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专家很难写出好文章?

 林春亮 2021-07-05

文章是读者观看世界的一扇窗。

“我写(讲)的东西这么好,为什么就是你们就是不好好听呢?”

讲这句话最多的是大学老师,其次是高中老师,不过后来他们都习惯了。

在我们身上也有很多经常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讲这种话的人其实陷入了知识的诅咒,这个词是在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中提到,也解决我关于写作和讲课的一些困惑。

阅读这本书,我最受启发的一点是:好的写作风格确保作者清楚地传达信息,并且赢得读者的信任。

史蒂芬平克是当代最重要的认知科学家,不仅出版过《语言本能》《心智探奇》等科普畅销书,还曾荣获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大奖,被称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一流科学家和一流作家双重身份完美结合写出的结晶——《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还没出版就备受关注。(跨界人才总是稀缺的)

书中不断强调,好的写作就是要遵守一个原则:文章要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且避免读者误解作者的观点。

要遵守这个原则,逻辑清晰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删除或者修改那些难以理解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和句子,最后是修改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

史蒂芬平克说:“写作就是句法树将思维网转化为词语串”,构造容易理解的树就是为了让我们的文章更容易理解。

写作的第一宗旨是:让读者容易理解。

用陶行知老先生的话说:文章好不好,要问老妈子,老妈子看得懂,可以卖稿子;老妈子看不懂,只能当废纸。

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道深渊,作者必须想办法把它填补掉。

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三种错误会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深渊变大。

1

元语言是读者的障碍物

元语言指的是文章中的标记语言,主要为了给读者“设置路标”,提醒读者该注意什么。

例子:

本章我将重点讲写作的误区,接下来我的写作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写过多的元语言会让你的读者犯糊涂,难以理解和记忆;第二部分讨论专家用语除了让人乏味,毫无意义;第三部分会讲模糊词汇的使用问题,会让读者犯模糊。最后我会做个总结。

如果你到了一个旅游景区,上面有很多路牌,我们会犯迷糊,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来要往哪里走。

上面的例子也是这样,文章中的“本章、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最后”,就是一堆路标,让读者难以理解和记忆,也不知道接下来要把注意力放在哪个方向,这些路标应该全部删掉。

作者就好像一个导游,带领读者走到幽静的小径,提前清掉路上的障碍,让读者能够顺畅地欣赏沿途的风景。

好文章都是设计出来的。

我们可以用提问来代替元语言(路标)

改前:这一章讨论引起名字流行程度上升和下降的因素

改后:一个名字流行或不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用“正如你刚才看到的....”取代元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像导游一样介绍)

还可以用内在的关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种写法,比如:

改前:仁者如水,仁者的第一层次是一杯水,第二层次是溪水,第三层次是江水,最高层次的圣人是大海之水

改后:仁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圣人便是大海之水

好的写作善于利用读者的期待心理,就像导游带着我们到世外桃源,不让读者受困于各种路标,带着读者上路,曲径通幽处,让读者自己发现世界的美。

2

专家腔带来的知识诅咒

知识的诅咒最容易出现在专业人士上,他们智商超群,博学多才,但是却饱受知识诅咒的伤害。

曾经有位科学家做了TED演讲,他乐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众,并且相信自己的研究会对大众产生帮助。但是他在演讲的过程中,主持人不断暗示这位科学家表达的更加清楚一些,以便让观众听得懂,但是他仍然按着他的方式讲完了自己的课题,并且以为自己讲的大众能听懂。

以金融行业举例,有些人大肆使用基金、股票、外汇、期货、杠杆、利率、对冲、量化等词语,还天真地以为大众能看懂他们的文章。

在财报分析中,如果我问你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还是“收付实现制”,我相信你会疯掉,因为你连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都不懂,怎么做选择?

当我大量使用沪深300,上证50和中证100这样的词语,但是又不解释这些词汇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你会不会一脸蒙圈?

如果我再加上PE、ROE、EPS、CFA、FRM之类的英文缩写,你估计会疯掉,然后退出我的文章。

但是大量的作者并不知道,他们用的英文缩写和专业词汇,对读者造成了多大了负担;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讲的,读者都知道,可能你说的,读者都不知道。

试试看一段文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本文将评述这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

这样的文章枯燥无味,但是却比比皆是。我们把这段文字换一下:

小孩子不用专门上课,就能获得说一门语言的能力,他们怎么做到的?

我们写作的重点是为了讲明白一个主题,而不是展示自己的主题多么专业和多么难,以此来显示自己多牛掰。

哲学家研究的问题,不见得是大众关心的,如果一位哲学家把自己平时和其他哲学家讨论的问题,来跟我交流,用着一堆我不懂的词汇,我可能会觉得他是疯子。

回顾下陶行知老先生的话说:文章好不好,要问老妈子,老妈子看得懂,可以卖稿子;老妈子看不懂,只能当废纸。

如果你用的专业词汇老妈子看不懂,那就尽量不用,要用的话,就一定要想着用类比解释清楚再用。

3

引号和模糊词汇引发怀疑

作者喜欢使用“主要”“几乎”“非常”“特别”“比较”等模糊词汇,来掩饰自己不自信。

如果我说“人主要分为男人和女人”,你一定会觉得奇怪,难道除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其他类别?我就这么不自信,要加上“主要”,来表达自己可能不知道:人类除了男人和女人之外还有其他的分类?

“人分为男人和女人”这句话就充满自信和确定,虽然作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需要谨慎,避免读者挑刺,但是如果读者真的要挑刺,我们再怎么小心谨慎,也是没有效果的。

杰克是个诚实的人。

杰克是个特别诚实的人。

对比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反而会让人产生怀疑,为什么要加个强调呢?是不是作者有难言之隐?杰克可能是个不诚实的人,所以才需要强调?

模糊词汇包括:几乎、显然、比较、相当、近似、部分、主要、大概、与其、相对而言、像是、这样说吧、有点儿、有那么点儿、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而言、我会说、所谓、据报道、大体上、经常、有时、非常、高度、极为

以上的句子,我不会说“模糊词汇主要包括”,去掉主要,会让句子自信很多,我当然知道这里不包括所有的模糊词汇,但是这不重要,我们需要减少读者的迷惑。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模糊词汇都不用,你可以对比去掉模糊词汇后,句子给人的感觉,是更加自信清晰,还是更加让人迷惑。

还有引号的滥用,我就是这方面的受害者。

引号的唯一作用是引用别人的话,有一段时间用于强调,但是自从发明了粗体字和斜体后,引号的唯一作用就是引用别人的话。

我以前将引号滥用于强调重要词汇和专业词汇。

(这个句子修改之前是“我之前滥用引号,主要用于重要词汇和专业词汇”。文章写完后,我会搜索我的文章有哪些模糊词汇,再考虑是否去掉)

如果在一家店铺门口写着:商品质量“有保证”。你是什么感受?这个“有保证”打了引号,意思是这一保证并不是真实的?商品质量是有问题的。

商家用引号是为了强调“有保证”,但是我们读者看来,这个引号代表着这家商品质量是有问题的,反而起了反效果。

我回顾了我之前的文章《为什么写作是未来的财富基础?》中提到:“实践”是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给“实践”打引号当然是为了强调,但是也会有读者想着,引号难道表示“实践”并不是高效率的学习方式?

如果有人给你发微信说:你真的是个“天才”

(请问你是什么感受?)

4

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

无论是元语言、知识诅咒、模糊用语还是引号,多数作者都深受其害,当然最惨的是读者,他们看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相。

文章是读者观看世界的一扇窗。

我们用文字构造出来的窗,要足够干净,足够大,就要求我们写的文章要有逻辑,要一直换位思考哪些表达会引起读者的误解。

当然,最佳的方式就是:拿起你的文章,给你的读者阅读,让他给你直接的反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