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在”是什么?要理解西方哲学,这个概念一定不能错过

 异乡的走廊orow 2021-06-30

为什么你会认为,1岁时候的你和30岁时候的你,依然是同一个人,你是容貌,形体,甚至每一个细胞都完全不一样,你为什么还是那个你?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或者心理学问题,这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看完今天的内容,你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前段时间在直播里面,有人问到了关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应该如何理解,尤其是那四句话: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这句话看起来非常奇怪,今天我专门做一期视频来聊聊,古希腊这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巴门尼德。

今天的内容非常有价值,也非常烧脑,请大家耐心看完。

之前我讲过,古希腊哲学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时期和后苏格拉底时期。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期,主要是以“本体论”哲学为主,对宇宙的本原的探讨,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比如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泰勒斯、阿拉克西美尼、阿拉克西曼尼;比如提出“数本原论”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比如提出“火本原论”的赫拉克利特。

还有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古希腊爱丽亚学派的创始人:巴门尼德。他是前苏格拉底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个哲学概念,影响至今,这个概念就是:存在。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存在也可以理解为实体或者真实,它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是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种实在,这个怎么理解呢?理解了这个概念,对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都非常重要。

我们从他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讲起,这就要讲到巴门尼德的老师,爱丽亚学派的鼻祖和先驱:克塞诺芬尼,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大概和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是同时代的人。克塞诺芬尼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是他第一个提出:是人创造了神 ,而不是神创造了人的古希腊哲学家。克塞诺芬尼发现,当时古希腊神话《赫西俄德》和《荷马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神,并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完美的形象”,而是充满了人性的丑恶。

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的丑恶的一面,加到各种神的身上,比如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会做坏事,偷盗、欺诈,甚至还会相互争斗等等,这些都是人的一些特性,而且还是人性中恶的一面。所以,克塞诺芬尼说,人们只是模仿了自己的样子塑造了神的样子,而且还去崇拜自己塑造的神,还认为神创造和主导了这个世界,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所以他指出: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当然,克塞诺芬尼只是批判了希腊人对神的传统看法,他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他仍然承认有神,不过不是多神,而是只有一个神。这个神在形体和心灵上都不像人,它根本不动,但能看,能听,也能知。它甚至能用心灵的思想力使万物活动。这样,克塞诺芬尼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神的观念。克塞诺芬尼转变了人们对神的观念,用不变的“一神”取代了多变“多神”,而更重要的是,克塞诺芬尼用永恒不变的“一”来替代了世界复杂多变的“多”。

在此基础上,克塞诺芬尼的学生巴门尼德,继承和发扬了老师的观点,将这个“一”抽象成为“存在”, 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但不可以被感官所感知,巴门尼德在《论自然》里面说:“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只有真实是永恒不变的,人们不可能凭感官来认识真实”,实际上,巴门尼德区分了:表象和实体,而实体就是表象背后那个真是的存在,是我们可以思想,但无法直接感知的。这种思想对后来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打下了基础,甚至近现代大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物自体”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

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巴门尼德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巴门尼德是在他的哲学诗里面,借用正义女神之口,提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见之路就是人们感知的表象,而真理之路才是发现是表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理之路,真理和意见是古希腊哲学的一对重要概念,这不仅是两种认识能力,更是理智和感觉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两种对象的区分:真理和意见。真实是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两个领域来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这和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其实是非常类似的。

那什么是真理的对象呢?我们如何才能把握真理呢?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英文是“being”,也就是be动词“是”的现在分词形式,从简单来理解,是“一直都是”的那个东西,就是存在,这个非常抽象,什么是“一直都是”。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一个著名的悖论是“忒休斯悖论”,大概说是的如果一条木船上木板,逐渐被替换,然后这条船的木板被完全替换之后,这条船还是原来那条船吗?从直觉上,我们当然认为还是那条船,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认为呢?

这个问题就像问,1岁时候的你和60岁时候的你,还是同一个你的吗?当然还是,为什么还是你呢?因为你是一个实体,你这个实体没有变,这个忒休斯之船也是一个实体,所以,即便是船上的所有木板都换掉了,也只是船的质料改变了,而这条船的实体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忒休斯之船其实是一直都存在,这就是“一直都存在”,也就是存在。

同样的道理,你从1岁到60岁,一直都还是那个你,形态虽然变化了,你体内的细胞更新换代了无数次,你的体型面貌也大相径庭了,但你还是那个你,因为你的实体没有变,而这个实体就是存在,就是保证你一直还是那个你的东西。大家暂停理解一下。

我们接着往前走,其实,巴门尼德的贡献,不仅仅提出了“存在”这个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一个逻辑形式,或者说他创造了一种遵循逻辑的形而上学传统,影响了此后西方哲学几千年,那这个逻辑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那句著名的: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奇怪,这其实是巴门尼德提出区分事物的两条路,一条是真理之路,一条是意见之路

先看第一句: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这两句其实同意反复,意思是说:存在的东西不会变得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也不可能变成存在,这一句类似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也就是:A=A,任何东西一定是它本身。这里巴门尼德是说,存在是不会改变的,是确定真实的,这才是真理之路。

第二句: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就是第一句的否定形式,也是谬误的意见,意思是说,存在的东西会变得不存在;而不存在的东西也会变得存在。其实这两句都体现了巴门尼德认为,实体是不变的,存在和非存在之间不会相互转化,存在就是存在,非存在就是非存在。

这两句话感觉有点像废话,但是它非常重要,因为它确定了一种按照这种逻辑展开的形而上学传统,或者说,如果要进行哲学思考,那就必须按照这样的逻辑,这是逻辑思考的基本,在逻辑学上有三个基本的形式逻辑:同一律、矛盾论和排中律。同一律就是刚才说的A=A,任何东西一定是它自身。矛盾率就是A≠-A,任何东西都不是非它本身;排中律,也就是A或者非A必有其一,任何东西或者是它本身或者不是它本身,没有中间的可能,这是排中律。这三种形式逻辑内容可以非常丰富,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巴门尼德提出的“存在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背景,巴门尼德说存在就是一,存在是永恒不变的这种思想,其实和当时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的思想是相对的,在巴门尼德之前,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是万物的本原”,“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等观点,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流变的,会相互转化。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因为火而毁灭,化为灰烬,而新的生命又会从灰烬中新生,万物复归于火,也生成于火,万物都是在这样的循环中流变,所以,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里面,存在者也可以不存在,而不存在者也会存在,它们只是两种会相互转化的不同状态,而巴门尼德驳斥了这种说法,他认为赫拉克利特混淆了表象和实体,也没有区分真理和意见。万物生生灭灭只是表象,而实体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他提出了“存在才是世界的本原”,存在是“一”,是不生不灭的,是连续不可分割的,是完满的。

存在就是现象背后的真实,也就是纷繁变化的表象世界背后的永恒的实体,这是古希腊第一次把“表象”和“实体”区分开来。罗素说,巴门尼德的真正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哲学、神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公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实体,而且还创造了一种遵循逻辑的形而上学传统,影响了西方哲学几千年,直到黑格尔。实体尽管这个词不是他创造的,但是他的思想里面包括了这个概念,意思是不同变化状态的本体。甚至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也可以称之为存在论或者实体哲学。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这些,今天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存在和实体是核心内容,大家如果有疑问可以多看几次,或者留言讨论。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