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路上“快与慢”

 林子漫笔 2021-07-01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节奏的快与慢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什么是快,什么是慢,似乎从来不是一个客观题。每个孩子降临人世之初,对于快与慢其实是没有概念的,一切认知都源自家长主观的界定。同样普遍的是,家长希冀的快与孩子现实的慢,仿佛一对天然的矛盾,大人的急和孩子的慢没少火花四溅,令人头疼不已。

  孩子为什么总是慢腾腾?

  每天清晨,本该是心情愉悦的开篇。然而,日复一日、每次一天的战争才刚开幕。先是叫孩子起床,叫完第1遍,孩子翻身继续呼呼大睡,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声,叫第3遍才懒洋洋地挣扎着起床。接着催孩子穿衣,催完第1遍,孩子换下睡衣、穿上秋衣,催第2遍才套上毛衣外裤,催第3遍才下地穿鞋。接着催洗漱,然后催吃早餐,催上学……放学后又催写作业、吃饭、洗漱、睡觉……肿么样?孩子们拖拉磨蹭的“日常”是不是都很邻家?都很眼熟?都惊人的相似?特别是写作业那一项,各种萌慢完全惹不起,几乎把家长逼得不是发飙就是发疯。不管我们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也好,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也罢,孩子们总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颇有“大将风范”。

  家长为什么总是急匆匆?

  为了给孩子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家长们总是风急火燎:孩子的生命刚被孕育,音乐胎教就随之而来;孩子刚学会说几个字,就被大人们张罗着认字背诗;孩子才上小学甚至还在幼儿园,就被大人们推着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即使孩子本身没有多少兴趣,也挖空心思要给孩子培养点兴趣出来,并“美其名曰”:磨练意志、锻炼毅力、开发潜质。给孩子报班有一种“剧场效应”:本来大家都坐着看戏。中途,有一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便站起来看。结果后面的人被挡住了,便一个个跟着站起来。最后,几乎全场的人都站着看戏,吃苦费力,却得到了更差的观赏体验。尽管如此,大家却难以自拔。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家长还容易产生失控感,进而催促、焦虑甚至狂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