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 (因其父杨宏在铁岩山麓筑楼, 红楼植梅百株,楼上藏书万卷, 并将梯子撤去,令其专心攻读, 每天用辘皿传食,苦读五年, 故时人又称其为“杨铁崖”) 他喜欢铁笛,故号铁笛道人, 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 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 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 会稽(浙江诸暨 )枫桥全堂人。 元 杨维桢 草书题钱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来对他评价很高。 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 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 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 其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 他长于乐府诗,多以史事与神话为题材, 诡异谲怪,曾被人讥为“文妖”。 元 杨维桢 草书题钱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维桢的书法亦如他的诗一样, 讲究抒情,尤其是草书作品, 显示出放浪形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 从其楷、行草诸体具备的遗作中来看, 可其功力深厚, 融合了汉隶、章草的古拙笔意, 又汲取了二王行草的风韵和欧字劲峭的方笔, 再结合自己强烈的艺术个性, 最后形成了他奇崛峭拔, 狷狂不羁的独特风格, 与赵孟頫平和、资媚、秀美、 曲雅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元 杨维桢 草书题钱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因其书不合常规,超逸放轶, 刘璋在《书画史》中评曰: “廉夫行草书虽未合格,然自清劲可喜。” 吴宽《匏翁家藏书》则称其书如“大将班师, 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 他晚年的行草书,恣肆古奥,狂放雄强, 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气概。 传世墨迹有《鬻字窝铭》、《真镜庵募缘疏》、 《梦游海棠城记》等, 楷书有《周上卿墓志铭》。 元 杨维桢 《元夕与妇饮诗》 美国王季迁旧藏 杨维祯楷书作品有《周上卿墓志铭》, 此作是目前仅存的杨维祯小楷作品, 这对于研究杨维祯书法的师承渊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作为杨维祯应周子之请为周上卿而作的墓志铭, 周上卿为元代学道之人, 墓志铭记载的为周上卿一些不平凡的经历, 杨维祯仅用不多的文字, 就将周上卿这个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示在人们眼前, 显示出杨维祯深厚的文学功底。 元 杨维帧 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元 杨维帧 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周上卿墓志铭》为乌丝栏小楷, 【乌丝栏,版本学习用语。谓书籍卷册中,绢纸类有织成或画成之界栏,红色者谓之朱丝栏,黑色者谓之乌丝栏。栏亦作阑,或作襕。乌形容其色黑,丝形容其界格之细。】 此时杨维祯已六十四岁, 但仍然一丝不苟,字的大小皆不超过三分, 用笔劲挺,结构严谨。 从瘦长、严谨的结体来看, 杨维祯取法对象为欧阳询和欧阳通。 从整体看,此作更接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 元 杨维帧 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元 杨维帧 周上卿墓志铭局部 唐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 楷书唐人已达到巅峰, 元代书家己不将精力放于楷书之上, 故杨维祯虽登堂却未入其室, 但从此作不仅可以窥探出杨维祯书法的渊源, 也证明了杨维祯宗法晋唐的书法理念。 元 杨维帧 竹西草堂记题卷局部 ![]() 元 杨维帧 竹西草堂记题卷局部 ![]() 元 杨维帧 竹西草堂记题卷局部 《真镜庵募缘疏》是最能代表杨维祯奇崛书法风格的作品之一, 在此作品中,他奔放的气势和气魄表露无遗。 ![]() 上海博物馆藏 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 上海博物馆藏 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这幅作品真、行、草相杂, 行草中多带入章草的笔法和结体, 结字奇正多变,字形大小悬殊, 笔道粗细轻重、墨色浓淡枯润, 反差强烈,章法跌宕起伏,似乱石铺街, 全篇产生一种跳荡、激越的节奏, 气势豪放雄宕,代表了杨维桢行书的典型风貌。 ![]()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杨维桢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局部 为其最具代表的至精之作之一 在元代复古主义的笼罩下,赵氏书风盛行, 成为元代近乎于统一的艺术主张。 杨维桢书学思想不可避免地, 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 但最终他还是以自己卓绝不凡的才情, 和过人的艺术胆识, 冲破了赵氏所谓“正宗”书派的禁锢, 独树一帜,以“乱头粗服”之态直抒性灵, 更为强调艺术的主体精神。 ![]() 杨维桢《题邹复雷春消息图卷》(局部)行书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在元末明初的书坛中, 杨维祯事实上起到了一个, 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 无论他的文艺思想还是书法实践活动, 都对元末明初的文坛、书坛, 起到了启示及推动作用, 甚至波及到清代的文艺发展。 ![]() 元 杨维桢 晚节堂诗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后期以杨维桢等为代表的, 所谓隐逸书风的最终形成, 客观上也影响了以苏轼、黄庭坚、米芾, 和蔡襄为首的“宋四家”。 甚至为当今人们实践书法的创作、 建立审美模式,开启了门户。 所以说,杨维桢书法的存在意义, 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