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跌跌撞撞,我终于总结出了科普读物的共读方法和书单!

 果妈说教育 2021-07-02

阅读是语言输入中最省钱的一种方式和动辄大几万的机构费用比), 

在亲子共读中,孩子和书之间产生一种愉悦的联结关系;我们和孩子也同时从书里学到了东西;

书中的内容和精彩的小世界,也一点一滴滋润和充盈着孩子的内心。 

我们之前分享过不少我和果果共读过的书, (点击下面图片可原文阅读)

有女娃最爱系列, 

 
也有桥梁书的半壁江山,学乐大树系列, 


有我们5岁前读过的数千本绘本分享, 


有牛9后,我们自主读过的一些桥梁和初章书, 


当然也有0-3岁低幼小娃书单, 


今天,来盘点和分享我们读过的科普绘本系列以及一路的心得,给大家做参考。 

很多小娃都不爱读科普绘本,我们前期也如此,很多3岁买回来的科普书,一直到四五岁才拿起来慢慢开始读,

但是一路走过来,我依然建议:

科普读物能读早不读晚,哪怕一天只读一两页都行, 

学龄前读太多故事性内容而忽视科普,等到小学再引入时,难度会大于学龄前,一些娃就会出现排斥读科普绘本而只读虚构类的习惯。 



亲子共读中,下面3个小方法能帮助孩子和家长缓解对科普读物的畏难心理,

① 在给孩子亲子共读之前,只有父母先读一遍这本书,才能更有趣地读给孩子听。

这个读,不仅仅包含了查不认识的单词,还有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书中的科普知识,

只有当我们发现其中的趣味,才不至于干涩地照着书读句子,然后各种鸡飞狗跳了。

我们群内有位低龄娃妈妈分享过自己的共读经验,

她说自己娃太小,科普读物中的句子孩子根本就听不懂,

于是在亲子共读的时候,她只根据图画,给孩子讲关键性的词汇或者简单的短句,配合着自己做出的动作和音效,孩子也是听的津津有味,越读越爱。


也有家长在读科普书时,会提前查好多相关的知识点和图片讲给孩子听,

知识点小结:

在给孩子亲子共读之前,除了先查不认识的词汇,还可以准备相关的知识点,高清图片,甚至是一些相关的视频和纪录片引申给孩子看。 


也许一个小时的共读时间,我们只读了2页,但是孩子对词汇的认知,背后的科学认知,以及兴趣和启发,都无法衡量。 


和孩子一起共读科普读物,不需要一下子读完一本,甚至不需要按照书中的内容“照搬念”, 

每一套科普读物,都是由标题,目录、表格、地图、标记、图表,加粗的字体组成的,

我们读的时候,可以先引导着孩子注意这几部分,了解基本的信息,会对即将进行的阅读,产生期待和帮助。 

孩子读的多了,慢慢就知道这类书和故事类完全不同,逐渐地来感受科学的严谨和逻辑性。 

知识点小结:

不用完任务式阅读,不用一次性读完,读之前可以一起从头到尾快速读下这套书的基本信息。

回归生活,观察和实验

我一个熟知的家长,她在给孩子读人体结构的内容时, 因为自己英文有限,她和孩子一起动手操作了人体的科学实验,


一边做,一边重复关键的英文词汇,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对词汇记忆深刻,那本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孩子的最爱。 


知识点小结:

最好的学习永远都源自生活。 读完书,去大自然看看,观察下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走进博物馆,和孩子一起做相关的实验,看一颗种子怎么发芽,

都能让科普和科学,走进孩子的心中。 





这个系列放在第一个讲,一是因为它整体难度不高,3岁的小娃也能读,二是它全套以I am开头,对小朋友很有亲切和代入感。


这套书在廖彩杏书单里也有收录,它以孩子必须具备的生活基本常识来设计主题, 

比如 I am a Star,  I am snow, I am water, I am a seed, I am fire等等, 都是孩子生活常见,读的时候陌生感一下子就消除了,很容易产生认同感。 


句式上,每一页最多三个句式,词汇也都不难, 属于初级科普读物。 




这套书我们开团过,我和小娃都很喜欢,精读过一遍。 

它也算是入门级科普书, 词汇都不难。 

每本书第一页,都用导图的方式列出来该本中的重点词汇,孩子提前学习了解之后,再去读绘本,文字难度上就降低了非常多。 



每本书只介绍4个重点单词一页只有两三个短句,句子又是从重点单词展开的,精读下来,孩子能够掌握100个左右的科普词汇, 


配合上微距高清的特写照片,利用图片聚焦生词传达信息,真正地把图文结合起来,让孩子有所学的同时,提高认知,扩大对这个世界的了解。 






很少有书,能把科普讲的如此有趣,把奇特想象和抽象的科学知识完美融合,

神奇校车做到了!

每一册都是一个科普小故事。孩子们在古怪、疯狂的卷毛老师(Ms. Frizzle)带领下,乘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神奇校车,开启了一次又一次奇妙刺激的科学之旅。


让孩子们在阅读中置身于相应的情境当中, 身临其境地学习关于人体、地球和宇宙等相关知识,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是这套书最大的魅力。


不过在难度上,神奇校车属于桥梁书,每本读本词汇量在250-750字左右,还是需要孩子有一定的积累再去读。





这套书属于买早了系列, 买的时候果果3岁,给她读完全不感兴趣。 

一直放到快5岁,词汇量和认知有了积累,再拿出来读,竟也开始慢慢喜欢了。 


它总共2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兰斯AD300-500L左右(AD指的是在父母指导下阅读), 第二个级别兰斯400-700L左右。


它由美国Hayden天文馆馆长及知名幼教专家联合主编,结合国外数十位科学、文学、教育、插画家历时多年创作而成的作品,由Harper Collins 出版。 

它一本书一个主题,总共包含了六大主题:

The Human Body 人体
Plants and Animals 植物和动物
Space 太空
Weather and Seasons 天气和季节
Our Earth 地球
The World Around Us 身边的世界


词汇上没有非常偏,句式也不难,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段落会比较长,刚启蒙的娃读还是有点吃力。




这套书一共60本, 覆盖了动物类、植物类以及一些自然现象等,基本上科普类的各种主题,都能在Go wild 里找到答案。 


词汇和表达方式深入简出,不会出现特别晦涩枯燥的词,


而插图与实拍结合,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引领孩子走近自然科学。
书内不仅仅有细腻的插图科普,吸引孩子的注意,
还有延伸拓展到现实的照片和事件,帮助孩子结合实际,增强对该事物的了解和认知。


这套书因为数量多,所以主题很全,有各类动物主题,还有各类植物,地球,月亮等自然现象的主题。 


Usborne的这套科普翻翻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果果的最爱。 

它包含身体、动物、恐龙、时间、食物五大主题,最大的特点是将精巧的翻翻页设计与有趣的问答模式相结合,有趣,好玩,又有益。 


每本书从When,Where,How,Why,What, Who ,Yes or no?7个角度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好奇心去寻找答案。


不过这套书属于常看常新的工具书,没事和孩子翻一页读读讲讲是非常理想的,但是一次性讲完,家长和孩子压力都会比较大。




I wonder why 特别适合拿来做主题式阅读,它用孩子最喜欢也是最能接受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且主题和画风都很赞, 

 
它是麦克米伦出版集团畅销的童书系列之一,内容权威精准,文字通俗易懂,插图活泼精美。曾经创下每小时销售400册的记录, 全球热销1000万册的记录, 


这套书一个跨页为一个单元,回答孩子感兴趣的3~4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读完一个单元,就可以去找一些视频和孩子一起看,

我和果果每次读完这套书,都有一种蓬勃的力量感。 




这套书读了2年,今年终于读完了!真的太难了!

这套是比利时出版社Caramel 出版的针对中大童的动物百科。它把60种动物分为了6大类,分别为大自然的建筑师、超级生存力、运动健将、超级掠食者、逃亡高手和智慧天赋。 


这套的画风是真好,所有的图片都是源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高清动感, 会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每一张图都拍得非常有美感。 



不过这套书的内容,也是真的好难的,需要孩子有相当量的知识储备和词汇量, 

它采用总-分结构,跨越了生物学角度的分类,将各种不同动物的直观的共同点提出来,让孩子直观能感受和观察到的动物的奔跑、筑窝、捕食及聪明智慧等。 


每本书最后的Quiz 是大的亮点,根据Quize 的测试结果,可以轻松了解到孩子读完的书,是否真的理解,从而调整阅读书单。 




在果果小的时候,我们一起读了很多虚构类的书,因为故事有情节,内容简单,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爱,和共鸣。

慢慢大点之后,我们就开始一步步加非虚构类的书读了, 

相对比故事的有趣和好玩,科普书引领着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未知的美妙世界, 帮助孩子了解真相,丰富孩子的知识广度,培养孩子的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我们在孩子的启蒙初期,为了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以Fiction 为主,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Non-Fiction 的比例要逐步加大。 

美国教育界这些年也在向家长灌输这一理念:亲子共读时,尽可能丰富读物的种类,美国的课程大纲也越来越强调科普类阅读的重要性,它要求美国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50%的科普阅读,50%的虚构阅读,而这一比例在10年前是20%和80%。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每个娃,都能在科普读物里,找到真正的热爱!

果妈的防走失小号:



1. 谢谢你的每一次转发,分享,留言和认可!


2. 如需进英语启蒙群,请微信果gymmb8,备注公众号进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