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道圆融

 您好A笔杆子 2021-07-06

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庄严举办,其主题:交流互鉴、中道圆融。

这让我想起,佛教的十大核心理念,即慈悲、智慧、忍让、包容、自省、忏悔、中道、圆融、和合、共生。

中道,为佛教重要观点,种类如:法界中道、佛性中道、唯识中道,以及“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八不中道等。

《中论·观四谛品》就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唐代湛然还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中道之义,非佛家独有,儒道亦如。

《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史记·天官书》曰:月行中道,安宁和平。柳宗元《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礼记·中庸》:从容中道,圣人也。《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在儒道,中道亦格义为中庸与中和。

《中庸》:君子中庸。又说:中庸其至矣,民鲜能久矣。

又《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平经》: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中道为了什么?为了圆融。中道只是手段、方法,圆融才是宗旨、目的。

在佛教,圆融既是生活准则,又是学修标准;又是人生哲学,更是生命境界。圆融精神,佛教要求落实于我们的衣食住行、色声香味触法以及生老病死等之中。

在吾家乡,有位古代乡贤,叫王伯大,他诗书传家,耕读传家,晚年归隐家乡霞浦赤岸,筑留耕堂,书写《四留铭》,亦叫《留余铭》,内容为: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曾国藩曾告诫子弟:“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而宋代法演禅师也说:“为己戒者有四:第一,势不可使尽;第二,福不可享尽;第三,规矩不可行尽;第四,好语不可说尽。何故,好语说尽人必易之;规矩行尽人必繁之;福若受尽缘必孤之;势若使尽祸必至之。”

无论是王伯大、曾国藩或法演禅师,其高见,皆堪称儒释道之中道法味也,皆是圆融精神之彰显。

中道圆融思想之实践,儒家如:孔子会见南子,南子虽名声不好,孔子还是去会见她了。佛家如:佛陀度化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虽然诱惑阿难比丘,但佛陀还是化度她。

今之世界,全球化渐成。有人说,在地球村里,固有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但以中国文明的中道圆融精神看来,中国文明,惟宽惟恕,忍让包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其特质,皆是正面的,光明的,没有冲突的基因。在此等思想精髓的感召浸润下,全球化的世界也定是和平和谐的,我想,这也是中道圆融的实质指向。

交流互鉴,中道圆融,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以之为主题,想必,这也是其出发点、着眼点之一。

载自《本性禅思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