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白蒺藜,怎么理解“搜风止痒”?

 明月照书窗 2021-07-02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白蒺藜,怎么理解“搜风止痒”?

中草药历来就博大精深,很多看上去其貌不扬的事物,却很有可能就是不错的中药,蒺藜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种常用中药,蒺藜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已经有了记载,并被列为上品,故名蒺藜子,此外还有刺蒺藜、硬蒺藜等别名。

蒺藜有很多种,但一般来说,我们现在所说的蒺藜子,一般指的就是白蒺藜。

从植物属性来说,蒺藜属于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蒺藜接近成熟的果实,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及北方各省均有出产。

外观上,蒺藜子是由五个小坚果聚成星球状的复果。外表有10个粗大的木质硬刺,顶端俩俩相接,很像一个五角星。

我们见到哦上架的成品,一般已经成了脱开的单个小坚果,桔瓤片状,长在7到8毫米左右,表面黄色且有网状花纹,弓形面有长,短刺各一对,气微,味淡。入药者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色黄绿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蒺藜子含有挥发油脂、剌蒺藜甙、生物碱、脂肪油等多种成分。

历代本草家认为,蒺藜子性味苦温,能入肝肺二经,主要有疏肝熄风、行瘀去滞之用。也就是能解郁、明目、止痒。现代科学还发现,蒺藜子有一定的降压、镇静、抗过敏作用。

因为蒺藜子外表有硬刺,如果不小心喝下去的话容易伤及消化道粘膜。所以,入药的蒺藜子,一般需要辗轧一下,以将其硬刺弄倒,有的还用盐水喷洒后炒黄使用。

总之,蒺藜子的功用主要集中在散风、疏肝、明目、行血几个方面。常被用于头风头痛、目赤肿痛、多泪、乳汁不下等等。

总结一下历代医家对蒺藜子的使用经验:

1、疏风清肝:

适合肝经风邪所致的头晕目眩,大概就是取中蒺藜子的降压、镇静作用。现代所说的高血压头痛头晕者,辨证属于肝阳上亢者,蒺藜子可以与牛膝、钩藤、天麻等配伍,代表方剂如蒺藜疏风汤;

2、眼科诸疾:

蒺藜子也是一种眼科常用的中药,常用于目赤多泪、或痛或痒、视物模糊、以及外眼翳障,这些功用就比较适用。

如果是风热较轻的角膜炎、角膜炎退行期,或急性结膜炎等问题,常与木贼草、决明子、谷精草等清热明目之品配伍。

3、风热瘙痒:

风热外邪在肌表所致的皮肤发痒和皮疹,比如一些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湿疹等问题,蒺藜子常与蝉蜕、防风、荆芥等散风热药配伍;

如果辨证属于血燥生风者,常与首乌、当归等配伍;

4、疏肝解郁:

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闷疼痛,前人认为蒺藜子有行血去瘀作用,所以也常被用到。比如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里,适当配伍蒺藜子。

此外,还有一种软蒺藜,属于蒺藜科植物,是西伯利亚滨藜的果实,外观为扁平扇形,表面黄棕色而粗糙,老熟时的果实基部有剌状突起,但质软而不刺手,果皮种皮都比较薄,气微而味微酸咸,功用大致和白蒺藜相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