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生于山西,写了《葬经》,建了温州城,却选择在镇江“水葬”

 新一壶春秋 2021-07-02

郭璞是东晋人,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是中国古代白事宝典《葬书》的作者,虽然很多人争论《葬经》作者是否为郭璞,但并不否认尊郭璞为风水祖师爷这一个称呼。他第一个提出了“风水”一词,才有了此后“风水术”大行其道。


关于郭璞,古代人就很推崇,唐房玄龄撰修的《晋书》中对其写有单独传记,北宋时被追封为闻喜伯,元代被追封为灵应侯。

而发展到今天,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是有关于他的两个做法:建设了温州城、选择了水葬。今天,无论是温州还是水葬之地镇江,都成为经济繁华之地,旅游圣地。


我们先说一下郭璞与温州的关系。

郭璞来温州纯属偶然。历史上,在强盛的两汉之后,中国走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西晋末年,晋室南渡,郭璞避战乱,来到温州。

这一年是公元323年,明嘉靖《温州府志》记载,永嘉郡建郡城于瓯江南岸,时郭璞刚好游历,特请他为之卜城。彼时永嘉郡,今温州老城。


郭璞接受任务后,登西郭山察看地形,设计了两套方案:一套为“城包山”,一套为“山包城”,人们选择了第一套方案。城市坐南面北,环山而建,相对封闭。城市东部为社会活动区域;西部以居民住宅区为主;南部为贸易市场;北部为交通港口。

同时在城内建了64个泉、5个水塘,解决城内人民用水和适应战时需要。


传说筑城时,有白鹿衔花而过之瑞兆,故又称“白鹿城”。当地老百姓为感谢郭璞卜城贡献,把他登临相城的西廓山改名为郭公山,并在山下建郭公祠。

在民间,关于老城选址设计,还有个传说,这样的设计有两大好处:便利百姓致富,避免战乱。在后来的发展中,似乎还真的印证了这个传说,避免了两次大的浩劫。这两次战争劫难大家都知道,就不再赘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温州老城逐渐被拆除了,令人唏嘘不已。时至今日,仅华盖山上残存一段外城遗址,内城只留下了谯楼及其东边几十米长的内城城墙。


接下来,说一下郭璞的“水葬”。

在今天镇江金山寺景区塔影湖旁边,有个不大的景点---郭璞墓。以前的时候还不出名,而如今,人们除了听一听水漫金山的故事外,一定要来郭璞墓感受一下风水存在的。

清代刘名芳编《金山志》记载:“郭公墓,在山之西石簰山(云根山)”

今天的金山离长江主航道有数百米之遥,而在郭璞时代,金山还是个江中小岛,今天的模样,是长江水冲刷南岸淤积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年郭璞墓地是在江中,名副其实的“水葬”。

元代镇江府任职的诗人萨都刺对郭璞的做法也很困惑,他曾在诗中纳闷地写到“当年郭璞因何事,来葬江心作浪传?”


那么,郭璞墓地为什么会在水里呢?其实很简单,这是郭璞自己选的。

当年郭璞游历的时候,曾经来过镇江,当时叫京口。他站在江边山顶,俯瞰“大水龙”,心情澎湃,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地方。

当时他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我卒,可葬于金山脚下。”但是,这并非郭璞的本意,而是郭璞的儿子郭骜闹了个乌龙事件。


明代郑瑄曾经写过一本书《昨非庵日纂》,里面收录有《郭璞墓》一文,解释了来龙去脉:郭璞的儿子很叛逆,但凡郭璞让他向东,他一定向西。郭璞选中墓地后,故意说要葬在“金山脚下”,认为儿子一定会把自己葬到山顶上。

没成想,郭璞死后,儿子醒悟,后悔以前不听父亲的话,这次就按照遗言,把郭璞葬在了金山脚下。故此留下了“父作子笑,子作父笑,若要不笑。须是龙叫”的笑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