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伤寒第6条

 纪录中医 2021-07-01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尤在泾】此温病之的证也。温病者,冬春之月,温暖太甚,所谓非节之暖,人感之而即病者也。此正是伤寒对照处,伤寒变乃成热,故必传经而后渴;温邪不待传变,故在太阳而即渴也。伤寒阳为寒郁,故身发热而恶寒;温病阳为邪引,故发热而不恶寒也,然其浮、身热头痛,则与伤寒相似,所以谓之伤寒类病云。

6.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6.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6.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6.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6.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尤在泾】此风温之的脉的证也,亦是伤寒反照处。伤寒寒邪伤在表,汗之则邪去而热已;风温温与风得,汗之则风去而温胜,故身灼热也。且夫风温之病,风伤阳气而温损阴气,故脉阴阳俱浮,不似伤寒之阴阳俱紧也。风泄津液,而温伤肺气,故自汗出身重,不同伤寒之无汗而体痛也。多眠睡者,热胜而神昏也。鼻息鼾,语言难出者,风温上壅,凑于肺也。是当以辛散风而凉胜温,乃不知而遽下之,则适以伤脏阴而陷邪气。脏阴伤,则小便难目直视;邪气陷,则时复失溲也。

被火,如温针、灼艾之属。风温为阳邪,火为阳气,以阳遇阳,所谓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也。然火微则熏于皮肤,而身发黄色;火剧则通入心脏,而如发惊痫,且风从火出,而时时瘛,乃所以为逆也。

若已被火而复以火之,是谓逆而再逆,一逆尚延时日,再逆则促命期,此医家之大罪也。仲景示人风温温病之大戒加此。

按:《伤寒序例》云: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

至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又曰: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夫所谓冬温寒疫者,皆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所谓天行时气也;所谓变为温病者,乃是冬时伏寒,发于春时阳气,即春温也;所谓变为温疟者,本是温热之病,重感新寒,热为寒郁,故为疟也;所谓变为风温者,前风未绝,而后风继之,以阳遇阳,相得益炽也;所谓变为温毒者,前热未已,而又感温热,表里皆热,蕴隆为患,故谓毒也;所谓变为温疫者,本有温病,而又感厉气,故为温疫也。

夫治病者,必先识病,欲识病者,必先正名,名正而后证可辨,法可施矣。惜乎!方法并未专详,然以意求之,无不可得在人之致力何如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