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中第一名胜——虎丘

 lzc2010 2021-07-04

虎丘大门外,是一个广场,名“海涌”,广场上有书写着“吴中第一山”与“虎丘名胜”的三檐四柱的牌坊,和写着“海涌”的石刻。广场中央摆放着一尊巨大的青铜鼎。远望,即是虎丘塔,如柄利剑,刺向青天。山却是看不见的,完全淹没在绿树丛里。

穿过广场,来到山塘河边,隔河见一黄色大影壁,上有砖雕的“海涌流辉”四字。影壁旁有桥,过桥便是虎丘的头山门,山门殿黑瓦黄墙,有三个门洞,中间大,两边小,两边小门洞上各有“山清”,“水秀”的门楣。准确地讲出寺庙里面虎丘山清,寺庙外山塘河水秀。

头山门上方挂着“古吴揽胜”的牌匾。内侧挂一红色方形牌匾,牌匾四周金龙镶边,上写四个金色大字“虎阜禅寺”,字中央有一金印,应该是一块御匾。大门两侧一副楹联:

水绕山塘,笑旧日莺花笙歌何处?

塔浮海涌,看新开图画风月无边。

头山门

虎丘,位于苏州城外,原名海涌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晋代建有虎丘寺,唐改称武丘报恩寺,宋为云岩禅寺,清为虎阜禅寺。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素以“吴中第一名胜”而著称。二千五百年来,各路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为旅游者到苏州必游之地。

断梁殿

进山门,买门票,往里走,过海涌桥,到了断梁殿。“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见殿外挂牌匾“大吴胜境”,两侧挂楹联:

塔影在波,山光接屋;

画船人语,晓市花声。

让人想到人在画中走,画又入眼来的感觉。

大殿后挂“含真藏古” 牌匾;楹联:

翠竹苍松全寿相;

清泉白石养天和。

这是乾隆皇帝的句子,启功手书。

那么为何称断梁殿?故名思义,也就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那么到底是哪一根呢?上面的主梁,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这些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

顺着山路向前可直达剑池和虎丘,一路可见憨憨泉、试剑石、枕石、真娘墓、千人石、剑池、第三泉、孙武亭、望苏台等著名的虎丘十八景。

我没有跟着其他游人走,而是先来到了断梁殿西侧的拥翠山庄。

虎丘名胜甲吴中,集山水、寺庙、园林于一体,既具泉石之胜,又有园林之美。而“拥翠山庄”就是其中的一座山地小园。

拥翠山庄位于虎丘二山门山路西侧,呈纵长方形,面积不大。但山庄利用虎丘高低的天然山坡,因地制宜,依山筑屋,层造而上,各建筑之间点缀峰石花木,有小园林之胜。山庄结合地形,巧借园外景物,布局灵活,视野开阔。在此可仰视虎丘塔,远眺狮子山,俯览虎丘山麓一带秀丽风景,别有情趣。山庄依山势起伏而筑成,是晚清名噪一时的名妓赛金花的丈夫、苏州状元洪钧(文卿)发起兴建的,旧为月驾轩故址。

走近山庄,首先看到的是大门左右两壁白墙上镶嵌的“龙、虎、豹、熊”四个行草大字石刻,字体苍劲有力,气势磅礴,尤其是那个“虎”字,与南京瞻园中的虎字碑上的“虎”字一样,虎头、虎嘴、虎腹、虎背、虎尾,一笔而就。

登层层台阶而上,可见门楣上用正楷书就的“拥翠山庄”四个大字。不知为何,山庄的“庄”字多了一点。

山庄中依山分为四层,有抱瓮轩、问泉亭、月驾轩和灵澜精舍等处,规模不大,但构筑精巧,一层高于一层,其山地小园的风貌既区别于市园、郊园,也不同于寺庙园林,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

第一层——抱瓮轩

竹外山影;

花间水香。

进了园门,就是园林的第一层抱瓮轩。抱瓮轩处于最底层,地势最低,面阔三间,是全园的主要建筑。

轩东有花窗粉墙环绕着,墙外即是古代著名的“憨憨泉”,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

“憨憨泉”为一口古井,为梁代高僧憨憨尊者所凿,相传此井泉脉恰好在海眼上,所以又叫“海涌泉”。井泉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抱瓮轩因此得名。轩虽得名于泉,但意却出自于《庄子·天地》篇。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路过此地,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瓮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后遂以“抱瓮灌园”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亦作“抱瓮”。

第二层——问泉亭

穿过抱瓮轩,随山势而上,是第二层园景为四角形的“问泉亭”。亭敞三面,东南面对憨憨泉,因泉而置。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壁置“废山瀑布”挂屏及诗条石碑两块。

第三层——月驾轩

问泉亭西侧上方有轩一座,轩南北各接以小轩,整个形体如同小舟,遂取《水经注》“峰驻月驾”句意题为“月驾轩”。这是第三层园景。轩内旧有题额“不波小艇”,现有楹联一幅,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出自杜甫《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下联则勾画了月驾轩的形态特征,似屋非屋,似舟非舟,不知是在陆上还是在水上?联语通俗巧妙,诙谐有趣。

第四层——灵澜精舍

由月驾轩而上为第四层园景。这里的主要建筑灵澜精舍。“灵澜”即“美泉”,指憨憨泉。

轩内有洪钧撰书楹联一副:

问狮峰底事回头,想顽石能灵,不独甘泉通法力;

为虎阜别开生面,看远山如画,翻凭劫火洗尘嚣。

舍外廊柱上是一幅写景抒情的对联:

水绕一湾幽居是适;

花围四壁小住为佳。

灵澜精舍面阔三间,东侧是一平台突出园墙外,于上北可望虎丘塔影,南可俯视台下的上山之路,与下面的拥翠阁相呼应。这平台将园内园外巧妙地联在一起,让园子能巧借周围的山林景色。

山庄的最上层为送青簃,与灵澜精舍和两翼山廊形成四合院式样。送青簃为后来民国年间所建,原为陆公祠旧址。“簃”指大屋子旁的小屋,送青簃意指送来青色的小屋。

山庄中堆叠太湖石拟态假山,峰石之间,蹬道宛转,沿路栽种树木、花卉,自然有致。围墙隐约于树丛之间,墙内墙外森木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拥翠”的生动图景。

拥翠山庄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一座有山而没有水的园林。山庄虽然没有水,但却是为水而建;虽然不见水,却处处有水意。

山庄虽因能借景虎丘而别具一格,但也因处虎丘之下而不为人注意。山庄虽然有着深厚人文历史,但与一千多年的虎丘塔、二千多年的剑池和其他众多的景点相比,还是显得不够吸引人。而跟团来旅游的游客,导游因节省时间对拥翠山庄也只是一句带过,因此这里游人较少。

出了拥翠山庄的后门,向北往山上走,便见一黑色门洞、白色围墙的院子,黑色门洞上砖雕刻了“冷香阁”三字,进了院门,见一幢二层小楼,这便是冷香阁了。

冷香阁为木结构建筑,楼高两层。阁之上下都是五楹,东、西、南三面环以廊,高爽幽静,别绕清趣。 楼下为大厅,内置琴案、棋案、书案、茶案,正中高挂“巡桅索峭”牌匾,两侧楹联:

潭水光中塔影;

梅花香里钟声。

离开冷香阁,穿过一个门楣上写着“吹香嚼蕊”的圆门洞,来到石观音殿遗址。

遗址面积三十馀平方米,周边建有东西向、长方形的闭合院落,院子里面有考古发掘出来的武康石质地坪、墙壁部分石料,和石头莲花盆、佛座等构件。

最东面是门厅,上有刻著“古石观音殿”的砖门楼,门厅内将设陈列橱,用于陈列此前挖掘出来的宋代石观音像的手指、脚趾等文物;西部、北部有碑廊和碑亭,内置观音石像、《石像大士赞并序》等碑刻。并有一幅楹联:

杨柳枝头雨露洒,

恒妙世界宝莲开。

出了观音殿,一拐弯又来到申公祠,申公祠原为明代苏州状元申时行的祠堂。现在是“虎丘历史名人馆”,展示春秋战国以来与虎丘相关的历代名人事迹。

走进申公祠,只见房内最高处挂着“申文定公祠”牌匾,另一块书写的“剑气禅心”的匾额高高地悬挂在祠堂中央。厅堂中间还要摆放屏风,上书写《虎丘山序》,两侧分别挂有对联:

卧虎宝地王气直射天阙,

藏龙神泉剑芒森穿地宫。

出了申公祠,往上走,看见一个小门洞,门楣上写着“陆羽井”。穿过小门,是一亭子,名“三泉亭”。三泉亭横跨山涧之上,凭栏俯视,只见一狭长池潭涵于丈余绝壁间,藤箩垂绿,亭下一眼泉水汩汩地从石壁中淌出,直溅入潭,顿觉泉石幽深,古意盎然。那泓泉源就是名闻遐迩的虎丘第三泉。

第三泉是山间天然泉水,相传“茶圣”陆羽在唐贞元年间来到虎丘,挖了一口石井,井水清冽、味甜,所以又名“陆羽井”。陆羽研究茶道,能品出各种茶水的细微之处,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茶经》,后人把他尊为“茶圣”。陆羽认为虎丘山泉可与天下名泉比美。天下名泉中第一为镇江扬子江“泠泉”,第二为无锡惠山“石泉”,苏州虎丘石井泉为第三,从此虎丘“第三泉”便扬名天下。

下到涧底,首先可以看到南侧岩壁上,有一块石刻第三泉由来的碑文,上书:唐代茶圣陆羽评品此泉,水质甘冽,味甜醇厚,为天下第三而名……

这里四周赭色石壁陡峭如削,纹理天然,秀如铁花,浑然天成,所以被苏东坡赞为“铁华秀岩壁”。后人遂称其为“铁华岩”。

第三泉的一侧峭壁上刻有“铁华岩”、“第三泉”六个笔力遒劲的擘窠行楷大字,字体凝重雄浑,粗扩而又豪放。因旁边有石观音殿,所以,第三泉又被称作“观音泉”。

解放后,园林管理部门在整修虎丘时对第三泉又加疏浚。抽干池水,清除淤泥后,发现池底筑有砖砌的井,井深2米,砖形狭长,有六朝砖的尺寸规格。由此可见,此井应早在隋唐以前就有。井旁有一个高约2米、宽约1米的人工开凿的石通道。通道口叠满乱石,水从石道中流出,通过乱石堆,注入剑池,是虎丘剑池的源头。

重回到三泉亭,沿山路上山,来到致爽阁。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在虎丘山顶。此地旧名小五台,即海涌峰,为虎丘山上之绝顶。”因“四山爽气,日夕西来”而得名。

高秋来爽气;

大地展东风。

阁为四面明窗,回廊环绕,阁外平台旷朗,微风扑面,在此远眺群山,胸襟舒畅,景色秀丽,特别是西南的狮子山,酷似一只蹲伏回望虎丘的雄狮,构成著名“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阁内陈设明式家具,阁中有一块于右任书写的“虎伏”两字的牌匾。特别一提的是致爽阁的窗户设计,阁四周全是可以打开的明窗,只要打开所有的窗户,楼阁马上就变成一个四面通透的亭子,看着就叫人感到凉爽,难怪叫致爽阁了。

致爽阁旁边即是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了,也就是虎丘塔。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

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建造陵墓,运土堆成山丘,因此民间所谓的虎丘山并不真的是山,实为一土丘而已,而虎丘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多半是因为斜立山顶的云岩寺塔,据虎丘史书介绍,隋文帝就曾在此建塔,但那时建造的是座木塔,现虎丘砖塔即在木塔原址上建筑的。

虎丘塔是建于宋代(961),塔身高47.5米,塔七级八面,内外两层枋柱半拱,砖身木檐,是10世纪长江流域砖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灾,故外部的木檐均遭毁坏。 

现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于400年前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拒初步测量,塔顶部中心距塔中心垂直线已达2.34米,斜度为2.48度(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其塔顶偏离4.4米)是世界第二斜塔。

虎丘塔奇就奇在其斜而不倒,站在塔下,近看云岩寺塔,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塔的倾斜。当你站在塔下时,其倾斜程度是足以让人大吃一惊的,以至于后来看自己拍摄的照片时,老觉得相机没拿正,照歪了。真不知道前人是用了什么法子,能使得这一砖石堆砌而成的宝塔斜立千年而不倒。

现在,在虎丘山顶的砖塔,已是苏州的标志。倘能登塔而望,苏州城能一目了然,可惜现在,塔已经被保护起来,不准游人进入了。到虎丘而不能登塔一饱眼福,甚是遗憾。

园林乐途旅游网与专栏作家:清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