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陪孩子做作业的“吐血”诗

 一代文嚎 2021-07-04

张四泉

第122期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是现今父母们的呕血总结。管教孩子做作业这事,在古人那里叫“督课”,同样也很要老命。

有一首诗名叫《题新昌俞秋农汝本先生<书声刀尺图>》,主要内容就是诗人回忆母亲管教自己学习的童年往事。该诗篇幅较长,择取声情最为动容处与君共赏。

……书衣看看昂,儿衣看看长。女大不畏爷,儿大不畏娘。小时如牧猪,大来如牧羊。血吐千万盆,话费千万筐。爷从前门出,儿从后门去。呼来折竹签,与儿记遍数。爷从前门归,呼儿声如雷。母潜窥儿倍,忿顽复怜痴。夏楚有笑容,尚爪壁上灰。为捏数把汗,幸赦一度笞。……

先是“书衣看看昂,儿衣看看长”,孩子越长越大开销也越来越大,吃喝拉撒赚钱养孩子的物质满足已经很辛苦,可为人父母不久的人哪里会料到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诗中的作者很明显已经到了“女大不畏爷,儿大不畏娘”的年龄段,所谓“不畏爷”、“不畏娘”大概就是指做作业时敢于一会要撒尿、一会要喝水能拖就拖和爹娘玩心思的斗智,以及爹娘脸红筋粗拍桌子咆哮,他却满脸无辜的“麻木”直至无视的斗勇。

正所谓“小时如牧猪,大来如牧羊”,在孩子吃饱穿暖当猪养就OK的年龄时,做父母的觉得这就够辛苦了,于是一厢情愿地以为孩子长大就省心了,谁曾想孩子这种生物哪个年龄段都不是省油灯,稍大了一点后不仅吃喝更难伺候,心散了胆子也大了,想要乖乖听话的“可控”那是不存在的。多少父母此时才幡然醒悟不禁感慨:还是小小的时候好养啊!

于是便有了“血吐千万盆,话费千万筐”,这句太赞了!我还真听说过有辅导孩子做作业的父母气堵到住院的。

然而这都并没什么卵用,“爷从前门出,儿从后门去”,小时候的作者很明显更怕他爹,老爹前脚出门他后脚就跑了。

这可急坏了母亲,于是“呼来折竹签,与儿记遍数”,在村前屋后搜捕儿子并哄回来用竹签做算数。

谁又曾想“爷从前门归,呼儿声如雷”,脾气似乎不太好的老爹大呼小叫的回来了,难道是发现了什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这时候的母亲无可奈何,“母潜窥儿倍,忿顽复怜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偷偷观察儿子,既对儿子的畏难偷懒而生气又可怜他读书辛苦。

“夏楚有笑容,尚爪壁上灰”,儿子终于还是挨了打,可他居然还嬉皮笑脸的用手抓墙玩,诗中这位暴跳如雷憋出内伤的爹又哪里是在真打呢。

可那做母亲的却依然“为捏数把汗”地担心,最后还为儿子感到庆幸“幸赦一度笞”,免了一顿毒打。

此诗的作者还有一首诗《题史胜书秋灯画荻图》写道:“虫生满地月在牖,纺车呜呜经在手。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在这里,作者不仅诗意地回念童年时母亲一边摇纺车一边守着自己做功课的场景,而在“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更是描绘出了一位心地慈软又极有耐心的母亲形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孩子做作业,才对这句特有感触。那是我见过最磨叽的娃,一个下午跟我斗智斗勇就写了仨字,“三尸神暴跳,五脏气冲天”的我现在肝还疼。

这两首诗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晚清诗人郑珍,贵州遵义人,他还是位著名学者,被誉为西南“大儒”。在郑珍的亲情诗中,以思念母亲之作最为真挚感人。

他的母亲黎氏是贵州沙滩文化代表人物黎安理之女,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嫁给郑珍父亲后她一生操持家务,对郑珍爱之甚深,教之甚严。在养不教父之过的传统家教观念下,郑珍却在诗中道出了为人母者之功苦。

郑珍在《题新昌俞秋农汝本先生<书声刀尺图>》这首诗中还写道,母亲在怀孕后担心怀的不是男孩,生育后又担心不能养育长大。儿子读书后,又惟恐其不能成才,于是才苦口婆心,软硬兼施连哄带骗地劝学督课,如“岂要苦儿读,投胎我贫家。贫岂必读书,祖父此生涯。尔勿学他儿,他儿福命佳”,意思就是,咱家穷啊,人穷就要多读书,不要学别人家那个孩子,人家命好!可尽管如此激将,读书之苦对成年人来说都是难耐的,更何况是个爱玩天性的孩子,因此才有了本诗前述“血吐千万盆,话费千万筐”那部分鸡飞狗跳的动情描述。

可以说,如果没有郑珍的母亲,这样一位坚韧慈爱的伟大女性,就不会有日后那位博古通今安贫乐道且为人同样慈爱的伟大诗人郑珍。(此处应该@俞敏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