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忽略了劳动教育的初心

 木香草堂 2021-07-04

     “教育失配”现象需客观看待

安徽   高维公

“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 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失配问题。教育失配,主要反映个人实际教育程度超过其工作岗位所需教育水平的现象,也被称为过度教育或教育错配。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17)显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约有35%的劳动者发生了教育失配。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就业难度分化,一边是高学历人才就业难度增加,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岗位,一边是企业招工困难,教育失配现象是客观存在。2020年上海市夏季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面洽会传出新闻:顺丰速运摊位前迎来不少大学生,甚至还有名校研究生。据网络媒体报道,全国竟然有7万硕士在送外卖,笔者感叹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生存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教育这一失配现象的客观存在,势必使得一部分劳动者无法将专业技能转化到劳动力市场中,无疑是一种人力资本浪费。

“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现象,有教育失配的因素,但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客观看待,理性分析。

其一,从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说,离不开教育事业发展所供给的宝贵人力资源支撑,“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就县市经济发展人才引进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名校人才降格县市基层,更有利可观察事实和现象的基本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弥补当下县市社区、教育的基础研究与发展的不足。

其二,从人才就业本身需求来看,必须考虑个体家庭婚姻、招聘需求、社会竞争等综合因素,“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人才自然的归位。毕竟顶尖级创新型人才还是少数,当前一线城市房价超高,社会生活压力山大,迫使一些名优校毕业生做出更“适配”的选择,无可厚非。

 其三,从国内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结构来看,研究型高校招生比例过高、培养质量一般,部分专业市场严重饱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失配。在这种背景下,“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应是一次理性的面对。反观发达国家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间呈金字塔结构,为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教育支撑;而我国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均已进入慢就业状态,一定程度上是研究型高校毕业生高能低就所致,同时也已显现出我国工业化发展和普通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其四,从近年来有的媒体突出宣传高学历高收入价值观导向来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的高学历个体“薪资为上”的择业需求。“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就市场薪资角度而言,此类选择多发生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县市,譬如7万硕士送外卖中就不乏是冲着高报酬去就业,而深圳中小学校高薪聘请清北名校毕业生一度冲上热搜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对于具体的教育失配个体来说,一些“高能低就”现象,仍可通过积累经验、更换工作来摆脱失配困境,在这部分群体中,基层的阅历或跨行就业的体验会成为他们人生最重要的财富;但在实际工作中若沦为“高知低能”,可能在未来职业流动中就不再属于人力资本浪费之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