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是一出生就这样的

 安慰记心理小店 2021-07-02

安慰记心理小店

一个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2019年第54篇推送

总第600期

 实用的心理武器们 

 积极心理学专题第22期 

作者 | 安慰记实习生李彬莎

编辑 | 安慰记准咨询师余泳蓝

自尊的三种类型

我们大都承认,自尊是个好词儿,用来形容一个人时,通常都含着褒义。但我们很难发现,拥有自尊的表现,有时也会充满自相矛盾的部分。

Tal在课堂上给我们举了个例子:高自尊的人通常是仁慈、慷慨和富有同情心的;但另一方面,高自尊的人又会表现出充满敌意、缺乏合作精神和复有抵触情绪的。

这可能会使我们感到疑惑,为什么高自尊的表现有时是正向的,有时却会有负面影响呢?自尊到底是不是一个值得拥有的良好品质呢?

针对这个问题,Tal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理论,名字叫做“渐层模型”,它把自尊分为三层,分别称之为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模型的意思是说,我们必须实现了一层,才能进入到下一层。

简单来说,这种感觉就像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打完一个才能继续升级打第二个,成为依赖性自尊的人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继续完善自己,成为独立性自尊人群,最终达到无条件自尊的高度。

依赖性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己和他人做对比,自尊感来自于“我比别人好”。

独立性自尊的人,他们的自尊感来自现在的自己比原来的自己有进步。

无条件自尊,是自尊的最高层次,这类人自我感觉良好,因此不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不在意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当然,这和自恋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被定义为高度的依赖性自尊。

而无条件自尊的人群,他们承认自己的优点,也认可自己的缺点。换句话说,他们自己认可自己,自己包容自己,而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不需要他人的介入。

当然现阶段的我自己是没办法成为无条件自尊型的人啦,不过我自身的经历倒是可以体现从依赖性自尊到独立性自尊转变的过程的。

从前的我是个典型的依赖性自尊。努力学习只是想拥有比别人更好的成绩,努力工作只是想拥有比别人更好的绩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只是想让别人感觉我更优秀。现在看来,以前的我更像是为了别人而活,或者说,是为了在别人眼里的我而活。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已经小有成就了,短暂的开心了一会儿后,马上又会因为自尊心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很快就又陷入了一种“我还不够好”的怪圈中。

那段时间的我活得很累,但我渐渐感觉到,为了他人的看法而活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决定,为什么不为了自己而活呢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了那么一点点进步,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吗?现在的我比之前的我更好了,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到有成就感的结果啊。虽然现在的我仍不可避免地拿自己和别人做对比,但和从前的我相比,已经好了不止一点点了。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早起了半小时;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工作效率高了一些;

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开心了;

……

正是这一点点积累的进步,这一点点积累的对自己的认可,铸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它让我们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无条件自尊”的人。

 我不是一出生就这样的


Tal的一个工作伙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他的人生导师——Warren,是一个典型的无条件自尊与自我实现者。当Tal问道如何才能成为Warren这样的人时,Warren这样回答:“我不是一出生就这样的。”

这仅仅十个字,包含了很多信息:

第一,他告诉我们,成为无条件自尊者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点点进步的,而非到了20岁,或者到了40岁,突然一下开窍了,自己就成为了无条件自尊者;

第二,他告诉我们,无条件自尊者和自我实现者是诚恳的、真实的,他们谦虚,但不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显摆自己,而是真正的谦虚。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示,真正的高自尊者,认可自己的优秀,也承认自己的不足,他们真实的面对自己,诚恳地对待他人。他们接受自己犯错,也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很大一部分人,活这一辈子都是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完美并没有错,它促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但如果发展成病态的追求完美,觉得自己只要出一点差错就是罪大恶极了,那这就成为了心病,便不是一个无条件自尊和自我实现者应该有的表现。

通常意义上,自我实现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看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学习接受自己,学习对自己敞开心扉,学习包容自己的优缺点的过程。也是一个实现自己的自身意义与价值的过程。自我实现的过程其实与实现三层自尊的过程相类似,也相依存。都是需要时间,需要感悟的。

不纯粹的无条件自尊


Tal提及Marren说过:“我没有见过在45岁以下就自我实现的人,即使是那些自我实现的人,仍然有残留的一丝丝独立性自尊和依赖性自尊,这种自尊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它们减弱了。”

换句话说,就是即使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条件自尊的自我实现者,你很有可能依旧有一些依赖性自尊和独立性自尊的影子留存在你的身体里。有些事,你可能会控制不住的通过拿自己和他人对比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感,有些时候,你也依旧可能会因为自己取得了一些进步而开心很久,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些情况不可避免,但这也完全不会阻挡你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的脚步。

就拿我自己做个例子好了。我之前已经说过了,我感觉我正在慢慢成为一个独立性自尊者,我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用现在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做对比,而非和他人做对比。但仍然会有那么一些情况,会让我内心的依赖性自尊悄悄跑出来,比如一次考试的成绩比别人高,比如一次出门的穿搭比路上遇到的人好看,比如一次逛街化的妆比同行的小姐妹漂亮(好的,我知道这样想不太好啦)… 

只能说我在成为一个独立性自尊者的过程中,依旧会存在一些依赖性自尊的行为,而我也接受,当我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性自尊者的时候,我也依旧会有一些依赖性自尊的行为,只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而已。

爱别人的标准,是爱自己


当我们培养自己的自尊时,我们会变得更有同情心,更爱别人。对,不需要疑惑,我们之前说过,自尊的最高层——无条件自尊,是一种接受自己所有的爱自己的状态,那么,在爱自己的同时,也会触发一些其他必要技能,也就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爱别人等等。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爱自己,爱他人的标准,也是爱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你连爱自己都不得要领,该如何去爱他人呢?因为我们对待他人的标准,也往往就表现出了我们对待自己的标准。这也就说明了,那些有着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的无条件自尊者,也更容易认同他人。

你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人,他践行着一种生活标准:别人说往东,我不敢往西,或者更可怕的,别人说往东,我偏偏往西。这种人属于哪层自尊呢?Tal告诉我们,他们属于依赖性自尊。因为他们的行为完全依赖他人的意愿,完全取决于他人的说法。无论是遵循他人的想法,还是跟别人唱反调,“别人”这个词都一直环绕在这种人的生活中。他们的这种行为算是爱别人吗?或许遵循他人意愿的行为看起来很像爱别人的行为,但实则不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常常是别人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连自己都无法认同自己,自己都无法爱自己,又何谈爱他人呢?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或许很少将自尊与自己的人生走向联系在一起,我承认有些时候自己的自尊心会影响到某些行为,但对于人生走向,或许自尊还没有那么大的功能,直到我听完了Tal的这节课程。

今年年初我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打击——考研失利。跨专业(不喜欢本科学的机械设计专业,但还是选择了一个相对没那么难跨的工科专业)、跨校的二跨考研,以及大四上学期不那么正常的繁重课业的确给我的考研难度增加了不少,但“没考上”的结果依旧让我痛苦,因为室友大都考上了研究生,虽说她们考的是本校本专业,但考上了和没考上的差距还是让我喘不上气,经常会为以前的自己没有选择稳妥的本校本专业而后悔不已。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应该是被依赖性自尊的我支配了,我觉得别人会因为我的考研失败而嘲笑我、看低我,这直接导致了我的心理崩溃,最后选择了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帮助才慢慢调整了心态。也就是在那时,我从一个依赖性自尊的人慢慢转变成了独立性自尊者。

在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当时也选择本校本专业,或许结果很大程度就会不同了,但每每想到我要再继续学习我不喜欢的专业,内心就会充满排斥。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是个第一次考就能考上研的人,而用自己的未来做赌注,不理智,也不现实。

这或许就是我当时的依赖性自尊与独立性自尊在我对未来的决定时的拉扯吧。也是在那时,我开始思考,我想要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喜欢心理学,但奈何造化弄人,一直没能如愿以偿地学习心理学的相关专业。我一直确信在未来,无论我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会开始学习心理学,并且为成为一名咨询师而努力,那为什么不现在就开始呢?

我想要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理想而活,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因此我决定二战,努力考取心理学研究生。在做这个决定时,我觉得我已经是一个独立性自尊者了,我不再因为担心选择二战,别人可能会笑话我而惴惴不安,相反,有了目标,有了方向的生活,真的让人神清气爽。

这或许就是一个人的自尊状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抉择的真实案例吧。

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不要被他人的看法约束,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不是Ta人附属品的你,能独立决定自己人生的你。


【你的声音】安慰记是你永远不变的支持系统,每个人的声音都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期声音】欢迎大家留言自己对于“自尊”的看法,也可以分享一些如何成为独立性自尊者的小心得。

1 了解详情,阅读下面文章

不后悔的迷茫 | 90活动第9期

2 直接报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