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 家 (下)

 简心素文 2021-07-05

 家(下)

(六)

真想不到,妻子第一年种的红薯格外的好。早些时候,叶子长得就非常壮,黑黝黝的,叫人喜欢。等到10月刨出来,一棵底果儿多个儿大,有好几个,简直比几个月小孩的脑袋都大。

那天,一位老领导来了,见了,高兴得连连说:“好!山药好!今儿中午就吃!中午就吃!”

的确,吃到嘴里,这黄瓤山药又甜又面!

第二年,妻子换种花生,依然长得很壮,比梯田沙土地里一点儿也不差。可惜,收获的时候迟了几天,又遭了雨,弄得果实发霉,坏了不少。为此,我和妻子心疼了好一阵呢。

(七)

如今,妻子不再种红薯和花生,庭院东西两片地,全都种上菜,反正有侄子他们关照,放心得很。

到了季节,妻子就坐不住了,早早地一个人会跑回家,或种或栽或补,该浇水了浇水,该搭架了搭架,该间苗了间苗,一切都耽误不了。

那天,我刚刚回到家,妻子用右手背擦着额头上的汗珠,急不可待地指着甬路两边的菜地对我说:“现在6月初莴笋就可以下菜,豆角已经长出10多厘米,西红柿、卷心菜、葱头长得都不赖,门口的两棵瓜也不甘示弱,早早就爬上了架杆。”

她,俨然是一个实物讲解员,在向簇拥在自己面前的参观者热情介绍蔬菜的长势。

(八)

妻子常说:“回家的趣味,只有扎下心来多住,才能够体会得到。”

是啊!用一颗浪迹天涯的初心贴近故土,将一身饱经风霜的残躯回归本原,你就会感到:家乡的贴饼子,杂粮粥,新鲜、朴实而简单;家乡的方言僻语,一见面就问“弄么哩”,亲切、通俗又易懂;家乡种的花生、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应时、随地有兴趣;家乡过节日,自做美食,新鲜、质朴更热闹。

诚然,如果你只是像蜻蜓点水,或者屁股底下如坐针毡,那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其中的奥妙的。

(九

这些年,立春了,暖和了,我们便开始行动。

回到家门前,迎春花招手致意;入得院里,紫玉兰散发馨香,冬青挺胸昂首。

清明了,一家人带上供品,到祖坟祭奠、怀念;端午了,与邻里一起包粽子,尝鲜;夏日里,女人们凑到一块剥麻,说笑;秋收时,相互搓玉米,摘花生,听她们互相披露年轻时的“风流韵事”。

常常碰到的是:早晨,侄媳刚刚送来了西葫芦、杂面条;中午,东邻居又送来生菜、苦苣;晚上,又收到西家的冬瓜、南瓜。

不管是什么时候,走到地里,或是路过哪家门口,自然地听到这样的声音:

“叔叔!拿两个瓜去吃。”

“婶子!拿点儿土豆吃!”

“豆角、青椒沾了,你们自己去菜地里去摘吧!”

……

就这样,平平淡淡,舒舒心心,时常被洋溢在身边的这浓浓的乡亲乡情的氛围所包围,获得的是一种天地赐予的自然本色享受。

(十)

我想,一个人在退休以后,会越发深切地明白“故乡”的含义,年纪越大,就更能感到“老家”的重量。

是的,回归故里,与发小忆旧发癫,和妻子听虫鸣雀叫,仰蓝天看云卷云舒,凝西山赏一抹红霞……不是神仙胜似神仙,“阆苑优游更羡谁”?

回家,如一剂药,一剂灵丹妙药,医治我残存在心底、时常出来欲偷偷作祟的浮躁之心。

回家,似一个方,一个修身养性的好方法,慢慢抚平我喜怒哀乐情绪的沟壑,淡化以至融合于天然的时空。

回家,是一种悠闲,一种清空、平和的悠闲,能够寻回儿时纯正而使你返璞归真。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我们不但应当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而且应当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

诚然,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里永远抹不去的情怀。纵使行逾千里,纵使高官厚禄,魂牵梦绕的还是家乡的地、故土的田。因为这里既是我们的来处,也是我们的归所;因为这里有我们的祖先,有自己的童年,有天下朴实感情的味道,有人间血脉传承的神灵。

诚然,故乡,既是我们青春行程中最坚强的肩膀,也是我们余晖年老时最温暖的栖息地。故乡难舍,故乡难离。故乡在那里,家就在那里,我们的灵魂就在那里。

忙忙碌碌了一辈子,我们老了,就应当回归故里,回到自己生命开始的地方,回归使心灵获得自然宁静之处,就像我们的先祖先辈那样。(完)

2019年6月。

作者:崔承志

◆崔承志:回  家(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