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业国 || 美女校对

 文鉴君 2021-07-06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宋业国,安徽合肥人,年逾古稀。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合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市民俗学会会员、理事。平素喜爱写作,时有文字见诸报端,著有《巷民碎忆》等。

美女校对


美女校对是多年前在朋友的一个饭局上认识的,她退休前在一家报社从事校对工作。那天我们互相加了微信朋友,只是一般的微信朋友,除了逢年过节互相问个好少有交流,交流时我们相互戏称“美女”“帅锅”。


近年来,我陆续在报刊、微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随笔。日前忽然心血来潮,想结成一个文集,书名也想好了叫《故乡故人故事》。我从中挑选了60篇短文,按文中表现的主题分别归于“故乡”、“故人”、“故事”三个版块中,全书25万余字。


写文章的人有个通病,就是自己写的东西自己发现不了差错。于是我给她发了一条微信:美女好!有一事相求,我拟将近年来所发表的一些散文随笔结成小集,文稿已甄选完成,全书二十五万字左右。自己写的东西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错,想请你帮我校对一下。完成时间没要求,你有空就看几页,不着急,余情后感。如果你答应了,我就把原稿发给你,或者打印出来交给你,如何?


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她的回复:帅锅好!承蒙看得起我,这个忙一定帮。不过退休之后有些荒疏了,只求到时候有错不要怪罪才好。最好是打印出来,在电脑、手机上校对不习惯。

    

我没想到她答应得如此干脆,连忙将书稿打印出来,计有230多页,快递给她。四天后她就校对好交给我了,拿到校对稿时我在想,她这几天一定是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这一样事,我感动了,欠了美女一个大人情。


我将她校对过的文稿大致翻看了一遍后,有些不淡定了。二百多页的原稿中,除了在微刊《文学鉴赏与写作》中推出的几篇文章外,其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她的红色记号。


我用几个晚上的时间,对照校对稿将红笔勾划过的差错改了过来。在心里给她点了32个赞后给她发了一条微信:美女好!这几天一直在按你的校对稿改原稿,感觉好得不得了。我边改边享受,感觉就是在上大学,好多地方都让我对你肃然起敬,你是真正的老师,不,教授!

(作者供图)

没过多久,她回了一条长长的微信:

帅锅,没有那么夸张啦。我们以前干校对的技术含量很低,主要“校异同”。就是以作者原稿为样稿,校对打印稿是否与原稿一致。那时的作家多是手写稿,写作水平也是过硬的,所以往往唯作者原稿马首是瞻。但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种自媒体和网刊的大量涌现,报刊和出版社不再那么神圣了,只要你有钱,自费出版也是可以的,并成为主流。网刊的门槛更低,只要作者的文章故事情节基本完整,文字能读得通,内容能通过网管这一关,就能在微刊上推出,没有编辑和校对这一说,这样的文章文学水平参差不齐不说,错别字、病句、事实性差错、政治性差错,以及一些格式上的差错,更是比比皆是。

 

看了她的回复,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她最后说的那段话好像就是在说我。对照她给我校对的原稿,发现我的差错就是她说的那些。


一是“规范用语”,最常见的就是年代的表述。比方说“20世纪60年代”,在不同的文章中看到过不同的表述方法,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60年代”、“20世纪六十年代”。美女对我说,正确的表述方式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规定时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同时还规定年代一般不用缩写。如1990年不应简作“九0年”或“90年”。如此看来“20世纪60年代”写成“上个世纪60年代”也是不规范的了,过若干年后谁知道上个世纪是哪个世纪?

(网络供图)

再者,我在电脑上写作时间不长,用的是汉语拼音输入法,同样的一个拼音同音字都会显示出来,在选择时一不小心就会出错,最容易出错的有“像”“象”、“他”“它”、“做”“坐”“座”、“棵”“颗”、“拿”“那”“哪”等。还有一些词读音一样意思不一样,或者说不能相互替代,如“曚昽”“朦胧”、“老道”“老到”。


最难为情的是那些硬伤,比如“的”“地”“得”,虽然我在很早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三个字如何使用的顺口溜: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左边两人就是“得”,形容词前要用“得”。但是它们都读“de”,使用起来稍不注意就出错。


再就是标点符号使用得不规范,最常见的就是句号在引号里面,我常常把它放在引号的外面;省略号不在字行的中间等。这大约是由于在电脑上输入时不注意引起的。同样原因造成的还有行文的格式,我知道每个自然段的开头要空两格,在按回车键的时候不是多就是少,在输入时不小心多按了一下回车键就多输入了一个空格等。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我的原稿中有两处写到年代的,分别是“……明万历壬子年(1617年)建成……”和“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6年)……”,这两段文字我是分别引用自“呈坎村”的宣传资料和《双忠堂宋氏家谱》,居然被美女发现不对,分别改为“1612年”和“1885年”。我不知道她是原来就知道还是查了有关资料,不管是哪一条,她能像火眼金睛一样发现这样的差错就让我叹为观止。

(作者供图)

一次,我就这个问题和美女在微信上聊了好久,我问她是怎么能做到这些的?


她说,我们做校对的就是给他人做嫁衣裳的,既然当了裁缝,没有一手好的针线活怎么行?

    

每一个作者的书稿信息量都很大,有差错在所难免。想要把错误都揪出来,确实非常困难,这考验我们校对员的知识面,以及所掌握的程度。靠的是我们平时多观察,多学习,多积累。如果一个校对应变能力不够,文化素养不高,是不可能应对自如的。

 

每一行都有它的标准,不要以为文字灵活多变,就能随意使用,其实,是有很多规范的。我们校对依据的就是《现代汉语词典》。这本词典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做过多次修改,现在已是第7版了,它修改一次,我们手里的词典也得换一本。

 

另外有关社会百科知识我们依据的就是《辞海》。《辞海》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词典,全世界的名人、城市、历史事件、物种等,基本上都可以查到,是我们判断事实性差错的依据。我们从事校对工作的都有个共同的爱好,有时间就会去翻看《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


 那天美女在微信上说了很多,使我对校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校对员手中的文稿就像是一片片农田,她们就是除草员。校稿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她们之所以热爱这个工作,是因为她们对文字和读者的尊重。优秀的校对员一定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坚持原则,守住质量的底线,有一颗匠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事了佛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位美女就是一个优秀的校对员。


想到这里,我有些自责了,如果自己在键盘上敲文字时,不一味图快认真仔细一点,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的低级差错,美女在校对时也就省心多了。面对连小学生都不会犯的那些差错,自己都觉得好丑。


【版权声明】本篇图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