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殖鱼虾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100多种“国标渔药”如何科学、精准、有效使用?

 水产前沿 2021-07-02
为什么要坚持对致病生物做药物敏感性监测?
  • 文/ 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浙江省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 油九菊 夏枫峰

有不少可能是从事水产养殖业或者相关行业的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送来信息,询问我们的一个问题是,既然“国标渔药”的包装袋上已经标有包括药物的用法与用量在内的使用说明书,水生动物执业兽医与水产养殖业者按照药物包装袋上标注的使用说明书用药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必要再针对水产养殖动物致病生物完成复杂的药敏试验后,决定水产用兽药的使用剂量呢?

关于为什么要针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后,再决定水产用兽药的使用剂量问题,涉及到的科学知识的确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一篇小文章,说明白其中蕴藏的一些科学道理,根据我们多年来坚持做这项工作过程中的真切体会,要对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彻底说清楚药敏试验的原理与意义等相关问题,也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想通过介绍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出现过的实际问题,简要地解释针对水产养殖动物致病生物进行药敏试验的意义。


01

药物残留问题已经导致我国水产品在国内、外的声誉受损(食品安全)

由于在我国的养殖水产品中先后出现了氯霉素、环丙沙星、孔雀石氯硝基呋喃等药物残留的问题,使我国的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并且直接导致国内、外水产品消费者,对我国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了怀疑。

目前,养殖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已经超越了水产养殖行业内人员关注的范畴,成为了涉及到食品卫生与公共安全的热点问题。就在数年前,在上海等地销售的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由于被检测到体内有硝基呋喃等药物的残留,引起我国许多地方对进入市场的大菱鲆采取了“封杀”的措施,其结果不仅直接导致了大菱鲆主养地区出现大量养成大菱鲆的滞销,养殖业者遭受了严重损失。

又如出口到欧洲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us)等水产品,由于出现了环丙沙星等药物残留问题,导致了欧盟对我国出口水产品的禁运。

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问题,已经让我国消费者心存疑虑,同时对我国的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痛定思痛,要避免养殖水产品中因为药物残留问题而影响到其在国内、外的声誉,就必须弄清楚导致这个问题的真实原因。而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真正做到能满足科学使用“国标渔药”基本条件的缘故。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者均会受到三个问题的困扰:如何准确地诊断疾病;如何选择到合适的药物;如何确定准确的剂量,做到精准用药。

然而,水产养殖动物的各种病害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水产养殖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者及其家人的生活状态。当他们精心饲养的水产养殖动物发生某种严重疾病后,让他们不使用任何药物而放弃治疗是不可能的。面对水产养殖动物的大量死亡,他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全力去施救。因此,迄今为止,在我国各地的水产养殖业者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控中,盲目、滥用各种药物的情景,依然是常见的、正在继续进行着的。

养殖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发生的!

面对因遭遇到水产养殖动物因病大量死亡而承受着巨大经济损失的水产养殖业者,作为水产养殖技术指导者、管理者的我们,如果只是向他们喊几句“科学用药”、“减量用药”、“精准用药”、“无抗养殖”......的口号,而不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对得起谁?

02

缺乏必要的科学用药参数,是导致我国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等质量、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危害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菌、寄生虫等致病生物,与危害人类与陆生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一样,均会对抗生素和杀虫类等药物产生抗药性(drug resistance),而且各种致病生物对抗生素和杀虫类等药物的耐药性,会随着接触到这些药物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已经获得我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允许在我国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中使用的100多种“国标渔药”,按照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要求,兽药生产企业对每一种“国标渔药”都是按照统一的配方和质量标准生产的,每种水产用兽药使用说明书中标示的用法与用量也是全国统一的。按照这种统一标准生产“国标渔药”,对于水产用兽药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可能是正确的、甚至是必须的。因此,我们无意评价农业农村部对水产用兽药的实施的这种管理措施与办法,究竟是否具有科学性。

在这里我们想要讨论的问题是,将这些遵循统一配方和质量标准生产出来的“国标渔药”,严格遵循这些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用法用量,将其用于我国不同水产养殖区域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治疗时,真的能取得相同的药物治疗效果吗?

在本文前面就已经提到,任何致病生物对抗生素和杀虫类药物,都是会产生耐药性的,而且这种耐药性的产生是在持续进行着的,这是客观自然规律。在我国不同的水产养殖区域,由于水产养殖业者在治疗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过程中,使用的水产用药物的种类与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结果必然是会导致不同养殖区域的致病生物,对各种水产用兽药所产生的耐药性强弱程度不同。因此,当人们采用质量相同的“国标渔药”、按照统一的说明书中标注的相同用法用量,治疗不同养殖区域某种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时,难以获得同样有效的药物治疗效果,就不再是难以理解的问题了。

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唯一正确而有效的做法就是通过在患病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分离、鉴定致病生物的基础上,完成分离致病生物对“国标渔药”的敏感性检测实验,根据致病生物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国标渔药”并根据测定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确定其“国标渔药”的用药剂量,在做到所谓的“精准用药”的前提下,获得对疾病进行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

我们认为,我国的水生动物执业兽医以及水产养殖业者,在使用水产用兽药时,缺乏必要的科学用药参数,是导致我国养殖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等质量、环境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03

完成致病生物的药敏试验需要一定时间,患病水生动物等不起,药敏试验没有意义

当我们完成上面内容的介绍后,有些人又发出质疑声了: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的特点,发现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后,至少需要几天时间完成分离、纯化致病生物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过程,等试验结果出来后,患病鱼早就已经死光了,做这样的实验有意义吗?

是啊!这样的质疑声还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以后,再来做致病生物耐药性的监测工作呢?如果我们与水产养殖业者配合起来,请他们在完成日常的巡池工作过程中,若发现养殖水产动物出现个别身体发黑、离群独游的患病个体后,就能将其捞起来送到实验室,由实验室技术操作人员完成致病生物的分离、纯化和耐药性检测后,将其致病生物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状况记录在案,一旦这些池塘中的养殖水产动物发生疾病后,水生动物执业兽医和水产养殖业者就能立即根据记录在案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用下去。这样做,不就可以真正帮助养殖业者做到科学、精准用药了吗?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的一个问题,有些人对于我们提出的在使用水产用兽药之前,需要了解水生动物致病生物对药物敏感性的观点,以及建设小型的水生动物致病生物药物敏感性检测实验室做法,提出了一些质疑,甚至是说出了一些诋毁性的言辞。

在结束本文之前,我们真诚地请教这些发出这类言辞的先生或者女士,您能提出更为科学、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与方法来吗?有更好的方法与技术能帮助我们做到对“国标渔药”的科学、精准使用,帮助我们实现使用“国标渔药”更有效地治疗在我国不同水产养殖区域饲养水产养殖动物的各种疾病吗?您有更好的方法与技术帮助我们实现彻底避免“水产用兽药的销售靠忽悠”的现实状态吗?

尊敬的先生与女士,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严肃的科学问题,如果我们只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不钻研、不学习,而是说几句不负责任、无关痛痒、甚至是带有诋毁性的言辞,是解决不了任何科学问题的!

因此,我们还是热忱地期待着您能与我们一起,为实现“国标渔药”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治疗中的科学、精准、有效使用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做药物敏感性检测,就是为了实现我国水产养殖业能健康、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做药物敏感性检测,就是为了身体力行地贯彻执行我国农业农村部于2017年颁布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生物做药物敏感性检测,就是为了亲身参与实施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门联合制定的《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实现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遏制细菌耐药发展与蔓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坚持对水产养殖动物致病生物耐药性的监测,不仅关系到对水产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治疗,关系到动物源性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与控制,还关系到已经进入21世纪的人类,是否能最终战胜所面临的最大危机——由“超级细菌”引起的人类健康危机。因此,坚持做到对致病生物做药物敏感性试验,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于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措施!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