度比较高。从成型工艺来看,朱泥壶成型难度比较困难,大壶很少见,若做花货则更难,烧造也非易事,这也是很多高工及大师不敢涉猎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朱泥中的铁质熔点问题,是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呢?首先矿源要对,因为朱泥含铁很高,若烧成温度偏高,就会有铁质熔点析出,所以说现代朱泥中的铁质熔点也是鉴定原矿的另一个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