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意,是一笔灵魂的交易》第8课 按部就班慢慢来 读书笔记(2)

 dituinaocom 2021-07-03
2021.06.01 08:47:55字数 2,712阅读 42

每一个结束都是一个开始,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

但我们在经历悲伤时,却常常忘了这一点。

我们遭受过伤痛的打击,所以我们自然而然的只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

有关作品成功受人称赞的美梦都已经破碎,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将要经历的事 。
这事说来也不容易,因为我们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如果现在就这么痛苦,那么未来也不一定能好到哪儿去 。

“塞翁失马”这种观念是艺术家的一件法宝,

要想获得这件法宝,只要大胆的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次的挫折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帮助?”

它为我的作品指明了什么哪条路?它有可能会令你吃惊,但也会给你自由。

其中的秘诀就是让痛苦转化成一种能量。

实现这种能量转化的关键在于,你要肯换个角度去看你的作品,

或是通过一下你不敢迈进的大门,这样你就会相信漫漫黑夜总会有尽头 。

要想接到球,你得先有想接到球的渴望,不要抱怨别人丢球时弧度不理想,你只要伸手去接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

每当我受伤时,我不会去抱怨“为什么是我?”
而去问一个恰当适合的问题“然后该怎么办?”

只要愿意问“然后该怎么办?”

我就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每当我把不作为最后的答案时,我都会变得停滞不前。

我得出了这样的教训:“恢复活力的关键在于,慷慨的赋予自己以能量和选择的余地。”

如果你放眼望一望,那些持之以恒,成绩斐然的创作者们,你就能看到他们验证了以上道理 。

“我现在当一名作家,未免太老了。”这是一个常见的抱怨, 更是维护自尊的蠢话 。
“我太老了”是一句拖推脱之词,常常被用于回避恐惧 。

很多处于创作瓶颈状态的人,都觉得自己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是太年轻,就是太老了。

由此推论,似乎只有年老而荒唐的人或年轻而愚蠢的人才有权去尝试追求梦想 。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疯狂都被看做是探索,创作探索的必要前提条件。

“我们不想看上去疯疯癫癫,但以我们这个年纪尝试做这些事看上去都会像个疯子 。”

创造力诞生于当下,时间在当下不具意义,这是我们在创造性自我修复过程中的发现。

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孩子,在享受过一场心满意足的艺术家之约之后,
我们可能会这样说:孩子不会装模作样,一旦创意慢慢变得流通,我们就会像孩子一样忘我 。

回避艺术,厌恶艺术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过程持有否定态度,

我们喜欢把精力集中在学会一项技能,手艺或是完成一件作品上。

因对最终结果过分重视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创造力的光芒更多的闪耀在正在进行创作过程中,而不是完成作品之后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哪件创作活动会有终结,你不可能肯定的说,你完全学会了表演 ,因为总会有更多的等着你去学。
还可以由此推论,你甚至不能说自己导演完了一部电影,
因为即使时隔多年以后,你也总是可以重新导演这部电影。
只有你一直做下去你才知道你当时的做法可以如何修正,下一步应该怎样做才好。

这并不意味着完成了的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万万不是我想说的。

我的意思只是要告诉你正在进行的工作,自然会为你指明下一步还要做什么,如果如何才能使你的创意 做得更好 。

我们的创意生活会因注重过程而保持新鲜感,会因注重作品而变得愚蠢或才思枯竭。

在这个消费至上的社会中,我们沉溺于对艺术的成品的痴迷中且无法自拔。

觉得艺术生产出成品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对结果的偏重,阻塞了我们创造力的发挥。

作为创作中的艺术家 ,我们可能想探索新的艺术领域,但又看不到未来的发展,

也不知道追求这种对未知新领域的体验对我们的事业是否有益。

如果只想着展示成果,就不得不扼杀好奇心,却不知这会阻塞创意 。

初学者只有虚心而受教,才能踏上探索的征程。
探索才能带来成就 ,你是否能谦虚一点儿,降低身份去开始做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 。

按部就班

我说的按部就班是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是跨出一小步就已经很好了,而不是在大脑还是一片空白时就急躁冒进 。

如果你把一部剧本拆分成每天要写的量,那么你很快就能完成今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
在洗完,在衣服洗完之前就写好了,它让你远离负罪感,不会因为心里有事儿而惴惴不安 。

一般来讲,你最好先承诺一天总要找一个什么活动去发挥创造力,坚持每日这样行动起来就是按部就班 。

创造力受阻的人,容易把面临的问题看成一次巨大的颠覆,好像他们的整个生活都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夸大的想法,往往是使他们无法行动的原因。

处于创造性自我修复过程中的艺术家,如果把目标定的太高,代价定的太昂贵,就会失败 。

我们不去花时间完成每天三页的剧本写作,却把时间用来担忧,一旦剧本被收购了,该如何将它搬到好莱坞去 。
我们不去在厨房里腾出一个小空间来捏陶,而是抱怨着自己没有一间陶艺工作室 。

我们沉迷于这样的幻想,如果自己是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那么生活该变得多么美好。

然而我们却在同时缺忽略了自己在当下所能做出的微小改变,

这种只往远处看的想法,忽略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充满创作力的生活根植于许许多多点滴的日积月累上,很少有大飞跃构成 。

创造性自我修复,意指在把你的戏剧情绪倾泻到稿纸上画布上 ,表演课上,只要是创说活动就可以,无论它有多么微不足道 。

创作力需要行动的支持,但大家都不太喜欢这种说法。

它让我们背负起责任,但我们都不喜欢身负重担。

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吗? 是的。

不过只要我们为别的什么事情着迷,就会厌烦去做手中的这件事儿。

我们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儿并不是艺术 ,而是要把将会遇到的困难思来想。

凭经验而言,衡量得失是为了拖延我们下一步将做的事。
这种以焦虑上演代替行动上瘾的习惯,一旦形成,你就完蛋了 。

认真观察自己一个星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看是用什么方法来让你烦恼的并因此而拖延,甚至是撤销你下一个创意行动 。

大多数为自我设限的创意人都焦虑成瘾,宁可以轻度痛苦来折磨自己,
偶尔甚至会恐慌到心肌梗死,也不愿意朝着正确的方向在日积月累中向目标靠近。

按部就班意味着我们必须从现有的东西下手,马上开始行动起来,而不是在抱怨自己做不到的事中一拖再拖 。

每日采取一个小行动,而不是沉溺于大问题之中,
一旦我们让自己沉溺于大问题中,就会找不到小的答案 。
这里我们说的是基于尊重原则而改变的观念,尊重我们所在的境地,以及我们渴望去的地方。

尽管有时质的飞跃也会出现,但是我们不是要大刀阔斧的改变 ,

而是要配合当下的情况,这份工作,这套房子,这段关系,运用创意来采取行动 。

创造性自我处于修复过程的人,常常对他们逝去的年华感到愤怒和悲哀。

我们在创造力化茧为蝶的过程中,经受一波一波的情绪阵痛与灵魂的挣扎,

我们绝望的想要摆脱这种境遇,也想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这个烂摊子。

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是在目前的处境中做一些改变,发挥创意,小心的跨出一步,直到你的创作从量的积累走向了质的飞跃 。

我们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学到东西,我们在按部就班的过程中会发现,

并不总是需要做出巨大的改变,因为巨变总是蕴含在点滴的积累之中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