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捡乌龟 捉甲鱼

 心然的原香 2021-07-01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乌龟甲鱼,全是野生状态。大家不怎么青睐它,由着他繁殖,稻田河塘里很多。

稻田里,种紫云英肥沃土地,里面生活着很多乌龟。夏季割稻谷,每一块田都可以割出乌龟来。乌龟很大,几斤重,捉住了,把它当玩意儿,故意让它仰面躺着,看它到底需要多长时间翻过来爬。也或者拿回去给孩子们玩,也或者放在灶火里焐熟后,撕下它的肉,随便一煮。大家不热衷于吃这种东西,也就不会做。乌龟的壳子有用,可以拿到收购站卖几分钱。也可以等货郎来了,用乌龟壳换东西。

乌龟喜欢晒背,常常爬到堰塘边的树上,发现有人过来,扑通一声,掉进水里去了。

甲鱼,也是这样,很多。

甲鱼的生活品质很高,会挑好地方栖居。它爱干净,总是挑水质清亮的池塘,也就是长着很多扁担草的水域。它怕吵,离稻田远的,离村庄远的,离人远的地方,甲鱼相对更多。

在堰塘里,可以踩到甲鱼。也或者说,甲鱼会咬到人的脚背。我上小学时,有一次水塘灌水,很多鱼往水面跳,孩子们都去抓鱼,我也参加,被一只甲鱼咬到脚背,吓坏了,爬上岸,再也不敢下去。

那个时候,婚丧嫁娶,办酒席,甲鱼是不能算一道菜的。偶尔捉到甲鱼,提到集市上卖给需要的人,很便宜。改革开放之后,城市里对于甲鱼的需求很大,大家才纷纷捉甲鱼卖钱,也才知道它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碗好菜。

藕塘里,甲鱼很多。那个年代,帮人挖藕,一个工二十元,假若挖藕的同时抓个一斤多重的甲鱼,就可得到二十多元的额外收入。李师傅专门给人挖藕,每天可抓一个甲鱼。一个工钱加一个甲鱼卖得的钱,收入是可喜的。

用手捉甲鱼的时候,要技巧。发现甲鱼后,用大拇指和食指掐住甲鱼的两个后腿窝,甲鱼才不会咬到手。如果万一被甲鱼咬到,不能和它硬斗。人放松了,甲鱼才会松口。倘若越是用劲,甲鱼就咬得越紧。

在我的故乡那儿,程师傅是捉甲鱼的高手。

春天里,各种鱼虾选择在浅水区繁殖,甲鱼是知道这个消息的,纷纷游在附近,伺机张口吃鱼。一群人走在湖边,程师傅眼尖,他看见甲鱼露在水面的鼻尖,迅速走过去,徒手把甲鱼抓在手上。同行的人看呆了,也看不出所以然,只有羡慕的份。

夏天是甲鱼繁殖的季节,它会悄悄爬上岸边的隐蔽处产卵,程师傅可循着声音,找到甲鱼。也或者跟着甲鱼留下的脚印,看它到底爬去哪里。为了身体健康,甲鱼会出来晒背,他们会选择有水生植物遮住的地方,也或者裸露的石头畔,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甲鱼。秋天,是甲鱼最活跃的季节,它要寻找充足的食物,应对接下来的冬眠。倘若水面冒着串串的泡泡,那八成是有甲鱼的。冬季堰塘里抽干水后挖藕捉鱼,这是捉甲鱼的好时机。淤泥上面有洞,手插进去,说不定就可以捉一只正在冬眠的大甲鱼。

甲鱼,可以用叉。一叉下去,如果是甲鱼,有弹性,声音黯哑。如果叉到砖石,声音很脆响。如果叉到蚌壳,尖利的声音刺耳 。程师傅拿着叉,凭感觉,叉下去,听声音,作判断,总可以叉到甲鱼。

再就是钓,最好的鱼饵是猪肝。找一些妇女纳鞋底用的索子,系上一排钩子,穿上切成条的猪肝,丢进水里,索子的另一头系在池塘边的树上。第二天早上去取钩,八成有甲鱼。最不济,也会是一条黄鳝。不过,那个年代,猪肝要钱买,只能以小青蛙作饵。小青蛙的肉,甲鱼不太喜欢。它喜欢的,是猪肝。

还有一种,是用枪打。这是地方人的专门创意,叫甲鱼枪。一根棍子,上面系着几排内弯八字钩,前端有一个锡坨。这个锡坨,有讲究,重了甩不远,轻了甩不开,大小要自己拿捏,适合自己的感觉。

程师傅拿着这种自制的枪,在湖边观察梭巡。甲鱼在水里呆久了,会露出头来透气,他看见了,快速打过去。这个技法不容易,据说要天天练习。怎么练呢?把老了的瓠子丢进水里,当作甲鱼,用枪打。反反复复练,长长久久练,百发百中,手艺就学成了。

我听说过一曲“瓮中捉鳖”的故事。同学家住在堰塘边,一天夜里,甲鱼爬上岸,爬进他家的厨房,然后爬进了他家的水缸。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水缸里一只大甲鱼,赶紧捞上来,卖了几十元钱,一家人很是高兴了一阵子。

这种种捉法,弄上来的甲鱼,大多是卖钱,补贴家用。除非是死了,才自家吃。甲鱼剁成块,加生姜,加盐,炒出腥味后,盛在瓦罐里,推进热灶火,几个小时后,拖出来,那是又营养又美味的好吃食。

后来,野生甲鱼越来越值钱,被捕杀的也就越来越厉害。现在的故乡,野生乌龟和野生甲鱼成稀罕物了。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