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中国史:⑨战国时代的情况

 X6PR 2021-07-01

春秋时代的社会发展,使早期只有一城一地的诸侯国膨胀为有很多城池、地盘广阔的大国。为了管理广阔的领土,各诸侯国就又各自分封其大夫。天子式微,诸侯各行其是,诸侯式微,强势大夫亦各行其是,所以到弭兵之会时与会的已不是诸侯而是各国的执政大夫。晋献公曾纳士蒍谏,大杀诸公子,所以晋国公室人丁不盛,而晋国大夫多用异姓。晋平公以后,晋国大夫以魏氏、赵氏、韩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独强,世称六卿,晋国国政亦为他们所把持。后范氏和中行氏衰落,智氏独大,至前457年,魏、韩、赵三家又联合攻灭智氏。此后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土,各自立国,史称“三家分晋”。晋国分裂之后,春秋霸政亦随之瓦解。霸政下的国际体系虽不能彻底免于战争,到底维持了一个均势的国际形势,在此形势下法理和道义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现在霸政已经瓦解,国际上遂再无维护法理的力量与呼声,各诸侯国皆退化到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中,此即所谓的“战国”。 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承认其合法地位,史家以此为战国时代之始。

晋三家中以魏继承的国力和地盘最多,魏初文侯、武侯两代任用李悝、吴起实行富国强兵之策,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兴起的第一个强国。前386年,周安王封田和为齐侯,齐国公室易姓,史称“田氏代齐”。此后齐国即日渐强盛,形成与魏争强的局面。魏的地缘形势与晋相同,处四战之地不谋霸不足以图存,所以魏的国策即为继承晋的霸主地位,欲行此又必须先统一三晋,恢复晋国的旧有格局。前354年,魏惠王攻赵,围邯郸。齐将田忌、孙膑进兵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回援,又在桂陵设伏将魏军击败,此即著名的典故“围魏救赵”。前341年,魏再攻韩,齐国故技重施,又败魏军于马陵。经此两战,魏国威势受挫,西面又渐遭秦的威胁。至前334年,为了抵制秦国,魏惠王与齐威王盟于徐州,两人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魏、齐两国称王后,其他诸侯国亦陆续称王,“王”本是周天子的尊号,现在诸侯称王,即意味着周的国道已不复存在。

齐威王称王后,齐国国力进一步加强,至其子宣王在位时,齐国遂成长为第一强国。此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已盛,其东向的阻碍晋国又已瓦解,遂开始向东发展。前325年,秦惠王称王,用张仪为相,游说诸侯,在外交上离间楚、齐以孤立三晋。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国趁机伐燕,攻杀了燕王哙。诸国怕齐国做大,欲联军攻齐救燕,齐国迫于压力只好退兵,燕国才得复国。前286年,齐、楚、魏联军灭宋。是役齐国收获最大,引起诸国戒惧,至前284年,燕将乐毅遂将五国联军破齐,齐闵王走死。后齐国虽赖田单之力复国,但国势自此不振。

魏文侯死后,因武侯猜忌不能用,吴起流亡到楚国。楚悼王用吴起改革,使楚国国势大振,吞并陈、蔡,击败魏、秦,一时武功亦颇强盛。而楚悼王死后,楚国的守旧势力重新掌权,吴起被杀,改革失败,楚国遂走上衰途。秦国东出亦以楚国为重要目标,前299年,楚怀王被秦诱执于武关,前278年,秦克楚都郢,楚顷襄王迁都到陈,楚国国势遂大衰。先时赵国因有戎狄之患,赵武灵王乃推行胡服骑射以强军,至前305年遂攻灭中山。此后赵国势力亦渐强盛,至前260年遂有秦、赵长平之战。长平一战赵国惨败,赖诸国之援才得保守邯郸。秦国兵锋虽少挫,赵国国势亦从此不振。

       战国七雄的形势,有资格统一天下的只有秦、齐、楚三国。其中以封建文化论,齐国最高,楚国次之,秦国最末。结果封建文化较高者其国内的封建保守力量亦较强,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亦较难适应,于是齐因骄奢,楚以腐败先后衰落。秦国僻处关中,与东方文化、经济交流皆少,民风既质朴,继承的封建糟粕亦少,故能大力发扬尚武精神。秦国自孝公起即行裁抑公室贵族,奖励农战的法家政策,数世循之不改,终于造就其空前强大的国力。魏、齐、楚、赵相继衰落之后,前256年,秦昭王灭周,得周九鼎。前238年,秦王政亲政,此后“奋六世之余烈”,于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次年灭赵、燕,又次年灭齐,秦遂一统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