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檀结海:我笔写我心——读陈崇坤先生散文集《故园情怀》

 新用户7391BFGL 2021-07-06

我笔写我心

——读陈崇坤先生散文集《故园情怀》


安徽怀宁  檀结海

  眼前这本厚厚的散文集《故园情怀》,我已经翻阅过好多遍了。这是农民作家陈崇坤先生十年磨一剑的心血之作。当我每一次浏览那一页页带着墨香的文字,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异样的质朴与真诚。深潜于烟火日子里的种种经历与体验,一经码成方块文字,就是带有温度的人生典藏。
  我和陈崇坤先生原本素不相识,共同的文学爱好,使两个古稀之人志趣相投,一下子就熟悉了起来。得知他年龄大我五岁,我称他为崇坤兄。遗憾的是,我两居住地相隔较远,所以平时见面交流的机会不多。当我读完这本散文集,尤其是读到他经年蛰伏于乡间,在执拗中平添几丝不甘,把梦想寄托在文学支撑的方寸天地,其真实的心境,将我们彼此的距离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不少,仿若老熟识一般,油然生发一种莫名的亲切。因为我也有很长的一段农耕经历,对崇坤兄的处境感同身受;崇坤兄热爱文学,喜欢写点东西,我也是。因此,当品读他在文字中流露出的一些生活体验和感悟,我立马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生在世,有得,有失,也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作为一介农夫,崇坤兄毕生同泥土打着交道,生活难脱凡俗。然而,他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同命运进行顽强地抗争,同样活得洒脱,活得精彩。他将自己平生所亲历的、见证的、感悟的点点滴滴,倾入在文字里,让我们浸润其中,观赏其生活之花的丰盈与美妙,也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思考和感悟。看他的文字,更像是去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和他的人生轨迹。
  翻阅文集,我的总体印象是,崇坤兄的文字比较干净,比较纯粹,不拖泥带水,如小溪,缓缓流淌,不急不躁。那些乡情亲情的回忆,那些行走于田间地头的感喟,有热情奔放的倾诉,也有零星散碎的捡拾。这些文字是伴随着他匆匆的步履而留下的屐痕,其情感世界清晰可见。如果说,他的文章里陈述的事实是“肉”,那么附着在文字里的情感便是“灵”了。在文学创作中,无论你的思路如何,主题是什么,最终都要回到人性和生命这两个方面,令人感动的也是其中流溢出来的滚烫的情感。

《故园情怀》陈崇坤著,团结出版社。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一块广袤无垠的土地,处处蕴藏着人文的底蕴和思想的火花。崇坤兄的这本散文集里,写人的篇幅较多,即使写事、写物、写景,也离不开人的影子,可谓是脚下有根,心中有人,笔下有魂,这在《故园情怀》《岁月轻歌》《生活写真》《细语漫笔》四辑中都有呈现。文字终究凝结着人气,作品背后立着的是人。写人势必要贯穿情感。他的文字大多取材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字字都带着泥土特有的芳香,笔下的人物则渗着乡人特有的汗味,每个人物都很鲜活。文章虽然都写得较短,但写得很实在,都有独立而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又都充满了烟火气。初读时,并不觉得那么惊艳,可是读着读着,你会发现里面有不少的妙趣和况味,让人滋生出视觉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交融,我们大可以从他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熟悉的画面。如此接地气的行文风格,无疑增强了文章的客观性和亲切感,让读者心随文动,觉得作者与自己很近、很亲,对于他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阐释的观点也就愈发看得进去了。
  崇坤兄生于乡间,长于乡间,长年累月与土地为伴,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可他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宣泄命运的不公,而是以一颗平常之心,熟谙物理世事,凝视人间草木,用心打理着他的一亩三分地。正如他在《被捉弄的命运》一文中所述,“我扎根农村,不畏艰辛,不求日子如何好过,只求一粥一饭的温馨,半丝半缕的知足,以及一家骨肉相依的感恩。”这既是一个农人最朴素的愿望,也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最好诠释。
  文学与故乡,从不分离。故乡的人、故乡的情、故乡的魂,始终烙印在崇坤兄的心灵深处,成为他创作时的不竭灵感和力量源泉,也是他的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所在。他的文字里溢满着故土情怀和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其将书定名为《故园情怀》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在乡间的烟火凡尘中,既用锄耕耘,也用笔耕耘,几十年如一日,我笔写我心,将故乡那一处处村落、一条条土路、一垅垅田块、一棵棵老树,一个个给活画了出来。从写作题材而言,这些文章与众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他运笔时却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将那个朴素的村庄描绘得有声有色,给人一种爽朗清新的感觉。再往深处看,他的文章通篇都没有刻意用华丽的词汇去渲染一种情绪,也没有用太多的锦句来彰显他的文采,而是以返璞归真的态度,俯下自己的身子,在大地之上,迎着寒风,顶着烈日,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他的梦想,他的快乐,他的收获!每每阅读他的文字,总是恍惚看到他一手扛着锄,一手拿着笔,不停地悠行在那片充满着希望和美好的芬芳田园上,他那有些消瘦的身影,令人敬佩之余,多少让人有点心疼。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性格、见解和修养,因而在文章中也往往会显示出其某一方面的特色,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不乏其例的。崇坤兄文章的特色就是朴实,朴实得近乎随手散记的闲适表征。这种朴实其实就是真实,而真实的东西又都蕴藏在生活、劳动中,他把它挖掘出来,加以提炼升华,并予以热情地歌颂。从写作时点上看,很多篇章都是某件事情、某种环境在他的心海激起了波澜,于是有感而发,发乎于心,汗珠和着墨水在纸笔上滚动。我们在品读他那些用方块堆砌起来的文字的同时,不禁会想,作为一个古稀农民,这其中,该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和努力,倾注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没有一种执着的精神追求和信仰,谈何容易!读过这本《故园情怀》的人恐怕都有同感。他那根植于内心深处浓厚的文学情怀是值得称颂的,他那捧给读者一颗火热的心是值得褒奖的,他那坚守文坛高地、不断探求文字奥秘、生命不息求索不止的精神是值得令人敬仰的!
  “我没有沾沾自喜的理由和资本。相反,只有加倍努力,把手中这支笔当成一具思想的犁铧,在我生命的田亩里继续开掘应有的深度,让一粒粒精神的种子萌发出属于自己的果实。”这是崇坤兄在《契入生命的苦与乐》一文中的一段话。像这样充满阳光、充满生命感觉的句子,在这本散文集里随处可见。我由衷地赞叹,一个70多岁的老农,竟如此地热爱生活、痴迷写作、追求梦想,把烟火日子过得那么有滋有味,真是难能可贵!
  用心品读《故园情怀》这本散文集,会让人了悟到这世上不同人与不同物不同方面的心态,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谛!于崇坤兄而言,或许写作是一码事,过瘾则是另一码事。他在《后记》中就是这样说的,“一旦有了'写瘾’,就会以写为乐。”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有时不仅仅因为手指寂寞,过瘾可能也是其笔耕不辍的原因吧。寒夜温暖,灯火可亲。有了“写瘾”,又何其难。其实,文章并非难在写作上,难的是如何我笔写我心,崇坤兄就是这样。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檀结海,网名涛声依旧。喜欢写点东西,曾在各级媒体发表数十万字的新闻稿;退休后,仍乐以文字为伴,习作散文,作品常见于省内外报刊及微刊平台。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