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问295:既往造影剂过敏患者,血管内治疗前需要注意什么?

 刘锐Ryan 2021-07-04

 造影剂过敏者,能否取栓?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血管闭塞,而且明确既往有造影剂过敏,难道就丧失了血管内治疗的机会了吗?

既往没有明确指南,个案报道中差异也很大,而且RCT试验为了更好的阳性结果,多将其排除在外,作为禁忌症。

然而,总有人想去为患者争取最大可能的治疗。某中心做了一项研究,对于既往造影剂过敏患者,跳过CTA,尽快接受预防抗过敏用药后直接行DSA造影。那么结果如何呢?

一、入组的都是什么人?

2012-2019年的60名患者4%)有既往造影剂过敏。

43例(43/60,72%患者跳过CTA,直接进入血管造影室,

外17例28%患者在血管内治疗前接受CTA检查,并在CTA前预先用药。

过敏反应类型包括:皮疹20/60,33%、过敏反应10/60,17%、气短5/60,8%、恶心呕吐9/60,15%。21名既往造影剂过敏患者35%缺乏关于先前过敏反应的具体细节。在入院时,1名患者1.7%每天服用3mg强的松治疗风湿性多肌痛;没有其他患者正在服用原先存在的慢性口服类固醇方案。

二、预防用药方案有哪些?

56名患者93%在血管内治疗前立即接受了皮质类固醇和苯海拉明的联合用药。所有药物均以静脉推注的方式给药。其余4例仅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氢化可的松是最常用的皮质类固醇,最常见的剂量是200毫克。当使用甲强龙n=11,18%时,剂量在100-200mg之间。苯海拉明平均用量为50 mg。地塞米松10毫克与苯海拉明联合使用1例1.7%。没有患者因服用皮质类固醇或抗组胺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


 三、结果如何?

没有患者出现术中或血管内治疗后立即出现的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呼吸短促或喘息、新的皮疹或造影剂后的过敏反应。仅有一名已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全身症状综合征的药物反应的患者,在接受住院检查时出现大血管急性闭塞,她的腰部和背部出现了严重的皮疹,但皮疹并没有随着血管内治疗而恶化。整个队列中没有患者在血管内治疗后24小时内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包括迟发性荨麻疹或呼吸急促


首发 | 第67病区

作者 | Ryan Lau/刘锐

编辑 | Ryan Lau/刘锐

插图来源 | 网络

题图来源 | 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