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析新四军第三师组成

 张洪清 2022-11-1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1937年8月25日,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发出的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新四军第三师是以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及红一军团第2师为基础组建的。

抗日战争上述部队改编为344旅和343旅685团,取得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战果,1940年2月,344旅扩编为的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五纵队。1940年6月后 遵照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进入华中,并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

图片

1940 年10 月,为支援新四军“黄桥战役”,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为三四四旅)由皖东北南下江苏盐城。图为他在干部大会上作战前动员。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图片

1941 年,在苏北粉碎日、伪大“扫荡”后,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与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前排左起:李雪三、黄克诚、金明;后排左起:沈铁兵、王信虎*、张天云、刘震。

*一说为 庄林(见下)

图片

师部是原红十五军团的军团部,它所辖的几个旅,都是具有光辉战斗历程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军部队。第七旅源于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朱德、陈毅等领导下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编为红四军,1933年6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改115师685团和苏鲁豫支队。第八旅的源于红二十五军第223团,1935年在徐海东领导下,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改编为红73师,1937年改编为344旅687团,该部后编入冀鲁豫支队改编的新二旅,八路军5纵2支队。第十旅的前身为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1935年9月,改编为红78师。1937年,改编为687团2营和688团2营,1937年底,组建689团,恢复红78师建制,后沿革为八路军344旅,后调入新四军四师为10旅,后与3师9旅对调,归建新四军第三师。

图片

精锐的三师七旅。

图片

新四军三师九旅部队进行村落战训练。

图片

1942 年4 月,黄克诚与苏北根据地部分干部在一起。左起:余增林、金冶、洪隆、黄克诚、田文扬、彭雄、胡继成、黄炜华、席庶民、张爱萍、王潭、程国璠。

1940年8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把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的所有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编到第五纵队,辖1,2,3支队由黄克诚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辖7,8,9旅,起初兼苏皖军区,辖皖东北、淮海、盐阜三地区。1941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由豫皖苏转至津浦路东,皖东北划归第四师活动地区,并将四师10旅与三师9旅对调。此后,第三师兼苏北军区辖盐阜、淮海两区。

图片

1943 年冬,黄克诚同淮海地区部分军政领导干部在一起。一排左起:张克辛、吴信泉、邵幼和、刘震、钟伟、李少元;二排左起:覃健、沈启贤、黄克诚、金明;三排左起:黄忠诚、杨纯、章彦、田养泉、冯志湘、刘述周、章维仁、李一珉。

图片

新四军三师八旅部分团以上领导人在苏北盐阜地区反“扫荡”誓师大会上

图片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图片

1941 年11 月,新四军三师八旅在苏北盐阜新荡镇召开党代表大会。前中为师长黄克诚,后右为八旅政委吴信泉,后左为八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前右为二十二团团长张天云。

图片

三师战士在师部菜地种菜。

图片

1942 年,黄克诚(前左1 迈步者)等人陪同陈毅(前中敬礼者)等检阅新四军三师部队。

1945年9月20日,中央军委电令:“新四军立即抽调三万五千基干兵团,限电到后应二十天内到达鲁南之蒙阴地区待命。”9月23日,黄克诚接到第三师迅速开赴东北的命令,考虑到第三师走后苏北地区军事斗争的需要,率7旅,8旅,10旅,独立旅4个旅及3个特务团共15个团三万五千人。并给苏北留下同样数量的部队及相应的武器装备,留在苏北的地方部队三万五千人。后淮海区的地方武装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二纵队,盐阜区的地方武装和苏中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在解放战争中,经受了考验,作出了贡献。而北上的新四军第三师,于1945年9月28日从淮安出发,途经苏、鲁、冀、热、辽五省,行程三千里,历时两个月,于11月25日到达辽宁省锦州以西地区。1946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第十和独立旅编为第二纵队的第四、第五、第六师。第七旅编为第六纵队第十六师。原师特务第一、第二为主编为第七纵队第二十一师。从三师司令部、政治部和师特务三团中抽调部分骨干,组成西满独立第五师,后编为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六师。总之,新四军第三师编成的几支部队,在转战东北、华北、中南等战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片

1945 年,新四军三师独立旅北上路过河北霸县与师主力会合。图为部队通过霸县大桥。

图片

苏北抗日根据地

(腾讯  品源)

苏北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刘少奇、陈毅、粟裕等将领在淮(阴)海(州)、盐(城)阜(宁)等地区建立的抗日据点。它是联结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重要枢纽。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敌后抗战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理位置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地方组织在淮海、盐阜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苏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省市之间,向任何一方都可进攻的战略要地。

历史背景

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以加强党对华中工作的领导。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原局连续召开三次会议,讨论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建议中央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南下,协同北上的江南新四军,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新四军大江南北部队应在现地区力求发展,江南陈毅处应努力向苏北发展。5月4日,中共中央再次要求东南局,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独立自主地扩大军队,建立抗日政权。6月,苏南新四军击退国民党军队的阻拦,积极部署渡江北上,执行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7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粟裕任副指挥,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共7000余人。

建设情况

1940年5月,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共1.2万余人,由冀鲁豫根据地南下,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黄克诚率部在皖北涡阳县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七八月间,八路军第二纵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以及1939年5月南下创建皖东北根据地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10月进入皖东北根据地的原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等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第五两个纵队。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留在豫皖苏地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配合已经渡过长江北上的陈毅、粟裕所部,东进淮海,开辟苏北根据地。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八路军和新四军联成一片,开辟了华中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1月17日,为统一对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苏北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抵达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这标志着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核心的形成。随后,华中总指挥部迁到盐城,盐阜地区成为华中抗战指挥机关所在地。

重建情况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重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主要任务是保卫和建设淮海、盐阜两块抗日根据地。随后成立了中共盐阜区党委、盐阜军区、中共淮海区党委、淮海军区和淮海、盐阜区行政公署。

胜利解放

1942年底,中共淮海、盐阜两区党委和军区合并,成立中共苏北区委、苏北军区和苏北行政公署,黄克诚任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金明任区党委副书记。根据地军民在苏北区委领导下,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多次粉碎日、伪军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华中新四军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苏北军民发起高沟、杨口战役和沿海攻势作战,攻克敌据点40余处,使淮海、盐阜连成一片。1945年8月,苏北抗日军民举行大反攻。9月攻克淮阴、淮安。10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决定发起盐城战役,11月攻克盐城。至此,苏北敌占区全部解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