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的变化:从讲话用词一窥党话语体系之渐进发展(二)

 曉蘇82ckats66s 2021-07-04

兔主席 20210703

今天继续昨天的讨论(《二十年的变化:从讲话用词一窥党话语体系之渐进发展(一)》)。今天我们看一下出现较多的动词/行动类词汇。

图片

标黄在哪边,就表示该词在哪个讲话里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

我们逐一分析。

——#18发展、#22建设。我们发现100周年大会里,使用发展、建设两个词的频率较80周年大会里少了。如果听取80周年大会的讲话,应该满耳都是发展、发展、发展,建设、建设、建设。

那是不是100周年时就不讲发展和建设了呢?当然不是。只不过比重下降了。

一个可以作为参考比较的词汇是#19实现。100周年大会7,000字的讲话里用了33次,而80周年大会2.1万字的讲话里用了42次。所以解释起来比较简单:我们之前大力推动发展、建设,到现在,很多东西实现了。

另一个可以参考的词是成就。100周年讲话里出现了8次,而80周年讲话里只出现了3次。这就是差异。

另外,一些本来可能会使用发展、建设的地方,现在用复兴取代。如上篇文章所说,复兴在100周年讲话里出现了26次,而80周年讲话里只出现了3词。

——#21领导/带领。强调党的领导。强调核心。领导/带领这个概念在中国政治文化里是极为重要的。在100周年和80周年大会讲话里出现的频率接近。就不做分析了。另外,和外国人介绍领导、核心这样的概念时,笔者一般就会说,这就是leadership。中国需要strong leadership、真正的leadership。It’s about leadership。

——#23团结。2021年,团结出现的频率与次数较2001年显著增加了。实际上仔细一看,还有一个新的语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2021年一共出现8次。例如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2021)

这个概念显然已经成为现在的标准语汇。但它在2001年时只出现过一次。“……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001),在2001年时,还不是通行的说法。

我在网上稍微查了一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这个说法应该是总书记在2016年7月1日建党95周年大会上讲话时使用的,到这个时候,开始变成一个标准表述。相比单纯使用“带领”,“团结带领”这个表述的差异化在于,一方面强调了党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领导,还在于团结和凝聚中国人民,推动朝一个方向努力;另一方面,伟大的成就也是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后所取得的:团结很重要。这个表述是更有“温度”的。

我把最难的问题留在最后:说说两个历史性和文化性稍微复杂特殊一些,同时也是西方人最难理解的概念——#20奋斗和#24斗争。这两个概念在2021年讲话里出现的频率都显著增加。

先说说#20奋斗。

它现在是党话语体系里高频出现的核心概念: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在更早之前,奋斗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语汇了——譬如“艰苦奋斗”。奋斗在中国人心目中传达的是一种非常正面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作风。它是很多精神的集合,譬如拼搏的精神,创业的精神、大无畏的精神、英勇顽强的精神、忘我的精神、献身/牺牲的精神、一个人能够奋斗,就要不怕困难,要有足够的坚韧、坚持、意志力、决心、魄力,付出巨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今天中国人说,“哎,我们没点奋斗精神,这个事情是办不成的”,“你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这里,奋斗说的就是拼搏和努力。Work really really hard。

但我理解,在现当代,这个词主要是在大陆流行(如果我说得不对,也欢迎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纠正),因为它是一个有鲜明中国共产党特色的语汇,伴随中国共产党进入主流话语。

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历史,就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故事,艰苦奋斗被认为是党的本色、党最优良的作风,党得以克服接连不断的苦难,最终夺取政权实现辉煌的最重要精神。

图片

图:毛泽东1939年9月的题词:“向光明大道前进,艰苦奋斗,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建国后,这种精神也就作为红色基因的一部分被传承下来了,并成为一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视为理所当然、值得向往的精神。

实际上,中国人这种努力奋斗的精神还可以再向前追溯。所以我们经常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个忘我的拼搏精神,是很可以跟外国人解释的。中国文化里确实有非常多不同的东西。

我们看看小朋友课本里学习的中华传统文化典故,都是惊天动地的上古故事,它们无一不指向一条,就是人与自然的拼搏奋斗。它们都在歌颂人的意志与毅力,宣示人定胜天的精神理念。这些上古主角都是拼搏奋斗,宁死不屈的。

——盘古开天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羿射九日

——愚公移山……

我们从小浸淫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这些东西耳濡目染,早已司空见惯。但对于西方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西方及很多文明相信,上帝才是万能的。这种理念伴随亚伯拉罕一元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影响了大多数后代文明。人们变得消极,在现世里,相信上帝和先知,以求在身后到天堂过好日子。人类世界则只能默默等待救世主的到来。

所以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特别能够打动中国人,因为马克思主义讲的是:

——相信唯物主义;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然后改造世界;

——人就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是促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是精神、意志、神灵,而是人的劳动实践

——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这种哲学和中国文化很容易相通:不存在什么超然的神会限制人类。对个体的力量有很大的信仰。相信自己动手可以改变世界。人定胜天。

然后,这种精神和信仰再转化为革命浪漫主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都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适应生长,是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奋斗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很容易理解,但在西方人看来不容易理解。这个差别主要还是文化问题。笔者写这些文字,就是为了说明这种文化差异。

至于2021年百周年讲话里,为什么“奋斗”两字增加了,那是因为奋斗这个概念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具有核心地位:本届希望回到传统,回到本原,把奋斗这个精神、作风、意志、品质重新推回到最高的地位,希望让这种精神作风成为中国顺利完成下个百年目标(2049)的支柱与保障。

明天我们讲一个最难的话题——#24斗争。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