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一至第五纵队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3-08-07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先后组建了第一至第五纵队。尽管它们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战斗地区有别,在对日作战中所取得的战绩不同,但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都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1/view-312273.htm
  八路军的第一至第五纵队,并非按照第一至第五的顺序建立的。在这几支部队中,第三纵队和第四纵队(位于华北)成立时间较早,第一、第二纵队次之,第四纵队(位于华中)和第五纵队成立时间较晚。
  
  八路军第一纵队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日军增兵山东,占据了山东大部分城市和交通要道,并开始向乡村渗透。为适应对敌斗争的新形势,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张经武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
  由于缺乏骨干力量,加上抗日根据地尚处于初创阶段,山东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为加强山东抗战力量,发展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派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开赴山东。接到命令后,第一一五师师部、教导大队及第三四三旅主力于12月相继挺进山东。
  随着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山东的人民抗日武装也在不断壮大,其中既有八路军的正规部队,又有一些地方武装,指挥不统一。为统一指挥山东与苏北地区八路军各部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组织八路军第一纵队,以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治委员。
  正在冀南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和在晋东南八路军总部驻地的朱瑞接到命令后,分别带上一个小分队和从八路军总部、抗大第一分校选调的干部,星夜向山东进发。6月7日,徐向前、朱瑞在鲁西北馆陶(今属河北)碰面,29日到达在沂蒙山区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指挥部。随后,徐向前、朱瑞召开了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领导参加的高级干部会议,部署党政军各方面的工作。因当时日军正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扫荡”,徐向前、朱瑞马上带领部队,全力投入反“扫荡”斗争。反“扫荡”一结束,两人立即开始着手统一部队建制,健全纵队领导机构的工作。
  
  8月1日,徐向前、朱瑞以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名义通电就职,八路军第一纵队正式成立。8月9日,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朱瑞、徐向前、郭洪涛、罗荣桓、陈光、黎玉为委员,朱瑞为书记,统一领导山东地区的党政军工作。同时,第一纵队所辖各部队,与当地党政机关密切配合,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相继成立了鲁西行政主任公署和鲁西北、运东区、运西区、泰(山)西区、胶东北海区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及莱芜、新泰、蒙阴、沂水、临朐、东平、宁阳、平阴、泰安等县抗日民主政权。第一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又斗争又团结,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揭露山东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侵犯八路军驻地、杀害八路军干部的罪行。8月下旬,山东纵队第一、第三、第四支队,在鲁中区的淄河流域反击国民党顽军的挑衅,收复了淄川、博山以东的峨庄、太河、朱崖等地。
  为了解决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干部不足的问题,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先后从延安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及晋冀豫区党委学校抽调两批干部到山东工作。由于抽调的人员中,中高级干部较少,徐向前、朱瑞、郭洪涛于9月中旬致电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傅钟及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请求给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加派政治部主任和能担任部长、科长以上职务的中高级干部。王稼祥等复电指示: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两个政治部可合并,以求充实。
  根据八路军总政治部的指示,加之10月中旬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和山东纵队司令员张经武去延安开会,第一纵队机关与山东纵队机关于10月13日正式合并,组成统一的指挥机关,徐向前、朱瑞、黎玉合署办公,徐向前、朱瑞以第一纵队名义直接指挥山东纵队各部队,保留山东纵队番号。在此前后,徐向前、朱瑞还领导山东纵队各部队进行了第二、第三期整军,提高了部队军政素质。
  1939年夏至1940年春,第一纵队指挥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与山东军民一起挫败日伪军对胶东、清河、泰西和冀鲁边等地区的“扫荡”,取得梁山伏击战、大郝家伏击战以及苗山、五井、孙祖、白彦、杨家横等战斗和泰山区反“扫荡”、抱犊崮反“扫荡”的胜利。1940年6月,徐向前奉命离开山东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筹备工作,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名义随即恢复使用并指挥其所属部队。1941年1月,第一纵队番号被撤销。8月,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决定,由山东分局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民的工作,分局暂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组成,朱瑞任书记,同时成立新的山东军政委员会。
  
  八路军第二纵队
  
  1938年冬,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在挺进冀南的同时,指挥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一团以及补充团于1938年12月下旬进入鲁西北,协助中共鲁西北特委,发展武装,巩固政权。同时,第一二九师以鲁西北抗日地方武装一部等组成先遣纵队,指挥分别由冀鲁边和冀南转至鲁西北的津浦支队,以及第一二九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第三团和骑兵团。
  1939年2月中旬,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旅直一部由晋东南进至冀鲁豫边的直南和豫北地区。3月9日,第三四四旅特务团、独立团等部合编为冀鲁豫支队,隶属第一一五师,由第一二九师指挥,司令员杨得志,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下辖第一、第二、第三大队,共2000余人,从而统一了对直南、豫北和鲁西南地区抗日武装的领导。
  随后,冀鲁豫支队经过打击日伪军和反对国民党地方顽固派的斗争,至1939年底,新组建了第四、第五大队,豫北大队,独立大队和若干县区武装,共1.7万人。至此,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为统一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武装的作战指挥,1940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八路军第二纵队,直属八路军总部。2月中旬,朱德、彭德怀正式发出电令,任命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杨得志任副司令员兼冀鲁豫支队司令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一旅(由第三四四旅第六八八团和地方武装一部编成)、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决死第三纵队、独立游击支队。
  2月底,为加强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和武装建设,黄克诚率第二纵队的第三四四旅、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及独立游击支队挺进冀鲁豫边区,新编第一旅和决死第三纵队留在太行山南部地区坚持斗争。4月30日,第二纵队与冀鲁豫支队等部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由第二纵队兼,仍直属八路军总部。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军区政治委员兼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卢绍武任参谋长,唐亮任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二纵队辖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由冀鲁豫支队改编)、新编第三旅(由独立游击支队和部分地方武装改编)及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冀鲁豫军区辖第一(直南地区)、第二(豫北地区)、第三(鲁西南地区)军分区。
  5月下旬,黄克诚奉命率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主力南下豫皖苏边区,参加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杨得志率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新编第二旅第四团继续坚持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进一步巩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至年底,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下辖新编第二旅第四团,新编第三旅,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第一、第二、第三军分区等。

  1941年初,在日伪军的连续“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夹击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大为缩小,仅存的沙区(内黄、濮阳、滑县间的沙地)与鲁西南的联系亦被割断。7月,鲁西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兼军区机关。两区所属主力部队编入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唐亮任政治部主任,卢绍武任参谋长,下辖教导第三、第七旅及河北抗日民军第一旅、冀中南进支队等,仍属八路军总部指挥。此时的冀鲁豫军区下辖第一至第七军分区(后又增加第八军分区)。
  1941年底,由于日军的连续“扫荡”、“蚕食”,第二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军区及地方人民武装建设,第二纵队实行小团编制。1942年6月,冀鲁豫军区实行第二次精简,第二纵队与军区机关合并,第二纵队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统归冀鲁豫军区指挥。
  
  八路军第三纵队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派孟庆山等到冀中,在中共平汉线省委、保东特委领导下,通过培训军事骨干,将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抗日武装组建成河北游击军。10月14日,国民党军第五十三军第三八八旅第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共产党员)率部南撤途中,遵照中共中央北方局关于回师北上抗日的指示,脱离国民党军,在河北省晋县小樵镇举行抗日誓师,改称人民自卫军。上述两支部队互相配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冀中地区的其他抗日武装和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五、第八支队等部组成两个团及回民教导队,编入人民自卫军。
  在此期间,冀中军民挫败日军对冀中地区的第一次春季“扫荡”,并参加破击平汉铁路的作战。至4月,冀中抗日根据地逐渐巩固:共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和各种群众抗日救亡组织;人民自卫军发展到12个团、1个游击师、3个游击支队,河北游击军把较稳定的部队编为9个团、1个游击师、4个路,两支部队共6.6万余人。
  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等部在河北省安平县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纵队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支队以及回民教导总队等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支队依次兼冀中军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分区。8月,王平任政治委员(1939年1月程子华继任)。9月,组建独立第一支队(后兼第五军分区)。10月,第三纵队编为5个支队、17个大队、4个团、1个回民教导总队及县、区游击队,共6万余人。
  1938年11月至1939年1月,第三纵队挫败了日伪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第二次围攻。
  1939年1月25日,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率第一二○师师部和1个旅部、2个团(欠1个营)、1个独立支队到达冀中,第三纵队即归第一二○师指挥,但仍属晋察冀军区建制。随后,第三纵队会同第一二○师主力挫败日伪军第三、第四、第五次围攻。3月至4月,第三纵队以2个独立支队与第一二○师2个主力团合编为第一二○师独立第一、第二旅。接着,第三纵队又在第一二○师及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考察团的帮助下,进行整编整训,所辖部队编为警备旅和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支队,南进支队及回民支队,共15个主力团。其中警备旅及第八、第九、第十、第六支队分别兼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军分区。
  9月,第一二○师离开冀中回师晋西北地区。9月至12月,第三纵队部分部队在新成立的整军委员会领导下,采取“战练结合”的方针进行整训,使部队军政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整训期间,还进行了冬季反“扫荡”作战。
  1940年春,第三纵队以5个团、回民支队2个大队及津南自卫军组成南进支队,以第六军分区机关组成指挥部,由程子华率领开赴冀南参加讨伐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的作战;吕正操率警备旅参加晋察冀军区组编的南下支队,挺进晋东南,进行反击国民党顽军朱怀冰、庞炳勋部的作战;留在抗日根据地的部队进行了春季反“扫荡”作战。7月,第三纵队组建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第三团。8月至12月,第三纵队参加了百团大战。1940年11月至1941年9月,第三纵队分三批进行政治整军,加强党的领导,纯洁组织,克服军阀残余和游击习气等不良作风。
  1942年春,第三纵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实行精兵简政,部队缩编为12个主力团、13个地区队及回民支队;南进支队指挥部和2个团转隶于八路军第二纵队。此后,进行了反“扫荡”作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村落防御战、麻雀战、交通战等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不过,第三纵队也遭受严重损失,主力大部转移到北岳区,回民支队等部转移到冀鲁豫军区,并编入其建制。9月以后,留在冀中区的部队和游击队开始进行恢复抗日根据地的作战。
  1943年2月,第三纵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部队编为6个主力团和11个地区队(有的仍保留团的番号)。警备旅划归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建制,新编的6个主力团临时分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三、第四、第十一军分区。3月,部分地区队返回冀中地区,进一步开展恢复根据地的斗争。至5月底,第三纵队恢复和开辟了50多块小的游击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6月以后,第三纵队发起青纱帐战役。8月至9月,为准备应付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保卫党中央,吕正操奉命率6个团赴晋西北地区,后编入晋绥军区建制。8月24日,中共晋察冀分局与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撤销第三纵队暨冀中军区番号,其机关于9月并入晋察冀军区机关,军分区由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继续坚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
  
  八路军第四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先后在华北和华中组建过两个第四纵队:华北的第四纵队由宋时轮、邓华领导,华中的第四纵队由彭雪枫、黄克诚领导。
  
  华北的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5月,八路军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冀东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以第一二○师雁北支队和晋察冀军区的1个支队,于平西(今北京以西)斋堂、杜家庄地区合编为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李钟奇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一、十二支队和独立营、骑兵大队,共5000余人。6月8日,笫四纵队由平西出发,取道平北,向冀东挺进,沿途连克昌平、延庆、永宁、四海等城镇。随后,第四纵队留下第十二支队第三十六大队和骑兵大队在平北坚持游击战争,主力继续东进,17日占领兴隆,21日进抵蓟县以北的将军关、靠山集、下营地区。
  7月,第四纵队主力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了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共20余万人的武装暴动,建立了约10万人的抗日武装,先后攻克了平谷、蓟县、迁安、玉田、乐亭、卢龙等县城,控制了冀东广大地区,并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8月中旬,纵队指挥机关一部和冀东暴动武装主力于遵化县铁厂镇会师。此时,日军对冀东地区开始进行“讨伐”。
  为统一领导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纵队和冀热边特委及暴动武装的领导于8月下旬在铁厂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冀察热宁军区,由宋时轮、邓华分任正、副司令员。会后,第四纵队主力分别向都山和兴隆山地区进军,因受到日伪军阻击而分别退至滦河以西和白河以西地区。10月,第四纵队和冀东人民抗日武装,留少数部队坚持冀东抗日游击战争,大部转移到平西整训。在西移途中,由于日伪军的围追截击,冀东人民抗日武装遭受较大损失,一部返回冀东,一部随第四纵队撤至平西根据地。

  1939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指示,以第四纵队为基础,在平西地区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并组成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和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第四纵队番号即行撤销。
  
  华中的八路军第四纵队
  
  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协同新四军发展与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决定由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欠1个团)共1.2万余人南下豫皖苏边区。5月,上述部队在冀鲁豫边区汇合后,梯次南下,于6月中下旬进抵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地区。7月,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直属八路军总部,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二旅(由原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改称)、第四旅(由原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改称)、第五旅(由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第二、第三团编成)、第六旅(由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第三总队编成),另设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和指挥地方武装。
  7月下旬,第二旅和第四旅第七团在黄克诚的率领下开赴皖东北地区,后编入八路军第五纵队。8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第四纵队重新进行整编,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整编后的第四纵队司令员是彭雪枫,参谋长是张震,政治部主任是萧望东,下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及1个保安司令部,共8个主力团,连同地方部队,纵队特务团、直属队,抗大第四分校等,共1.7万余人。之后,第四纵队协同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坚持并扩大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四纵队番号撤销。
  
  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0年8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进入陇海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东、淮河以北的皖东北地区的八路军部队和原在该地区的新四军部队及地方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归中共中央中原局指挥。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黄克诚兼任政治部主任(后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由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等改编的第一支队(辖第一、第二、第三团),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旅第五、第六团和第四旅第七团改编的第二支队(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改编的第三支队(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皖东北地方武装组成的皖东北保安司令部,约2万人。
  八九月间,第五纵队主力东渡运河,打退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十多次进攻,初步开辟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留在皖东北地区的第五纵队一部,就地坚持斗争,配合新四军第五支队和地方武装,进行反“扫荡”作战,拔除日伪军据点多处,抗日根据地发展到淮(安)宝(应)地区,并沟通了与皖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10月初,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第五纵队派兵由涟水以北渡盐河南下,配合新四军部队进行黄桥战役。从10月4日开始,第五纵队南下先锋第一支队分多路开始南下,相继突破国民党顽军的阵地,进至盐(城)阜(宁)地区。10月10日,第五纵队第一支队一部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部队在东台以北的刘庄、白驹镇一线会师,第五纵队胜利完成了南援新四军的任务。11月中旬,第五纵队隶属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至12月,第五纵队开辟了包括皖东北、淮海和盐阜地区约10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五纵队番号撤销。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1/view-312273.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