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江号称中华民居博物馆,每一种建筑都是经验、审美和文化的结晶

 浩然文史 2021-07-02

乌江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流域内多喀斯特地貌,这里有着神奇险峻的自然风貌,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千姿百态的乌江民居就是其重要体现之一。从一座座石头村、石头寨和石头城堡,到吊脚楼等特色干栏建筑,再到独具特色的大家院和崖上山村,每一处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赞叹,使人折服。也正因如此,乌江也有了中华民居博物馆的美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乌江的特色民居吧!

一、山水为伴的乌江吊脚楼

由远古时期传承而来的吊脚楼,在乌江流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了南方民居的特色代表。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这种形态是建筑理念与自然环境充分协调配合的杰作。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乌江吊脚楼依山水而建,沿着江水一字排开,一排排,一列列,俯瞰而视,像是组成了一个个约等符号,中间又点缀着层层叠叠的山峦和丛林花草,美不胜收。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吊脚楼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但是乌江流域的龚滩、思渠、文家店等地,还为我们保留着远古的建筑记忆。这里的吊脚楼清秀端庄,像土家族的大山一样单纯质朴,不似苏州园林的精雕细刻,这里的吊脚楼只需要在窗子上雕刻上几个特殊的符号,像是水藻、藤草、水纹等,既富有象征意义,又朴素大方,这难道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吗?

二、古朴厚重的石头寨与石板房

在多山的乌江腹地,你可以见到用石头建造的各种房子,一座座石板房,一排排石头寨,堪称巧夺天工的建筑著作。

石头寨依山傍水,丛丛绿色点缀其间,极具特色。石头寨的石屋沿着崎岖的山坡而建,大多数房屋的朝向一致,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布局可谓井井有条。房屋多用木石结构,几乎用不到一砖一瓦。建造时,先用石块堆砌出大约两米高的地基,然后在上面建造木质框架,建好后,四面砌石,并用石灰或者混凝土填补缝隙,接缝紧密,建筑坚固。村寨边的树荫下,安置了许多的石板凳,是大家话家常的好地方。

石头房

石板房,和石头寨一样,也是乌江布依族的特色建筑之一。其建造方法和石头房类似,只是使用的原料多是当地的成片页岩,并不是石块。页岩石板还可以制作成石磨、石灶等,可谓用途多样了。

石板房

三、盐油古道旁的古色民居

众所周知,古代的乌江是一条盐油运输要道,正是如此才催生了沿岸城市的经济中兴。作为一个南来北往的集散地,生活在这里的盐油大家建造了属于自己的“私家园林”。诸如龚滩的杨家院子、冉家院子,思南的刘家统子,淇滩古镇的张家院子、王家院子,还有沿河的周家大院。走进这些古色民居,我们能够触摸到岁月的痕迹。

冉家院子

龚滩的杨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他们的住所主要是木质结构,并且带有封火墙,这是沿袭了他们江西老家的传统。思南的刘家统子位于思塘的城南位置,统子是一种封闭建筑,外围有一圈围墙,设有一道木质的龙门,龙门上铺有青瓦,家人从龙门进入,其后便是照壁,绕过照壁,才能真正看清园中美景,具有朦胧之美。而木质的房子多雕花和浮雕,散落在窗子上、花坛上,图案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来自各地的商人,在乌江边生存发展,生根发芽,他们为乌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努力,发财后大多乐善好施,资助贫困家庭和流民,为乌江的历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思南民居

四、千娇百媚的乌江乡村

在大山深处,总有数不尽的秘密,那里的山水,那里的村寨,那里的文化,该是什么样子呢?

石阡楼上古寨,位于乌江中游的大山深处,这里有巍峨的观景台,有古老的青石“南桂石桥”,有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古寨,一条条青石板巷道从脚下延伸,漫步其间,幽深静谧,心平气和。

思南的郝家湾,更多的是古典园林的美感,她的布局,她的设计,都别有深意,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这里的水从山上的泉眼缓缓流下,穿过寨子,充分体现了“环曲兜抱”的风水观。同时,这里的巷子在纵横交错中却泾渭分明,现在从高山上俯瞰,像是组成了一幅八卦图,其中的流水,或砌坝为塘,或设为水渠,或长或短,或断或连,更像是为这一幅卦象增添了动态的玄机。

郝家湾

沿着太平河一直往前,就可以看到梵净山上的“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村。云舍,寓意为“云中的房舍,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有仙人洞、嘎嘛洞,有轰鸣泉、大峡谷。这里的院落多为清代和民国的建筑,大多是四方形,房屋普遍为二层,青砖为顶,滴水屋檐,意境之美不可谓不妙。除此之外,德江的朝阳村、洪渡河边的龙潭村、乌江下游的道真大塘村等等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云舍村

文史君说

房屋,是一个住所,更是一个家,它是我们栖居的地方,是情感的寄托,也是文化的载体。当你穿越在乌江,除了听到回荡的船工号子,还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奇妙建筑。这里真的是一个丰富的民居博物馆,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是经验智慧、审美情趣和传统文化的结晶。

参考文献

常璩:《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史记·西志夷列传》,中华书局修订本,2013年。

田永红:《乌江——远山的歌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中华民居》杂志,2020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