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讲座·张逸红:大概念下的单元设计——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

 依然叶 2021-07-02
图片

一、选择性必修1的定位和立意

(一)选择性必修与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的关系:

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通过教材分析可以看出,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对相关学习主题作系统深入的探索。


图片


比如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就将《中外历史纲要(上)》中三省六部制、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等分散在9课里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制度的认识。当中涉及到人事管理,提炼并补充许多新知识组成《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必修课程引领同学们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因此,老师要考虑整合问题,尤其是选必1与必修上、下册的区别与联系的问题,以及怎么进行深入与拓展。
(二)选择性必修1的立意
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本模块分别讲述历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史,就像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中国和世界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历史的窗口。教材的每个单元打开一个历史视窗——每个专题从中外历史上选取聚焦视角。探究这些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二、大概念下的单元设计

——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

(一)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据此,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更强调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
面对新教材使用带来的巨大挑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在单元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操作方面,教学界已达成较多的共识。

第二,单元设计要注意三个着力点

以“大概念\主题”为引领,这是“魂”,解决课程和模块的立意问题;其次,用“骨架”呈现结构化内容;第三是情境化教学,这是“血肉”,包括教师启发式讲授和学生主题式学习等教学方式。例如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核心概念,但不是教学大概念。基于其内容,可提炼出三类大概念,第一类是重大历史现象本身;第二类是提供某个历史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中外如何选拔和管理官员”;第三类是实现学生价值观转换的途径等。

第三,单元结构化课程内容分析

如何理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这一内容?该内容标准能对应什么核心素养或思想方法?它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既是国家制度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社会治理的要求;与特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要求和反映。 

(二)对教科书的分析

既有单元视角,也要有课的视角。具体包括以下问题:本单元(课)在全书(本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本单元几课之间(本课几个子目间)是什么关系?本单元(课)的主要史实和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本单元(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本单元(课)有哪些重要的材料?该材料和相关单元(课)文是什么关系?本单元(课)有几个学习栏目?该栏目和相关课文是什么关系?编者设计该栏目的意图是什么?该栏目能起何作用?等等。比如知识方面的联系,秦汉部分可以整理出如下表格:

图片

三、大概念下的单元设计

和启发式讲授的课例分析

策略一:单元导言与小结呼应

片段1   本单元导入这样讲述:当一个国家的主要政治制度建立起来,选用优秀人才成为影响国家治理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逐渐懂得“官人,国之急也”“天下治,必贤人”的道理,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第一句点明本单元人事管理制度与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关系,第二句指出本单元内容特点在于丰富性、多样性,第三句强调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学习价值,既有指导思想,也有政治实践。

片段2   本单元小结:呈现单元主要内容结构,并指出中西方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政治文明发展中继承与借鉴的特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适应了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是民族国家出现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而中国废除科举制、建立公务员制度则是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国家治理方式的调整。由此可见,建立现代化、符合国情的选官和管理制度,对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策略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

在讲“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时,通过“文官制度与西方历史发展的关系”示意图,引导学生将文官制度形成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建立起该制度的形成与英国工业革命后政府工作的需要,“政党分肥制”的弊端,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关系。概述文官制度从1855年初步形成到1870年最终确立的过程,分析其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以及后来对该制度的弥补和完善。

图片

策略三:从专题立意把握专题史教学的侧重点。

专题史呈现某领域的演变过程,一方面,是该领域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如科举制本身的改革废除过程;另一方面是一定时期的政治事件、制度文化或其他因素对该领域产生的作用,如晚清哪些大事影响或推动了科举制的变革。从课程设置的立意看,选择性必修应偏重于后者。

科举制的废除的大致过程和当时政治事件或其他因素对该领域产生的作用,如下表所示:

图片

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观察大事年表提取有效信息。一是从时间纵向上看,近代以来从提出变革选官制度到最终废止科举制,持续半个多世纪,可见其过程之漫长和情况之复杂;二是联系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已有官员提出变革的动议,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两度掀起抨击、改革科举制的高潮。引用合适的史料,揭示科举制改革的推进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近代中国重大政治事件的密切关系。

本文作者张逸红,由公众号“历史教育通讯”授权转载分享,仅作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