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进拴|再读《烈火金钢》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7-06

【郭进拴原创】再读《烈火金钢》

  

     最近重读了一遍长篇小说《烈火金钢》、
    《烈火金钢》是一部以评书形式写成的小说,描写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故事,展示了冀中军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歌颂了英勇抗战的传奇式的英雄,宣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领导作用。 

  小说中刻画的主要人物,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史更新、肖飞、丁尚武等是书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
     《烈火金钢》的作者刘流,原名刘其庚,1914年3月出生在河北河间县(今河间市)尊祖庄后念祖村。他小时跟着教私塾的曾祖父读了三年书,后来由亲友资助在烟台上了一年中学。古城河间作为西河大鼓的发源地,戏曲艺术非常繁荣。刘流自幼热爱《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以及唐诗宋词,也非常喜欢当地流行的戏本、唱本、鼓词、评书等民间文艺作品,经常追着戏班子看“野台戏”,钻进大棚里听鼓书,饱受古典文学和民间文艺的薰陶,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功底,并对他的艺术实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931年初,刘流跟着一位亲戚离开家乡闯荡社会。他先到南京炮兵学校就读,接受了一些军事训练。因学校强迫学员集体加入国民党,使他十分反感,仅仅半年就离开了学校。后他又来到天津和烟台,边求学、边打工。不久,随着“九一八”事变发生,东三省沦陷,他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赴东北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英勇抗击着日本侵略者。期间,他写下一首题为《老爷岭上》的诗作,真实地反映了义勇军将士在林海雪原中舍生忘死的战斗生活。但在日寇的重兵围剿下,这支抗日队伍最后溃散了。刘流被通缉、追捕,在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写下这样一首诗:“平生个性喜游侠,到处天涯是我家。日月星辰为我伴,披霜挂露破风沙。持枪跨马敌前跃,慷慨高歌自我夸。热血澎湃如潮涌,永远浇灌自由花。”刘流潜入北平(今北京)后,于1937年夏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劫狱行动,救出关押在北平第二监狱中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织起了一支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后来整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他担任侦察科长。1938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人生的重大转折之际,他赋诗一首,以表达其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我是法西斯血爪下的亡命徒,在暴风雨的夜里,投入了布尔什维克的怀抱;我的梦醒了!眼也亮了!穿透云雾的阳光,已在招呼着我前进。我已知道:为什么要生存,什么是真理。我为它——真理——作了决定:永远地学习!永远地斗争!”

第五支队战斗的足迹遍及妙峰山、燕山、阴山南麓、太行东坡、北岳区域以及五台山。为了适应宣传工作的需要,刘流开始自编自演、现编现演宣传抗日的文艺节目。1939年,他调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做演员;半年后,他调任军区政治部侦察参谋;1940年,他调到“白求恩学校”做军事教官、政治教官,并负责军事指挥。

1942年秋,当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不久,刘流再次调到“抗敌剧社”,其主要工作职责是研究和编演实验性质的新京剧,并参加对传统旧剧的改革。期间,他和邓拓、梁斌、丁里等人参与《史可法》等剧目的编演工作,他还在由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改编而成的《李自成》剧中饰演李自成这个角色。《史可法》、《李自成》二剧在边区连演半年不衰,轰动一时。

在“抗敌剧社”工作期间,刘流除了认真学习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外,还阅读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并创作发表了《民兵李长发》、《大练兵》等小说和鼓词,颇受官兵欢迎。

1944年12月20日至1945年1月30日,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在阜平县史家寨村召开,共有398名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及模范工作者参加会议。当时,刘流恰好在会务组工作,有幸接触了许多英雄人物,了解到他们撼天动地、感人至深的抗日斗争事迹,内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遏制的创作冲动。他后来在《关于〈烈火金钢〉的创作报告》中如此写道:“当我了解了英雄们以后,脑子里自己的经历退让得没什么位置,游过来飞过去的总是英雄们的影子。如何呢?他们就像生铁投进熔炉里一样,锤炼成钢……从此(我)把(他们的)形象印在心里……这就好比一粒写作的种子撞在我的心地,不能不让它生长起来。”

在整个群英会期间,晋察冀英雄儿女们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让刘流极为感动,当时他就以英雄们的感人事迹为素材写了一部多幕剧,让英雄们自己来登台表演,反响良好,大获成功。这次舞台艺术实践,使他萌生了要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展现中国人民在伟大抗战中英勇斗争的壮丽画卷这样一个强烈愿望。因当时烽火连天、戎马倥偬,难以静下心来写作,他只能把美好的愿望暂时深埋在心底。抗战胜利后,他回了趟老家河间。这里地处冀中,同样是重要的抗日战场,他在家乡收集了大量素材,为后来创作小说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这次返乡,才使得《烈火金钢》中滹沱河下游的小李庄、同仇敌忾的冀中老百姓、华北大地纵横驰骋的游击健儿,一个个找到了原型,并不断在作者的脑海中日益丰满、灵动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刘流在保定市工作,历任市文联秘书和创作部长、市文化馆主任、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等职务,写了许多叙事诗、短篇小说、鼓词和独幕话剧等。

此时,在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下,当年抗日烽火中那些英雄们的高大形象开始在刘流的脑海中纷至沓来,再次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使他急切地要把自己所亲身经历的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我要通过这部书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残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 “我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非写不可。”于是,他一面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创作一些小型作品,一面开始了章回体长篇小说《烈火金钢》创作的准备工作。适逢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物资匮乏,他白天忙于工作,只能利用晚上在灯下写作;买不起稿纸,他就用黄草纸,整个小说初稿用了4大厚本黄草纸。

早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因刘流交待的有关他在南京炮兵学校读书等早年经历发生在南京、东北等敌占区,无法调查取证,只得先挂起来,使他的档案里留下了一些疑问。在1955年肃反运动中,组织上对他的历史重新予以审查,他如实地作了反映。梁斌还奉命到东北外调,并向组织上做了保证,认为刘流没有问题,才使他过了审查关。此后,刘流放下思想包袱,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奋笔疾书,很快写出了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的初稿。当时正在保定市文化馆工作的他,看到许多评书演员因没有新评书本子可说,只得反复说那些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旧评书,其内容显然已不合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需要。为此,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更有义务为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创作。加之他非常熟悉和喜爱中国古典小说,用传统的“说书”形式来反映现代内容既是创新,他也得心应手。况且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悬念性强、便于说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也很适合运用于抗战题材。于是,他决定将《烈火金钢》初稿修改为章回评书体小说。

为了运用好这一形式,使这部章回体小说具有更多评书的元素,刘流经常把评书演员请到家里,把自己已改过的小说稿一段一段地读给他们听,认真征求其意见,然后反复修改。《烈火金钢》定稿后,作家便将它投给中国青年出版社(以下简称中青社)。该出版社编辑黄伊在审看这部小说稿的过程中,不仅为其中所描写的冀中军民的那种任何敌人也征服不了的民族气概所震撼,也为其中所塑造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诸如史更新的顽强、丁尚武的勇武和肖飞的机智所深深地打动了。特别是,该作品采用了古典章回评书的形式,因而他坚信出版后一定会吸引众多的读者。但《烈火金钢》稿尚有欠缺,因此黄伊特地坐火车从北京来到保定,找到刘流,与他面谈修改事宜,这才得知他早年曾是一名抗日义勇军战士,后来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当过侦察参谋。这部小说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千方百计挤时间创作出来的。为此,黄伊出面替刘流请了两个月假,约他赴京改稿。

当刘流的修改工作尚在紧张进行的时候,黄伊便从已经改好的稿子中,挑选了部分精彩篇章,交由中青社创办的《红旗飘飘》大型丛刊先期发表,结果颇受读者好评。小说定稿后,中青社总编辑已在书稿责任签字单上签了名,有关人员要填写发稿单准备付排时,就问黄伊:“小说标题是'烈火金刚’呢,还是'烈火金钢’?”黄伊为此征求刘流的意见,刘说:“我写的是在抗日烽火中所锻炼出来的'金’和'钢’,是顶天立地的史更新、丁尚武、孙定邦他们。他们不是庙里的金刚。”小说《烈火金钢》面世后,黄伊在《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广受群众喜爱的媒体上,发布了关于该书出版的消息。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烈火金钢》,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黄伊在《我所知道的〈烈火金钢〉》一文中回忆了该书出版后的盛况:“……不论大街小巷,或是穷乡僻壤,凡是有收音机或大喇叭的地方,平头百姓都尖着耳朵听'肖飞买药’。就这样,在五六十年代《烈火金钢》就印了上百万册。”

说起和这部小说的渊源,还有一段小插曲。记得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从我儿时的小伙伴郭清现那里借了一本上面布满灰尘,没有书名,纸面发黄,残缺不全的一本小说,蹲在那里读了起来。小说的内容渐渐地吸引了我,越读越精彩,越读越扣人心弦,真的是爱不释手,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晚上怕家长干预,就趴在被窝里偷偷地用手电筒照明,一直读到后半夜。第二天上课又禁不住书中情节的“诱惑”,低头看了起来,结果由于上课不注意听讲,被老师发现,当场人被批评,书被没收。这位老师还是很开通的,下课后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进行了批评教育,无非是学习如何重要,上课要注意听讲。小说是课外读物,当然要在课外看而不能拿到学校看,并让我做了保证:在上课时决不读课外读物。在这样的保证下,老师又把这本小说还给了我。回家后我又如饥似渴把这本小说读完。这本小说就是《烈火金刚》。

为什么这部小说写的这么成功,有这么大的艺术感染力?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是主题鲜明。这部小说讴歌了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困难,不畏牺牲,英勇地同日本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直至把武器装备先进、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消灭掉的奇迹壮举,读后让人荡气回肠,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二是来源于生活。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42年河北大平原上的冀中军民进行的“五一”反“扫荡”斗争的故事。从1942年5月1号开始,日本侵略者向冀中军民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八百万冀中军民同仇敌忾,抱定了有我无敌的决心,英勇的展开了反“扫荡”,故事由此展开。作品中的小李庄的原型就是作者刘流曾经生活过的村庄。《烈火金刚》所描写的小李庄及其军民无不折射出当年刘流家乡的影子。刘流从小生长在冀中,那里的风土人情他再熟悉不过了。在“五一”大扫荡中,刘流的堂哥被日本鬼子杀害。刘流曾担任过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侦查科长、军区司令部参谋等职务,对八路军与日伪军作战的经历也相当熟悉,这就为这部小说创作提供了生活来源和真实的素材,让整部小说充满了冀中大平原上泥土的芳香。

三是构思巧妙,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如书中第一回“史更新死而复生,赵连荣舍身成仁”,写的是抗日军属赵连荣在日本鬼子与八路军激战过后返回村庄,在死人堆发现一个人突然站了起来,把赵连荣老人吓了一跳,后来仔细一瞧,认出是八路军排长史更新。史更新身负重伤,子弹从左眼窝儿下头打进去,从后脑勺子下边出来。即便是这样,史更新还是着急要追赶部队,只是口渴的厉害,想要赵连荣老人帮助找口水喝。后来赵连荣老人为了掩护史更新壮烈牺牲。再比如书中第二十三回“探水井走狗尸沉没,保机密众民血横流”,写的是八路军伤病员、区干部等被敌人困到地道里。敌人找不到地道出入口,就派汉奸猴儿先到一口被敌人怀疑的水井里打探。这口井和孙定邦家的地道相连,井水上面正是地道的出口,里面藏着十几名抗日勇士。猴儿先被敌人用绳子栓着顺到井里,洞口就要被敌人发现。正在这时,孙定邦的妹妹,十七八岁的姑娘志茹在洞里待得时间长了,憋闷得很,想到洞口透透气,结果发现汉奸下到井里来。志茹顾不得害怕,急中生智,顺手拔掉猴儿先腰里插着的匕首,用尽力气,捅向汉奸的腹中,让他葬身井里。井上的敌人以为猴儿先失手掉到井里,半天没有动静,认为是一口深井,里面不会藏人,也就顾不上打捞猴儿先尸体撤走了。在这部小说中,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比比皆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跌宕起伏,仿佛让人置身其中,穿越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四是人物刻画细腻,性格迥异。史更新的料敌如神、丁尚武的勇猛英武、肖飞的智慧果敢;猪头小队长的骄横残暴、毛利的狡诈疯狂、高铁杆的丧尽天良都描写的淋漓尽致。整部作品采用古典文学中的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更加生活化。我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就播讲过这部小说。特别是其中肖飞买药的故事情节,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家喻户晓,把肖飞胆大心细,机智勇敢,深入虎穴、夺药成功的过程,描写的出神入化。有人曾经问过刘流,肖飞真的有你写的那么神奇吗?刘流回答:群英会上的英雄比这还要神,就是说八路军中的能人比比皆是,大有人在。书中反面人物如解老转、何大拿等的心理描写、形象塑造、语言使用等都是特色鲜明、准确恰当,堪称文学人物形象的经典。

通过阅读《烈火金刚》这部小说有这样几点收获:

一、党的领导是胜利的保证

在这部小说中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一直活跃在群众身边,领导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县委书记田耕同志一边和上级组织保持联系,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一边思考对敌斗争的策略。他领导区干部积极发动群众,发展堡垒户,掩护八路军伤病员,同时积极组织民兵对敌开展武装斗争,不断地消耗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女区长金月波巾帼不让须眉,亲自带领区小队边保护县委书记田耕同志的安全,边主动出击,找准机会伏击日伪军,消灭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甚至以为遇到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齐英同志,在区委书记牺牲的情况下,主动代理区委书记的职务,发动群众同日伪军进行周旋,组织群众破坏敌人新修的公路,掩护群众脱离敌人的包围。他还和村主任孙定邦积极发展民兵组织,骚扰打击日伪军。甚至在地下党掩护下,孤身深入伪军一个小队,策反伪军投奔八路军取得成功。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冀中军民用艰苦奋斗、奋勇牺牲的的精神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无数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将成为一盘散沙。今天,我们走进了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更需要党的坚强领导。特别是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取得的重大胜利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

二、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

毛主席在七大所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讲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形成全民参战,打一场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侵略者最终失败的下场是历史的必然。

在《烈火金刚》这部小说中,小李庄的老百姓刚开始面对残暴的日寇也是心有余悸,敢怒不敢言。但是即便是委曲求全,换来的仍然是日寇灭绝人性的杀戮。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领导下,老百姓觉醒了,必须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团结一心,握紧拳头,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把日寇赶回老家去。小李庄的老百姓在齐英等党员干部的领导下同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最后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把盘踞在小李庄周围的日伪军全部消灭掉。

今天我们仍然要走好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目前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防控疫情的人民战争。有党的英明领导,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民族精神是华夏的魂魄

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今天民族精神更需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统一完整仍然需要炎黄子孙的矢志不渝和共同努力。今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这是一切爱国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读完了《烈火金刚》最后一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迟迟不愿放下这部小说,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激烈的战斗场面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